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

  •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已关闭评论
  • 206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文章摘抄
摘要

爱文章网收录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是一本由杰弗里·科特勒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感谢您关注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是一本由杰弗里·科特勒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读后感(一):建议修正简介

本书清楚地区分了那些因为屈服并因此失去生命的人和那些奋力搏斗并最终康复的人。科特勒详述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影响这些人的生活、工作、伟大的创作和成功,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奋力达到某种个人稳定或者毁灭的。十段富有传奇的人生带领我们在平行空间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将悲剧诠释为死亡,那么书中很多人都是以悲剧收场。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读后感(二):天才与精神病其实无关与命运纠缠,如果没病该是如何震撼耀眼

天才天赋与精神病无关,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相关性。励志书,人家有病的都那么努力奋斗,又或者有病都有如此才华,没病会是什么样子。天才与精神病其实无关,对于搞艺术的以及各色明星名人有点作用。当你总想着自杀或者连从床上爬起来的兴趣都没有,又或者躁郁不安难以思考,还有什么创造力。没病的天才更多,因为“天赋”“名望”比较吸引眼球。可以惋惜的是这部分人如果没病,会是什么样的,有病时如此天赋,如果没病该如何令人讶异的才华,那该是如何的震撼耀眼。

本书还是比较科学的,作者自己也说,没病的而有才华的更多。本书都是些文学艺术家,大家都知道,好理解以及吸引眼球。

要是写一本关于自然科学之类的,更好理解以及说明性更强。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读后感(三):书挺好的,私以为译名和装帧严重影响了销量和传阅度

你们感受下 译名: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关于疯癫、创造和抗争的人生故事

原作名: Divine Madness:Ten Stories of Creative Struggle

不才意译下 神性的疯癫:十个在创作中挣扎的生平故事

这个装帧 我不说什么了,如果我在书店看到我一定不会买这样的封面的书的。

再版的时候能对封面装帧下点功夫么?

比如腰封或者背面写一下哪十个作家或者艺术家。

内容:极力推荐这本书!

即使原作者不完全到达天才水准,单描写人物生平等是相当意义的客观,勤勉克功的分析~

最后一章12的总结很有启发性,只是可能言语上有些不够精练,不知是翻译还是原文的缘故。

故事还是翻译的不错的,生平故事也很有意义,空了把目录贴上来。

个人比较喜欢virginia woolf的那篇。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读后感(四):为那些在痛苦中逝去的灵魂默哀

该说什么好呢,为那些在痛苦中逝去的灵魂默哀。

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魔鬼,感受敏锐的人现实对他们可能更显残酷,多可怜的人,其实要的只是快乐和创造,却是很难办到,这种处境感同深受,才能理解。如果都像黑塞遇到荣格,大约他们的命运会好一点。最后以自杀选择结束,无所谓高尚,只是又一个悲惨处境的开始。

虽然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灵魂,维特根斯坦说,痛苦更容易让你感觉到灵魂的存在,但痛苦起来,人可以选择不要活便是要放弃灵魂了,因为实在是太苦了。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在佛家的道路里寻找,我执是一个根源,抗争的只是幻觉。痛而不苦,便是境界了。

不觉得平凡就好,这个世界需要天才的光芒,虽然他们一部分比普通人痛苦,所以天才只能要更天才,像维特根斯坦,像荣格,像莫扎特那种,还痛苦,只因为还不够天才,还无法穿透,所以还要努力在内心去净化自己。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读后感(五):平凡挺好

上天从不会无条件给一个人拥有太多,在他得到的同时,必然得面临着失去,得的代价,甚至是无法言语的痛苦,但这些其他人也许无法体会和想象。

较少读名人传记,印象中的传记多半是读书时期看的革命前辈光辉成长历程,对于各类明星名人的事迹多半从八卦或娱乐版块看到,没试过从心理学的视角读取,而且是相对特殊一些的人群。一口气读完普拉思和朱迪嘉兰的这两章,觉得需要中场休息一下。

“情绪紊乱所引发的奇妙生活,自在的念头,歪曲的现实及敏感的感官给予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记得上课时候,老师也曾不止一次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以至于自己很好奇对于各类神经质、心境障碍及各类精神障碍的体验究竟是如何的?但真正深究下去,终究没有勇气去尝试,因为自己知道,不是天才就不要去试着去做疯子!

这两人的经历,更加深了我对“童年经历深刻影响甚至左右一个人”的这个观点的认同。不管是父母自身的脾性、言行,还是教育方式或者其他潜移默化的东西,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一个人成长路上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方式。而这一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估计很难理解当事人固执甚至偏执的选择,明知是烂人仍义无反顾的要走到一起的勇气。甚至,这些偏执还穿到骨子里,传给了下一代……

对比他们收获的名利和生活在不停与抑郁抗争的痛苦中,以致最后选择自我了结的方式解放自己,让人唏嘘。突然觉得,其实做普通人,真的很幸福,没有什么天才才能和天赋,没有惊人成就,不必活着众人的眼里和嘴边,按自己想要的过活,平淡而恬静。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读后感(六):书0002

总觉得看书是需要缘分的吧,就像在层层书页之间突然钟情了这一本一样;却又突然想到某篇文章里写到过的:哪有那么多的突然,所有的突然之前都有漫长的伏笔。也许,那些突然眼见的、耳听的,那些漫不经心的,那些毫无缘由的,反而比那些精心策划,思虑良久地更加能够反映出我们内心某些连自己都不曾深入的灰暗角落。

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不知道最初到底是被什么吸引的,某种不合常理的病态心理?某种压抑却又蓬勃生长的焦虑?某种寻找同类以求心安的自我安慰?……总之,最后没能把所有的故事看完,类似的人生,从过去到现在,依然有人重复着这样的情节。

童年的阴影加之家族的精神病史以及某种特定的家庭文化几乎构成了这一类人共同成长背景。而后是一路成长,一路挣扎。用“成长”这个词都觉得过于轻描淡写了他们的经历,也许,用“长大”这个词更为合适。毕竟,“长大”是那样客观的一件事,而“成长”即使中间有无数的泪水浸泡,其结果也总能让人倍感欣慰。这样的结局显然是不适用于他们的,或者说,浅薄了他们。

再后来一边是他们的才能大放光彩,一边是心理和生理的疾病不断侵蚀。它们在他们的心里开辟了一个战场,有时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有时又是旗鼓相当。而且它们似乎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而他们,这些天才精神病或者说精神病天才们似乎也是一边深受其扰一边却又贪恋着这种上帝的恩赐。

时而蓬勃时而落没的才能,混乱的性关系,不时发作的病状,似乎构成了他们成年以后的主旋律。这是我们看得见的故事,看不见的狂乱疯癫,绝望抑郁却是我们永远难以理解与触及的人心黑洞。

在看过几个类似的故事之后,却突然被伍尔夫的丈夫转换了情绪。就像在嘲杂的街头忽然思绪静止,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呼吸。伍尔夫的丈夫就那样静静地守护着这样一个残缺的人,守了一生。他想表达他的关心,表达他的担忧,却通通咽回自己肚子,只是一句“她不喜欢这样”;他让她办出版社,让她做家务,要她去看医生;她说,有时候他觉得他在监视她,她说,他的关心和爱让她窒息……而最终,当她察觉自己再也无力承担起内心的风起云涌的时候,她在留给他的信里这样写着:你给了我最大的欢乐,没有人比我们更开心,直到这场灾难来临。我无法斗争下去了,我知道我正在毁掉你的生活……你对我太耐心 、太好了……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有人可以拯救我,那个人就是你……

不知道伍尔夫当初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字句;也无法得知当他的丈夫看见这些文字时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情了。伍尔夫是幸运的,这样一个不时爆发精神疾病而又无力自控的女人,幸运地在这尘世寻得一个不离不弃的人守护身旁;而这个男人,我却不自觉为他悲哀了,一世的时光全都毫无保留奉献给了她——放弃自己的性需求、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精神健康,他又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呢?也或者,我只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世上有像他一样毫无保留的人而刻意否定他的付出。我想,至少,他这样做,他感觉是幸福的,那也就足够了吧。

说不出这个男人对伍尔夫的爱和狄马乔对于玛丽莲梦露的爱有什么区别,只是更加动心于后者的深情。“他就是那个安排她后事的人,那个在她的灵柩旁痛哭不能自制的人,那个每天送新鲜玫瑰到她墓前的人……”两个明明就都是如此骄傲和耀眼的人走到了一起,可她有自己的理想和欲求,或者说,不论何种形式的爱,终究没有自身才能的大放异彩所带来的鲜花掌声更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即使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而他的深情,也终究无法承载起这样浩大的冒险,或者,他也根本没有那样的自信和能力。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无力与厚积的情绪让他显得更加令人怜惜。毕竟,喜剧总是让人一笑而过,而悲剧,却总是会在人的心里有意无意留下一种被称作“疼”的东西。即使只是那么一小会,也足够让人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望见整个生命的薄凉与孤寂。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