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监守自盗观后感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监守自盗观后感,《监守自盗》是一部由查尔斯·弗格森执导,马特·达蒙/WilliamAckman/DanielAlpert主演的一部犯罪/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大家一起来看下监守自盗观后感吧。

《监守自盗》是一部由查尔斯·弗格森执导,马特·达蒙/WilliamAckman/DanielAlpert主演的一部犯罪/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守自盗》观后感(一):背道而驰何至于此

“为什么一个金融‘工程师’的收入4倍甚至百倍于一个真正的工程师?真正的工程师建造桥梁,而金融“工程师”构建美梦,并且在美梦变为噩梦之时,却要别人来为之买单。”

“几十年来美国金融系统一直稳定而安全,但风云突变,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腐蚀了政治体系,让全世界经济陷入危机。最终我们以惨痛的代价避免了灾难,如今正在休养生息,但一手造成危机的人和机构,仍大权在握,这一点必须做出改变。他们会说‘我们会需要他们,他们的工作太复杂以致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会承诺一切不再重演,他们还是会花重金抵制改革。前路坎坷,但有些东西值得我们为之一搏。”

纪录片分为五个部分

HowWeGotHere何以至此

theBubble泡沫

theCrisis危机

Accountability问责

WhereWeAreNow现状

◎说英文的中国女工好像在看提示板。。。

◎剪辑把采访经过揉碎然后拼填进去五个板块,有商榷之处。

◎当作普及性的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监守自盗》观后感(二):是不是以后要拍个《insidejob2》来反省我们的环境问题呢

well我对经济不是很懂,我也不是专业影评家,但是由此片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环境。

我想是不是要等我们被类似于2012的灾难摧毁的不行了,再拍个第二季来反省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呢。

大家都知道反映现在环境危机的言论,电影很多很多,所谓的XXXX会议也开过不少,作为个体的环境研究者们知道环境快要不行了,他们一遍一遍和XX部门,XX机构反映问题,但是国家们说:“NO,我放弃了石油我用什么赚钱,我凭什么花钱帮助其他国家解决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然后继续捞钱,直到有一天2012的灾难摧毁我们的家园。然后拍个《insidejob2》,请以前的环保人士来作证,再痛斥当时的ZF明知后果却无所作为。然后我们的子孙等着看《insidejob》第三季去奥斯卡拿奖,然后。。。再然后。。。

人类始就是一个在慢慢煮沸的汤里的青蛙

《监守自盗》观后感(三):贪婪和欲望从来都不会消失

归根结底,人性的贪婪、无止境的欲望是灾难的根源。无论是腰缠万贯、背负骂名最重的金融家们,被绑架的政府官员们,还是为泡沫摇旗呐喊的经济学家们,都难辞其咎,当利益就在眼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觉地发出指令让双眼被蒙蔽,而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缺位使他们只会面临道德的拷问,而不会面临法律的制裁。最苦的投资者们是灾难的承受者和买单者,付出了金钱和信任,却被服务者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得到的却是血本无归,却又和谁说理去。法律无法让任何人对他们负责,只能让他们得到“长点心吧”的教训。片中有人说得对:政府是华尔街的政府,这一点从来都没有改变。贪婪和欲望从来都不会消失,也无法指望信誓旦旦的华尔街政府会保护弱者,弱势的人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去成为刀俎,而逃脱成为鱼肉的命运。

《监守自盗》观后感(四):我只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嫖了娼,你却说我嫖娼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本片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掌权人的采访描述了一幅画面感十足的金融海啸场景。采访者一针见血的提问,被采访者含糊其辞的回答,最终得到的却答案显而易见,金融危机的制造者其实就是这些掌权的金融界大佬。99%的债券人是疲于奔命的劳苦大众,1%的收益人是腰包满满夸夸其谈的所谓经济学家、著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还有当权的财政官员。经济的正常运行不是因为金融机构拥有多少学富五车的经济学家,而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对普通就业者的社会责任。当企业一个一个倒闭,失业者妻离子散,财政官员却回到了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机构做了高管,而金融机构的高管又被任命为财政官员。他们大言不惭的说人民需要他们,国家的正常运行需要他们,但实际情况是普遍的就业者你有没有工作,是否露宿街头,是否食不果腹,是否妻离子散与我们无关,我们推销的AAA级别金融产品的衡量标准只是我们金融分析师的建议(我只要得到利益就好了)。金融机构通过发放无底线的银行贷款转化成证券再卖给投资人,利用利益贿赂评级机构高评分来博取投资者的信任,但当这些垃圾股不断的扩散,终有一天阻止政府监管达到他们制造金融大发展的假象会破灭。当银行杠杆率(负债产权比例)悄然提升至1:33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已经远远超过了银行自有成本,也就是说银行如果因不良贷款损失达到3%以上就有可能立刻破产,但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无法阻止这一现象,或者说他们根本也不愿考虑阻止,因为国家经济需要发展,人民需要资金,太多掌权者的欲望需要更多的美国梦来支持,因为政府就是华尔街的。

本片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发生的真相,但即便知道了发生这一灾难起因经过结果,我们还是无法阻止这一切发生。我们只是金融海啸中丧生的一员,还会有无数人在海啸中挣扎,沉没。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吗?还是洗洗睡吧。

《监守自盗》观后感(五):瑜不掩瑕的优秀纪录片

首先这个片子信息量是够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分段也分得清楚,以冰岛作为开头也是立意挺好的。

有些观众质疑片中过于带有偏向性的观点,认为纪录片要中立,笔者认为嘛,确实纪录片应该中立,但是也应该允许不中立的纪录片的存在,既然导演喜欢带有倾向性的去说故事,那也未尝不可。

影片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在采访上,首先,电影把他们邀请的,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都用一种白色的字幕摆出来,虽然效果是挺好的,但影片的节奏是,先说那个人一通原罪,然后就打出这个字幕,潜台词很明显:你心虚,你有罪。

这可能就有点过了,况且影片中这种节奏是屡试不爽,基本上就在义愤填膺的节奏中走完了全片。

再说回被采访者,那些对华尔街抱有批判态度的学者和政客呢,影片还是很客气的,给你看他们正面的言论。那些比较聪明的“反面采访者”呢,影片就不客气了,专挑别人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剪辑,而且问起问题来,多少有些宗教审判者的态度。

影片中一位受访者直接就拉下脸了,认为接受采访已经给导演面子。这乍看起来好像是这个人心虚了,但将心比心的想,不管他是不是心虚,一个人在你面前用言语暗示你道德有瑕疵,问一些让你难以下台的问题,而且你又是本着帮助别人的态度来参加采访的,你会怎么样?

有人可能说他们该啊。但你又要知道,这是一部纪录片,这些受访者没有义务接受采访,接受采访完全是给面子,就哪怕得到钱(说真的估计是没有半毛钱,而且里面这些上位者没有一个缺钱的),也真的只是给导演面子,给自己一个和社会分享观点的机会。导演再怎么瞧不上他们都好,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去采访。

怎么说呢?道理上似乎没有问题,但万一,就说万一,那些人其实也只是背黑锅的呢?那些人其实没有那么多影片呈现的那么多错误呢?如何都好,呈现客观的录像和资料是可以,自己一方面如何说也可以,但如果别人配合你采访,却想尽办法的让对方难堪,把对方难堪的影像放出来。效果确实很好,但这削弱了这个片子的“正义性”。须知正义从来不是一家之言,把两方面的东西给观众看清楚,也许更能给观众多一些好感吧。

就这样吧,我的想法就这些,虽然说这部片存在种种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信息量也够,得奖也算是实至名归。只是,单纯的道德讨伐,通常解决不了问题,大家骂完就算了,甚至也容易导致民众对事实产生误会。

《监守自盗》观后感(六):崩溃之后再无革命

Howwegothere?

当一种异象开始蔓延,人们却习以为常的时候,灾难不远了。链条越长,机构越多,审核越繁,环节每一环变得越无足轻重的时候,倦怠、敷衍、自保成为了常态,异端将被湮灭。

TheBubble

巨额利益面前,当事人不会考虑承担的责任,哪怕在旁人看来是多么危险而愚蠢。可怕的是,在次贷危机中,似乎每个人都是当事人。

TheCrisis

houldyoudoanythingaboutit?在一场可预见的危机面前,你能做什么?我只是祈祷崩溃早一点到来。但一切停滞之后,新秩序真的到来了吗?我们对整个体制的认识又增进了多少(既然之前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梦乡)?

Accountability

承担实际责任的永远是底层。

Wherewearenow

继续着,无奈的抗争⋯⋯

《监守自盗》观后感(七):所谓次级贷

一直对次贷危机中的“次级贷”概念存有模糊,借助这部纪录片把思路好好地理了一下。

我举个栗子说明一下什么是次级贷。

比如说,A想要买一套房子,但是他没有全款,于是他就要寻求一笔贷款。这时候就有放贷者B,B一般是银行。然后通常是,A通过常年累计,逐渐还清B的这笔放贷,于是这笔贷款业务结束。这是通常的情况。

而有了次级贷这种金融衍生品之后,这个概念焕然一新。B在贷款给A之后,有了金融机构C。C对放贷者B说,你不要等A通过几十年慢慢偿付给你,你现在就把这笔贷款卖给我,这样你立刻就能得到原本要几十年才能收得回的贷款额。这时候B一听很靠谱啊,不过这还不足以打动B,因为在原有模式中作为放贷者的B还能收到一笔可观的利息,要连同利息一道他才肯出售给C。C听了之后欣然同意,于是B就将贷款和相应利息转给了C,同时支付了一定的手续费给C,交易就这么完成了。

而C要这笔贷款合同干什么呢?他要接着卖。他可以从多处得到许多类似的房贷,把许多房贷组合在一起的行为就叫做“打包”。然后他把这些打完了的“包”,宣称他们是优质贷款,对投资人来说是将来一定能收得回投资成本的好项目,让投资人去买。这类打完包的贷款组合,就叫次级贷,因为它从原本A、B之间转换到C手里过了一级,所以叫次级贷。

而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C要做的是卖掉这些金融衍生品,但是谁来买?买家为什么要买?其次是,C如果要卖,那就需要卖的是优质贷款,而C对最初的偿付者A的资质,有没有做过细致的考验?

解决问题一的途径,在另一层人手里,这时就有了D,专业的评级机构。当C打完包,准备卖出这些打包的金融衍生品之前,他们会找那些专业的评级机构,比如穆迪,标准普尔,还有诸如“四大”也参与其中。经由这些资深的评级机构来给这些金融衍生品作评级,当然评级结果都是好的于是这些包裹一个个都变成优质资产了。对他们而言,这些评级也只是作秀,收钱办事,所以次级贷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首先次级贷的这个产业链到此告一段落B向A放贷,C向B购买这部分贷款并且打包,然后找来D评级之后卖出,这就是次级贷的产业链。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C如何确定最初的贷款申请人A到底有没有偿还能力?这里的答案是不确认,根本无关紧要。因为你已经看到了整个产业链就是构建在一个骗局上,而且这么多年来盛行不衰而且作为放贷者的B也尝到了甜头,那么B后来就演变成根本不去审A的偿付能力,直接就给他们贷款。反正不管贷多少出去,马上就会有C来买走。所以后来就完全演变成一个恶性循环A也越来越肆无忌惮,有的A根本没有一点能力也会去申请房贷,甚至申请完了之后不去买房都有,因为B根本不管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便是如此形成的。整个金融衍生品就是这么运转的,而且当我把它摊开来讲之后,谁都能看得出这样肯定不行,因为从一开始,申请贷款的就没有偿付能力,注定了那些贷款就是根本得不到偿付的。这样运转肯定是要出问题的。终于,在08年两房倒闭,美国政府出手相助,但同时就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金融海啸,震动了全球经济。

那么这个泡沫是如何破灭的?

首先是在A应该向B逐步还清贷款的时候,A没有能力偿还,于是B就将作为贷款抵押物的房子收回去。于是这时候A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了。

而B手里握着的房子就越来越多,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子,整体房价越来越下跌,所以B手里的房子逐渐就变成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

而又是如何影响到C的呢?

所谓金融衍生品,在C这一层经过打包,是被打包成类似债券的东西。而这些债券的发行,又是以这些房产为依托。所以当房子越来越跌价,那么相应的这些债券也就越来越跌价。债券的跌价,也就等于自己的资产在缩水。

同时债券越来越跌价,那么购买金融衍生品,并持有该债券的投资人的投资也就跟着不断地在缩水。

这里说的可能还是会让人觉得后果不至于应该这么严重。事实上我对“打包”的描述并不完全,因为打包并不只有一层,而是可以有好几层。通过C的第一层打包,发售,这时候的购买者并不一定就是最终的购买者,可能会有另外的金融机构会购买,我们称之为C1。

C1做的事情,就是再一次的打包,将这些债券化的金融衍生品,打包成证券,到证券市场上去卖。

任何商品,一旦进入证券市场,那么其市值放大的倍数就不是一倍两倍了,就可能是上百倍。也就是说,假设最初A向B申请了1元的贷款,当层层打包并且最终证券化,这笔钱可能就变成了100元。

而我要说的是,当市值变成100倍后,跌价后你的损失也就变成了100倍。

所以层层打包,后面的那一层向前面那一层购买的时候总会先加上一部分利润。而当最初的申请人无力偿还的时候,每一层往后推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当你以几十倍放大的方式去亏损,那任何企业和金团都承受不起。

而在现实的例子中,C、C1、D,经常是同一家人。比如作为金融衍生品的承销商雷曼兄弟,他本身就是一家在金融界非常专业,具有资深诚信度的公司。而作为债券承销商的雷曼,也可能去购买比如美林证券承销的经过打包的证券化次级贷。所以这些环节中只要有一家倒闭了,整个产业链都会随之崩溃。

现实中的例子是,在雷曼兄弟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曾经寻求海外投资未果,就转向美国政府。与此同时,两房也随着整个次级贷产业链面临崩溃而爆发出危机,也要向美国政府求助,雷曼就盯着美国政府,认为美国政府如果出手救房地产金融企业的两房,也会救华尔街大佬的雷曼兄弟。事实上美国政府救了两房之后也就无力再救雷曼,百年投行雷曼也就从此倒闭了。同一时期倒闭的还有鼎鼎大名的摩根斯坦利、美林证券、贝尔斯登,盛极一时的华尔街5大投行仅有高盛一家活了下来。

那么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次贷危机,又是如何影响到全世界的呢?

我还是举雷曼兄弟的栗子。

雷曼兄弟经营着无数种金融产品,他在全世界的客户成百上千,国外许多企业的企业年金、养养老金什么的全部都交给雷曼在理财。雷曼的倒闭意味着他手里的成千上万进行着的交易噶然终止,那些委托他理财的企业的各种资金链全部说断就断了。交给别人理财就意味着你相信他,你把你的钱交给他打理——而他打理失败了,你的钱赔光了,所以你就没钱了,你购买的他们公司的理财合约,也就变成废纸了。所以有许多国外的企业也因此根本开不下去了——资金链全断了,所以造成他们倒闭,造成无数多人下岗。对他国整体经济而言就是企业倒闭,生产力下降,经济滑坡,大量员工下岗,消费能力下降,等等等等。而美国的金融链仍旧不断地在断裂,影响到全世界整体的经济形势,而世界经济又影响回美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住帐篷;越买不起房房子就越不值钱;房子越不值钱,依托它的债券就越不值钱;债券越不值钱证券也就越不值钱……如此不断循环。

整个所谓金融衍生品所引发的次贷危机,就是这么回事了。

《监守自盗》观后感(八):利益最终会害了人类自己

认认真真看完的纪录片,从原因、责任追究、现状等五个方面讲述了金融危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金融危机。我们不禁慨叹,人类是贪婪的,利益能让人做出任何事。

次级房贷中客户能贷到百分之九十多的款项,就是说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能从银行贷款买房。然而银行并不担心,他们将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这些次级贷款组合成衍生产品,花钱请评级公司做出3A的评级,然后卖给投资者,同时他们给产品买高额保险对赌。

利益链一环扣一环,将银行、投行、保险公司、评级公司拴在了一条绳上,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危机爆发,但受害的却是普通老板姓,人们失去工作失去住房,甚至影响了全球的就业,而这一切的操控者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吞噬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没有返还。

然而这些华尔街的弄潮儿为什么要那么多钱?他们要买房子,不只一栋,他们要买飞机,不只一架,他们要买游轮,不只一艘,他们还K粉招妓,这些证据都摆在眼前,他们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靠玩弄资本获得的利益都揣入自己的口袋。

片中还揭示了利益链中重要的一环,大学的教授们,他们在政府、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经济顾问、政府顾问,然而他们为政府制定的计划都是受利益驱使,为利益集团服务。他们减税,最后减了富人的税,取消了遗产税,让穷人更穷,贫富分化严重;他们顶住压力不推出对金融人员的限薪;他们无视泡沫和危机,只管既得利益。大学校长对于教授们在企业政府获利并不管制。

更让人愤慨的是,奥巴马竞选时揭露了政府不应该是华尔街的政府的丑态,真的上台后却并未兑现诺言,依然拜倒在华尔街的石榴裙下,当初一手操控这条利益链上各个环节的人物仍然得到高职位的任命,他们没有被究责,依然过得风生水起。

片中说现在随着美国科技兴起,提供许多高薪职位,但是对就职人员呢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公立大学学费猛涨,哈佛大学捐款攀升,普通老百姓已经上不起大学了,他们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美国政府的自由,是建立在金钱上的自由,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让贫富分化严重,在全球化的今天,泡沫崩塌不仅影响美国,也让全世界深陷其中。有监管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监守自盗》观后感(九):这部片子告诉你真实的美国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对金融危机最好的解读。

导演兼制作人CharlesFerguson把事件的前前后后都交代的十分清楚。清晰的思路让观众很容易理解有关这个问题的种种:风险积累的原因和过程,全球受金融海啸打击之后的影响和反馈,在美国,学术界,商业界乃至政界,谁在从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手中捞钱,而投资者所买的正是他们的产品,谁在纵容其发生,谁在给极其危险的金融产品一个高的评价,事后又只称It'sjustouropinion,谁又在一直呼吁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但得不到正面的回应。片子甚至提到了,华尔街的分析员和银行家们是红灯区的主要顾客,以及,少数大佬们贪婪的无止境的赚钱时,和他们在酒吧吸某种粉末时,大脑中极度兴奋的区域是一样的。大量的采访和法庭审判录像让人不得不相信导演所讲。

去年,我读了前美财长HenryPaulson的书《OntheBrink》,讲其在任期间“拯救”金融海啸的种种措施,说服国会给钱,说服本国或外国商业银行给钱或者收购,从而拯救濒临倒闭的两家房地产抵押公司,两家大投行和最大的保险公司,当时,我觉着这样真makesense,但谁知这无非是在保护食物链顶端的几只猛兽,钱是一环传给一环的,杠杆leverageratio是一环环放大的,倒了中间的一个环节,以后自己怎么吃肉啊。

我真有点不懂了。

法庭上,拥有5架私人喷气式飞机的雷曼兄弟CEO被法官质问的哑口无言,公司内部发给sales的邮件已经铁证如山,全堂哄笑他之后,他怎么可以事后该怎么逍遥还怎么逍遥。

被纪录片记者问的哑口无言,多次赶记者走的白宫经济事务顾问,怎么还是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导演可以拍纪录片明着暗着批评历任总统和高官,最后还在“美国春晚”奥斯卡得奖,但是,什么事儿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你咋地吧。

看来民主和想说啥说啥也不能代表什么,做到了也不见得好。或者说,美国还没真正做到。

临近结尾的一句话,真是点睛之笔:It'saWallStreetgovernment!!!

片子的题目起的真好。

Inside,一切的原因和利益诉求都是由内向外的,华尔街高管和政府经济高官的人员调用都一家亲了,还说什么。

Job,这不是无意的,无法预测的,无法避免的,无法察觉的,发生之后用全力解决的危机,这是他们的工作。

《监守自盗》观后感(十):InsideJob

金融界,难道不就是由男性荷尔蒙堆砌出的一场纯虚幻数字游戏么。

华尔街生态链上从最低端到最顶点的人们全都凭借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智商对着金钱与财富掘地三尺。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这些人身上绝不适用。正如片中一个高盛高管在接受国会质询时说的,“Thecompanydoesright,wedoright.Whenthecompanydoesnoright,wedonoright.”所有的人其实在进入了这个圈子以后,已经是身不由己地被裹挟着朝向那个由这个行业的本性所决定的终途上进发。谁也不是无辜的,因为在决定踏入这个圈子那天开始,这些人已经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这其实本就是他们想要的。

能够在华尔街游刃有余的,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全部投注在了对于金钱的追逐中。追逐金钱本无可厚非。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规则的制约,道德的束缚。如果一个人死后还有大笔的钱留在身边是可耻的,因为他没有把这些钱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那么,该怎么评价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地把那些本就贫困的人们的钱榨到自己手中这件事呢?该怎么评价这一个行业的人呢?这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整个行业的从业者所普遍拥有的追求。

我对新教没有什么了解。但最基本的还是略知一二,美国在短短二百年间能够迅速崛起与新教在追求努力工作、刻苦勤俭上面对人的鞭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现在的华尔街,是因为新教的束缚力已经荡然无存,还是这种宗教在这个层面上根本没有相应的约束呢?

金融业是一个完全构建于头脑和信息的行业。无论金融业多么地发达,也并不能为现实世界创造哪怕多一粒大米,多一座桥梁。但是因为这个行业对于金钱追逐的便捷性,于是吸引了众多最优秀的头脑。更多高智力的引进又使欲望在竞争中被迅速扩大。这种对于物欲的爆炸式追求和攀比,促进了奢侈品行业的发展。从珠宝首饰,到游轮飞机,到香车美女。一旦这个行业的贪念与奢靡外溢到其他行业,整个社会的风气会不可避免地受其沾染。试想当所有人的贪欲都被激活之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列币驱逐良币,诚然。

不要因为搞文艺的人怀揣着对于金融圈先天的憎恶感而拍出具有明显偏好和评价倾向的作品,就对作品的不客观性进行批判。更不能说因为在金融危机中电影业所受波及甚小所以才会幸灾乐祸地在这件事上追根究底不依不饶。金融行业的人不是独立于世的,无论为恶为善,都应该有勇气面对他人的评价与质询。更何况,不要看其中繁复的过程,单从结果而言,华尔街的贪欲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成百上千万人的生活无以为继确是事实。船沉了,我们没有救生筏,谁也跑不了。虚进一定实退。我们毕竟还是要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这个行业的可怕,不仅在于让人们肆无忌惮地通过自己在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剥夺劣势者的财富,更可怕的,是认为这种剥夺理所应当,尤其在他们付出了长时间的工作,面对超级高的压力后,觉得一切所得都是应当应分的。微观地看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收入所得,说得通。宏观地看整个行业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助纣为虐。

单纯的知识不能导人向善反而会激发作恶,在这个行业简直体现得无以复加。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那些倡导的所谓的一直向前发展,有没有人能够给这个“前”给出明确的描述。前面会有什么?就是诸如此类在智力层面的无穷尽开发和运用么?那么,过去社会发展里所需要考虑的公平与效率,由谁来制约?也许,今天所认为的所有的不合理、非人性是因为缺乏公平性,可必须承认,这些机制都是建立在超高效率的基础之上的。

当不公平的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忍受范围,受利者因此而产生畏惧而受害者因此产生不满,超过忍受的边界,就会出现重大改革,或者出现矫枉过正的社会动荡。动荡的结果,就是再一次洗牌和洗牌后的一段较公平时期,然后,为着下一次的效率时期进行着酝酿。金融业是实现这一次效率完胜公平的尖兵,展示着效率全面压倒公平之后使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道德黑暗。

 

上一篇:机械师好看吗

下一篇:海啸奇迹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