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纸箱包子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纸箱包子,《摇尾狗》是一部由巴瑞·莱文森执导,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安·海切主演的一部喜剧/剧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家一起来看下纸箱包子吧。

《摇尾狗》是一部由巴瑞·莱文森执导,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安·海切主演的一部喜剧/剧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尾狗》影评(一):是狗摇了尾巴,还是尾巴摇了狗,这是个问题

看完了。欧卖够的!电影没有用很惊心动魄的音乐来表达剧情,从头到尾都是很平淡的推进着,反而处处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心动魄感;

总统和夏令营女孩的丑闻,就这么轻易的被一个好莱坞制造出来的Show遮掩过去了。

CIA找上门,Mrfixit轻易拜托了他们;

曝光结束了战争,他们迅速开始第二幕,制造OldShoe话题;

OldShoe来了是个精神病,没关系;

人被枪毙了,没关系;

都能制造新的爆点让故事合理下去;

就像短评里说的,爱国主义真特么廉价;

不是大部分,是所有情况下人民群众都是瞎子,只有统治者希望你眼睛雪亮的时候你才能“雪亮”那么一下;

哈哈,究竟是狗摇了尾巴还是尾巴摇了狗,哈哈

《摇尾狗》影评(二):WagtheDog:ToRidiculouslyFollowthePoliticsofAmerica

DoesAmericanhavenobrainatall?Orjustthesmokeofthepoliticaltricksissosurrealthatitcanfoolthepublicthatbad?AHollywoodproducer.AWashingtonspin-doctor.Whentheygettogether,theycanmakeyoubelieveanything.

ThestorysetsupontheoccasionbeforeAmerica’spresidentialelections.Aspin-doctorandHollywoodproducejoineffortsto“fabricate”awarinordertocover-uppresident’ssexscandal.Theyworktogetherasawell-organizedteam,creatingawarherowho’sadisabledprisoner,alovelyyoungfemalerefugeewho’sacommongirlfromtheStates,afakepatrioticfuneralwhichiswatchedbythewholeworld.Theydidit,thepresidentwon,butthepeoplefailed,theidealofaindependent,democraticAmericafailed.

Inthismovie,wecanseethat,thoughthewholecrewisveryprofessional,thepublicisveryeasilytobeaffectedbythepoliticalinfluence.There’sasubtitle,“What’sthethingpeoplerememberabouttheGulfWar?Abombfallingdownachimney.Letmetellyousomething.Iwasinthebuildingwherewefilmedthatwitha10-inchmodelmadeoutofLagos.”Inthatwecantrulyperceivetheeffortthefilm-makersmadetosatirizethepublicfortheirinnocenceofthought-freeforpolitics.

Whatcannotbesurprisingisthismoviecouldn’tbeshowonthescreenofChina’scinemas,andhasn’talsobeenpublished.Weloseachanceofgettingthisinspirationofhowtovaluetheinformationwhichgovernmentgiveus,andhowtoresponseit.PeoplefromAmericaatleasthavetheopportunitytobehumiliatedandthenlearnfromit(AlthoughthemoviewasstarredbyfamousOscar-winningactorslikeDustinHoffmanandRobertdeNiro,itstillcan’tfittheappetiteoftheAmerican’smajority;sotheboxofficewasn’tgood.Withfewwatchers,themoviecan’tbeveryprofound).That’stheprogresswehavetomakeinalongtime.

《摇尾狗》影评(三):传媒工作者必看吧!

如果可以,希望所有学习传媒的朋友看一看。也能够不仅是一笑了之,而是去想想我们手中所掌握的巨大力量。

事实上,在影片里,剧中人们,他们都知道这一点,却没有人在意。。。

从片子内容来讲,其实剧情上有很多缺陷之处,而且,尤其是10年之后的今天回头再看,在网络媒体发达草根盛行的年代,这部片子所描述的东西可能已经很立不住脚了。但他的重点并不在于这些,更多的是我们之后的思考。

根据观众美学来说,这样一部影片,各种不同的人观看之后都会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有所思考,其实,这就够了。足矣。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已经实现了。

需要指出,影片演出整容庞大,音乐也很不错。还算是扣人心弦。

《摇尾狗》影评(四):媒体的重要作用——《摇尾狗》影评

传播的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反馈、传播效果。

在《摇尾狗》中,老谋深算的布里恩、总统助理爱姆斯和大名鼎鼎的好莱坞制片人斯坦利莫斯(包括其团队)是传播者,其中,布里恩惯于操纵政治、新闻和政治理论,由于总统在大选十一天前被绯闻缠身,这很可能使总统的连任计划失败,他便想出一条对策:制造一场世界性的危机,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而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就是阿尔巴尼亚战争,即传播内容。传播的媒介在电影中主要表现出的是电视,我认为里面也隐含着报纸、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还有,此次制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的目的是让美国民众“中途不要换马”,让总统连任,所以受众是美国大选的选民们。在传播学的定义中,反馈指受众接受传播内容后将其接受状况和意见通过某种渠道反映给传播者,从而导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互换和保持传播的持续性。在《摇尾狗》中,反馈是通过民意调查(可能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等)。传播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是传播效果。影片在接近尾声时告诉我们,总统连任,布里恩及其团队大获全胜,说明布里恩的传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有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有人说,如果狗比尾巴聪明,那么就是狗摇尾巴,倘若尾巴比狗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了。的确,《摇尾狗》中谁操纵着大众传媒,谁引导着舆论,谁就是最后的胜者。大众传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视听,也左右着大众的思想。以更大的浪去覆盖绯闻这个小浪,是布里恩的计谋,虚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被无数媒体竞相报导,这个更大的浪吸引了民众的视线,而得益者是欺骗民众的政客们。

布里恩是典型的传播者,他是此次事件的领导人,操纵着媒体和政要发言人,其符合传播者的心理特征自我感觉亢奋,他把自我的意志灌输给受众,强迫受众接受自己单向传播的信息。而且在阿尔巴尼亚战争的传播中,他对民众有轻视和控制心理。

“不要中途换马”是传播者利用受众的怀旧心理来引导他们的思想。同样,民众们也具备普通受众们的心理,从众的心理、盲从的心理、好奇的心理、求新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

《摇尾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现实。总统的桃色新闻让我们想起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阿尔巴尼亚战争类似于伊拉克战争,媒体的作用如此之大,在影片中很好的展现出来。如今,书籍、杂志、报纸、广播、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闻是真正的事实、是事实的冰山一角还是虚无缥缈的泡沫?答案无从而知。而作为受众的我们需要冷静的面对这些新闻,多方求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正确的传播视觉。

《摇尾狗》影评(五):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

老师有让分析这部电影,于是写了一点,若不专业,敬请见谅~

一、单纯强调“舆论导向”是不可取的,大众传媒具有“安全阀”作用,通过释放情绪和社会话语的多元化表达,来缓解矛盾,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社会的稳定。

当今时代,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给予了人们较之以往而言,很大的言论自由。已经沉默成为了习惯的中国民众,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表现得些许错愕,错愕之后就是雀跃的狂欢。这种狂欢隐隐造成一种不受掌控的局面,于是政府会要求各媒体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魔弹论理论体系中,群众对于媒介力量存在的畏惧心理,本身就是大众传媒的信仰体系的一部分。放在中国环境下来说,历史曾有的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好能够说明并确认中国人民对于媒介有着一种巨大恐惧,因此对于当下总是处在一种情绪暴动状态中的网民来说,产生媒介怀疑论并是不一种偶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单纯强调“舆论导向”是不可取,因为受众往往带有逆反的心理去理解信息,从而混淆真相。

在《摇尾狗》中,修补小组想要分散社会大众的注意力,首先做的是散布B-3轰炸机和阿尔巴尼亚局势的谣言,然后再以官方的正式身份矢口否认。大众媒体出于习惯性的揣测,自然会紧追不舍,于是修补小组在看似尴尬的局面下成功铸造了他们想要的舆论环境。

群众有话想说,需要自己的意见被传达,被重视。大众传媒具有的“安全阀”作用,正是通过释放情绪和社会话语的多元化表达,来缓解社会矛盾。当舒曼的故事把人们的情感挑动到一个制高点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修补小组趁着夜色到街头,把各种旧鞋挂到树上,并带动小男孩去告诉大家。实际上这就是在为情绪表达找寻一种出口,人们释放情绪有两种情况,一是归于平静,二是释放出的情绪得到了回应,情绪发出者找到彼此形成了一个共鸣的团体,于是这种情绪会被放大。最后如他们所想的,扔旧鞋不但扩大了社会大众对于舒曼的关后注,并且极大刺激了他们的保护欲。人们以为他们是在为被忽略的弱者说话,是在维护美国梦,是在坚持美国公民的责任,世界以为这是美国人民的呼喊,是社会矛盾的缓冲,这个范围极广的,影响力巨大的电影秀,让他们丝毫不能察觉其实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骗局。

二、大众媒介中的社会地位赋予,实际上是一种干涉左右群众观念及行为的手段。

20世纪20-40年代的魔弹论说,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而1997年拍摄的《摇尾狗》实际上就是对早先魔弹论的一种夸大性阐述。舒曼这个“美国英雄”式人物源起于“鞋子”这一概念,修补小组根据音韵规律找到了舒曼这个名字,这个“英雄”先有了一个易于大众接受的朴素名字,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身份。群众以为的,深受感动的,为之呼唤的战争英雄,与真相里那个神经错落,试图侵犯妇女而被猎枪打死的囚徒一对比,让大众传播的魔弹论再一次给予了观众巨大的恐惧感。在这样一个强权可以改变一切环境的世界里面,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我想这是导演刻意夸大而试图得到的效果,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被媒介左右而不自知。反观舒曼形象竖立的整个过程,从对他英雄式人物的定位,到oldshoe的流行,到大众媒体中的有意扩散,修补小组用一个带有美国梦色彩的情感外壳包裹住了一切假象而成功让人们照单全收。

《摇尾狗》影评(六):舆论与信息。独立思考者的舆论危机与可操作范围内的舆论危害。

在我看来不论是反对哪一个都在逻辑上存在局限性。

舆论所代表的观点立场并不重要,信息的真伪与其所支撑起来的个人观点最重要。

因为,反对任意方面的舆论事实上都将导致对其背后信息的反对。使得这种反舆论的态度成为反信息的非理性了。

比如反对民众的舆论,认为民众舆论是被操纵的。但在中国,与官方机构比较,民间舆论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

反对媒体,但除却媒体却没有其他渠道。

反对网络的传言随意性,却没有比网络更丰富的信息。

反对书籍的僵固与成见,却没有比书籍更为严谨的知识。

所以,在姿态上表现出对舆论的反对,结果就是像楼上那位“只相信自己的判断”。问题是这种“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没有信息,就导致臆断,拒绝任何信息。如果接纳信息,就成了只接受自己所相信的信息。从而导致,在所谓反舆论,独立思考,“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只相信自己接受的信息)”的名义下使“阴谋论”大行其道了。

楼主可能知道这其间的区别,反舆论只是反观点而非反信息。信息事实是能够经受质疑与检验的。

电影之中营造的只是夸大的舆论操纵,导致其存在很多逻辑硬伤,比如,中情局的质疑,比如演员的签约,比如拍摄过程之中的诸多人员,比如影片的数量只有一个,而其余却都是些各方面报道。以及前方记者并不存在,以及CIAFBI边防卫队都对信息的造假进行了反馈。更比如那影片的处理、剪辑、添加效果。以及老妇人在机场接受总统大衣的美式笑容,不具备外籍人士在隆重场所下的尴尬、别扭、僵硬、生涩。

破绽很多。但如你所见,还是很多人因为你从理论出发对舆论的否定,反而加重了世面上流行的阴谋论。比如市面上喜欢强调外国媒体,喜欢从否定别人之中肯定自己,而全然没有从自己出发肯定自己的价值渠道。。这用价值判断(也即舆论)的话说是病态的。

2012-11-0215:17:48Mybane

反对舆论并不等于反对媒体。

舆论不仅包括媒体,还包括大众的观点。

将舆论等同媒体结果就是导致连带着对信息的拒绝,从而使所谓独立思考变质为偏见。

将大众的观点一并视作舆论来审视,才能使自己具备有别于世常观点的独立思考者。

最后,在日常生活之中,没必要为了舆论而反媒体与信息。我们反媒体是因为其信息的不实,而非其舆论。因为信息才真正决定着我们的观点构成,而舆论所蕴含的观点是可被理性所审视的。

反中国宣传不时因为其爱国主义、爱我中华渗透我们,而是其对信息的隐瞒,使我们选择具备丰富信息的网络。

至于信息丰富,不可验证的状态,导致人们为了自己的观点选择有利的信息。我以为这也是信息实证之间的角逐,或者是逻辑、观点的竞争,而非对观点的多样与偏见的恐慌。

2012-11-0215:23:08Mybane

逻辑的严谨,是我们面对不同信息带来的观点难以进行基础信息上的实证辅助判断思考的工具。

信息的真伪从基础上操纵着舆论。一如语言的存在操纵思想及话语。纯粹的舆论焦虑,和纯粹的话语焦虑一般,是本末倒置的。

只有在舆论成为一种长时期的状态、情结、偏见、阵营、情绪、主义之后,舆论才回避了关于某一事件信息的真伪,而独立地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

2012-11-0215:35:50Mybane

“舆论”真正的危害性不是针对独立思考者的欺骗,舆论的人数被独立克服,舆论的观点被思考克服,舆论的信息被实证检验所监督。

不能将舆论视作对独立思考者的危害来对待,那是对“舆论”危害性的过激反应。

针对独立思考者的舆论危害,只要思考者保持足够高的警惕,保持自省与理性,这样的舆论是不会对独立思考者产生深刻危害的。舆论的危害并不是人性或者认识上的缺陷,舆论并不是难以被克服的人性障碍,倘若舆论是那种程度的难题,那么舆论就丧失了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可操作性。

使舆论有意义的,只能够是,舆论的可操作性。即舆论可被独立思考者所克服,而舆论的危害则表现为对非理性之人的煽动与推动,从而使得舆论产生足够大的影响。舆论对非理性之人的影响,既不需要对信息的检验,也不需要观点的严谨,更不需要独立思考,舆论只要伪装为“大众”“大多数”,非理性的人们便会出于人数上的真理幻觉、辩论上的安全与道德上的优越而认同。

2012-11-0215:40:08Mybane

倘若舆论是不具可操作性的,是人天然的缺陷,那么,这种舆论的“危害”也就成为与人文关怀相对应的人性忧虑了。而无论是否是独立思考者,大家都一起受困于所谓认识上不可避免的“经验性偏见”。

而以“舆论”来谴责对方观点的不实,则如同知识上的共产主义,否认人们观点在逻辑上的努力,而以无论如何努力都是无效的,你我都是一个水准的。这样的共产主义、平均主义,只会导致对劳动本身、思考本身的否定。

《摇尾狗》影评(七):民主社会的尴尬

1、音乐

想感受MarkKnopfler的魅力又怎能不看WagTheDog!实在是难得的是Knopfler在电影中的音乐实在让人过瘾!就象EricClapton的RUSH一般,只是这里的吉他乡谣的味道浓了点,RUSH中Blue的味道重了点,不过都是一流吉他大师的作品。

2、民主

极权社会的人总是攻击民主社会的民主是伪民主,所谓的选举投票不过是一场“民主秀”。民主社会的人攻击极权社会缺乏民主、没有人权。这真是两难。回归到选择的本身,不管你选的是哪个坏“皮萨”或者是“烂苹果”,民主社会的人首先又选择的权力,其次又知道苹果好坏的可能,在极权社会呢?

3、造势

媒体往往是控制在某些组织手中,关键时刻尤是如此,一个优秀的竞选团队可以将选民如此的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在令人叹服!2000年的时候我非常关注对岸的总统选举,于对话、辩论、竞选纲领、抹黑、灭火、造势都有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撕裂的社会,非蓝即绿!而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社会的撕裂面,反而通过某些事例的操纵可以将整个国民的凝聚力大幅的提升。这不能不说这是场成功的政治秀!

《摇尾狗》影评(八):纸箱包子与摇尾狗

这片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的纸箱包子事件,同样的危机处理方式,显然XX党宣传部门的同志是没有看过本片的,处理手段相比电影中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因而“和谐”起来就显得如此的生硬。

片中很多东西看起来荒诞不经,实则对政治控制传媒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生活在一个“尾摇狗”的时代,有时候你实在很难分辨电视上的东西,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也是我不喜欢看电视的原因之一。

以纸箱包子事件为例,刚刚还言之凿凿的事情一夜之间变成了假新闻,究竟是不良分子别有用心的对社会主义大好形势的诬蔑?还是政府工具强行的“和谐”处理?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了。

回到电影,除开主题不说,两大影帝确实出彩,尤其是“毕业生”先生,把一个对待事业有些偏执的制片人一角刻画的非常生动又不失喜剧效果。片中算是为制片人这个行业大发牢骚,演员演好了有奥斯卡最佳演员奖,编剧出色了有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可就是他妈的没有最佳制片人奖。于是在结局中,“毕业生”先生执着的要求得到他“应得的荣誉”而“心脏病发作”,实在是个绝妙的收尾。

《摇尾狗》影评(九):喜欢,不过中文名字该叫”尾巴摇狗“

喜欢那群人忙碌地打算,制造,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政治讽刺电影里最讽刺的。非常噱头。

最喜欢那个长发歌手,他随口就唱出歌,那个"Goodoldshoes"就很好笑,因为那个囚犯叫Schuhmann...还有最后DustinHoffmann因为太热衷自己的创作,要发表,而被杀死的结局也非常精彩,除此不知道这样的闹剧怎样收尾才不让人失望。

美国的东西总体上让人觉得没有文化,俗套,虚张声势,有粗俗之嫌,可是偶尔却有“大雅大俗”之妙。而且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不错。

平时接触的最多的德语区文化,跟美国文化相比,就比较缺乏想象力。

再次非常对中文题目失望。。。其实直译就好阿,就叫”尾巴摇狗“

《摇尾狗》影评(十):四两的鸭子半斤嘴

人世道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很难说个清楚道个明白看个真切想个彻底,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自相矛盾前后抵触皆为常态。比如要不要换工作,你说“滚石不生苔”,我说“树挪死人挪活”。这些陈述貌似矛盾,却在不同的前提下各自成立。诗人惠特曼自我解释:我自我矛盾吗?是的?因为我伟大,我包罗万象。(DoIcontradictmyself?Yes.Iamlarge.Icontainmultitudes.)

当年布什和克里辩论前,有人就嘲笑说,布什不需要和克里辩论,从前的克里拉出来和现在的克里,就有得好辩论。

很多道理有两面性,讲起来要想一剑封喉制服敌手,恐不容易,其实连一下子把观众听众吸引住都难,更不用说让他们去理解,消化,分析,评估。人们习惯了让一些所谓博学的pundit来给自己去思考,自己成了十分被动的消费者。这时候你去问大部分选民,奥巴马、麦坎、佩林、拜登的政见是什么?一般老百姓都很难跟你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而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噱头,你若是问起来,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如奥巴马的牧师如何在讲道中攻击美国911是报应,佩林十八岁女儿未婚先孕,麦坎如何做战俘,水管工Joe要不要加税,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逸闻,这些八卦,打败了“政见”,成为最引人关注,最能左右选情的因素,因为用故事包装起来的道理、信息、暗示,就如同包裹了糖衣的苦药一样,更易服用。

在美国看大选,所谓“选情”,只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选举故事。有时觉得这简直都像是好莱坞包装出来的一样。好莱坞的特点不是说道理,而是讲故事。

有这么一部荒诞影片,叫Wagthedog,说的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脱困,在选举当中起死回生的故事。中文译名似乎错误,叫摇摆狗什么的。Wagthedog,来自Thetailwagsthedog这个俗语,意思是手段大过目的,喧宾夺主。

片中的总统选举(election)变成了一个制片(producing)的宏大策划。选举前11天,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后院失火,爆出了性丑闻来。为了在短短时间之内转移视线,改变选情,总统幕后高手策划了一场针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以形成“不可中流换马”(Don’tchangehorseinmidstream)的局面,好让总统连任。从策略上讲,这是围魏救赵。

为了将事情做实,总统的策划人去找到好莱坞的名制片人。制片人给了他故事,给了他激动人心的画面,给出了一首首人人传唱的歌曲,给出了人人难忘的意象:比如四处挂着的旧鞋(象征有待营救的伪英雄)。为了遮掩一个丑闻,扭转选情,制造一个一个危机和故事。

可是如此捏造,人们怎么就会上当受骗呢?美国人不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而说:Peoplearestupid.他们对事物真相的反应是:“电视上都这样说了!”(Ofcourseit’strue.It’sonTV!)这还能有假?电视上都说了。一般人不会去政客的黑屋里,看着(甚至策划)黑幕如何铺开,于是也就容易被忽悠。

大部分人接触事物的渠道是传媒,是宣传。他们接受传媒的一切灌输,并不带多少思考。别以为大家都会去思考。要是大家都去思考,怎么各家商店里都会在卖那些显然不管用的保健品?群众雪亮的眼睛盯着电视,作为大后方的脑袋就空虚了,商贾和政客乘虚而入。他们只要去宣传,余下的事情不要动手,这些人会帮着去做,这叫操纵民意。此影片中,一个Redneck模样的选民,还印制了“操他娘的阿尔巴尼亚”文化衫来!在体育场,成千上万的球迷自发地将自己的球鞋扔到体育场,以体现自己的爱国热情。

片中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制作人是个自信乃至于狂妄的家伙,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特别本领。他最终通过精心虚构,导演了选战的最后一役,扭转了选情。

至此,我们看到的政治,是一场大秀,是包装,是策划,是故事,是一个接着一个绑架观众注意的噱头。政治的实体内容很少,做政治原来是在做舆论,做宣传,做展示。《辛德勒名单》里的犹太经理问辛德勒,他们生产,我帮你管理,你做什么?辛德勒说:Presentation.也就是做表面文章。

罗伯特•德尼鲁扮演的总统策划人足智多谋,但不显山露水。他很现实,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样子的人能帮他实现这个目标。他用人,用得淋漓尽致,让人放手去发挥所有才智,只要这一切,都是用于他的目的。影片中从来没有透露他具体的职位,他是幕僚,又是爪牙。他藏在幕后,可是他才是真正的producer,把个好莱坞的精英团队都玩得团团转,还让他们一个个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好莱坞的那些人物,就如同风筝一样,飞得再高,时间一到,他说收就收回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领导,你看看这片子,学习人家如何收放自如。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下属,你也看看这片子,从反面看看如何进退有度。好莱坞制片已经不辱使命,却不见好就收,非要青史留名,那就成了摇狗的尾巴,本末倒置了,结果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折,人死于非命。做人得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你给人做事,完事后轻轻地走开,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进一点麻烦。不然的话,壁虎尚可断尾求生,不要说狗尾。狗尾尾大不掉之时,对方只会挥刀不挥泪。

 

上一篇:吴达子的春天

下一篇:黑天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