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黑天鹅是谁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黑天鹅是谁,《黑天鹅》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斯/薇诺娜·瑞德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一起来看下黑天鹅是谁吧。

《黑天鹅》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斯/薇诺娜·瑞德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天鹅》观后感(一):足尖上的温柔,纯真下的阴郁

最爱blackswan那一袭黑羽定格的凌厉......

从小就爱看芭蕾,看到Natalie不用替身完成了大部分的舞蹈动作,我的心都不知道被她的足尖点了多少下,对她的喜爱又增加一层。

Vincent不愧是性感女神莫妮卡的老公,绝对的性感绅士,虽然戏里面有点要潜规则Natalie的猥琐,但仍然抵挡不住,他那华丽丽的性感和直挺挺的身板。

看完电影,我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啊~抛开导演,演技不说,《黑天鹅》的票房飘红的原因,我想有两点:女观众爱看芭蕾,爱看舞者们的蓬蓬裙和好身材,哪个女人看到天鹅湖里的白纱裙不艳羡神往;男观众爱看跳芭蕾的姑娘,修长的双腿白皙的皮肤,哪个男人看到Natalie和Vincent那段激情四射的挑逗戏不悻悻地咽下口水。

男女审美大不同,一部黑天鹅虽说是女人戏,忽略了王子的存在,但却懂得迎合广大男性市场的口味,商业运作和艺术品味完美结合。为了Natalie,blackswan将被我永久收藏。

ow,i'mperfect~

《黑天鹅》观后感(二):遛一遛你的黑天鹅

Controlorlettinggo?That'sthequestion

年少轻狂的时候总是容易冲动的去做一些事情,这时候长辈都会告诫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因为能控制自己才会变得成熟,而趋向于完美。

人人都想自己完美,所以我们学着控制自己,学着让感情不要那么外露,喜怒哀乐不要形于色。失恋后会告诉自己不要再那么轻易爱上别人,失业以后告诉自己不用那么卖力苦干。控制节奏,才是生活最完美的形态。

ina从小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母亲也是这么要求她,她舞蹈技艺趋于完美,可是艺术不仅仅是技艺,更多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灵光的闪现,可是她不知道怎么投入感情,她只知道控制和约束,对于投入这两个字,shehasnoidea.白天鹅是纯情,谨慎和约束的,就像

她自己,所以本色演出是不会有错的。可是对于黑天鹅,她所具有的诱惑,邪恶,是Nina不知道的。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人都有多重的子人格,诱惑和邪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也有各种表现方式。Nina偷走了前Swanqueen的唇膏和其他用品,说明了她对这个位置的向往,当她涂着前swanqueen的鲜红的唇膏不合时宜地出现在导演面前时,她想证明自己就是新的swanqueen,她想用自己的这种心理暗示投射在导演身上,弱弱的她在那时需要加强自己的信心,那时其实可以看到黑天鹅在她身上昙花一现。

演黑天鹅,对nina来说并不是从无到有,凭空捏造一个出来,那样的话永远都是演不好的。她所作的其实是把自己内心中邪恶诱惑的一面挖掘出来,然后直面它,甚至去纵容它,这才是向黑天鹅无限靠近的唯一出路。当真正lettinggo以后她又发现自己一发而不可收,所以出现了种种幻觉,去探访车祸出事的前queen时和之后与替补演员去bar的时候都是,既害怕自己会变成前queen的那个样子,同时又担心会被替补所替代,这种两面夹击的忧虑加上演出的压力下,nina终于奔溃了,尽管奔溃前的绝唱是那么的惊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黑天鹅,经常带她出来遛一遛吧,憋坏了她,其实是憋坏了你自己。

《黑天鹅》观后感(三):優秀的藝術家都是神經病

乖巧的Nina從小便活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做事謹慎,要求完美,性格壓抑,作為白天鵝來講,雖靈動不足卻也恰如其分。

但是正如總監Thomas所說,觀眾需要點新鮮的東西。所以他把經典的天鵝湖改編成黑白天鵝的故事,讓一人分飾兩角,代表一人兩面,純潔外表下的黑暗內心。不出意外地,只能帶給人純潔感覺的Nina在第一輪選角時落選,因為她展現出來的黑天鵝,僵硬缺乏魅力。太想要得到這個角色的她在第二天單獨找Thomas面談,Thomas親吻她時,她似乎是條件反射般的咬了他一口。這一小口,似乎是一個小小的窗口,讓Thomas看到了她內心深處一直壓抑著的那隻黑天鵝。於是,Nina當選。

但是在排練的過程中,Nina一直沒能找到身為黑天鵝的感覺。即便Thomas軟硬兼施,并主動示範如何挑逗后讓Nina求不得,Nina還是沒能找到釋放自己的方法。直到看上去灑脫又誘人的Lily,開始慢慢進入Nina的生活,挑起Nina的嫉妒恐懼忿恨,Nina內心深處的那隻黑天鵝才慢慢甦醒,並且慢慢地侵蝕Nina的白天鵝人格,兩個人格的爭鬥,以Nina的自我傷害告終,以分裂告終。

大概,優秀的藝術家都有那麼一點神經質,那種自我拉扯自相矛盾的痛苦感覺,在追求完美的時候將會達到極致。肉體上的疼痛相比起思想上的拉扯,或許根本就算不上什麼。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黑天鹅》观后感(四):用力过猛,终成完美

一开始觉得女主身材太单薄做按摩的时候好可怕简直就像一桶就会把身体捅穿一样,一脸愁苦相,神经兮兮的,一点也不讨喜

怀疑心理年龄停留在小女孩阶段,还有他妈是不是疯子整天画一些乱七八糟的话,还不断给他施加压力

,那个男教练又像要潜规则又不潜的样子耍人玩呢,不会真的是要帮她提升吧,练舞练到角流血很正常

,但是尼玛出现幻觉是怎么回事,类似厌食症是怎么回事,舞蹈演员又不是超模,用不着那样吧,他们芭

舞团的有几个女的不也挺有肉的吗,我觉得是她自己看不开,还有尼玛一个破芭蕾舞团都这么多勾心斗角

是怎么回事,尼玛没下班停电又是怎么回事,一点也不像大型机构的样子,

女猪脚心里怎么那么脆弱,看得我纠结死了,自己想叛逆,那么明显的圈套,自己往下跳,看到酒被人

下药,还故意喝下去,清醒了以后,又跑来怪别人别有用心,假不假啊,真是个碧池,

还有那个舔逼的床戏真的很真实,我几乎以为是在真舔,波特曼高潮的表情就像真的一样

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心里那么脆弱,却还想演主角,真想看她毁灭掉算了,

后来她拿把刀去医院干嘛,神经病啊,其他东西还了就算了,刀子扔了就是,还拿到医院去还给别人,不

是给别人自杀提供工具吗,蠢货一枚,

不知道问什么看到她最后要上台的前一刻,掰开受伤黏在一起的脚趾头的时候,尼玛我想到了杨紫琼的脚

,有点可怕,幻听,幻觉,幻触,都出来了,不过很奇怪,为什么一开始她的幻觉也会那么严重,一开始只是个龙套而已,应该不至于会有这么夸张的幻觉,这点不大合理

尼玛有个地方很讨厌就是总是用手提跟着拍,这个原因我总算明白了,尼玛跟着拍,观众的视线就会完

全集中在主角身上,特别容易被主角吸引然后入戏,但是也特别考验演技,

不过黑天鹅确实拍得很好,有种让人窒息的刺激感。简直是用生命在舞蹈,用力过猛,终成完美。

《黑天鹅》观后感(五):呼之欲出的邪恶

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轻微的精神分裂吗?

早就听说过《黑天鹅》,听朋友简单的叙述就感觉是不错的电影,种种原因,昨天才看了这影片。

整个电影的色调并不明快,而是萦绕着一种压抑和略微阴森的气氛。场景选择主要集中在练舞室、舞台、妮娜的家、地铁,故事主线也是用优雅经典的《天鹅湖》贯穿,人物多是亦正亦邪的普通人,唯有妮娜是纯粹的无以复加。

她本是简单的女孩子,即使28岁也钟爱粉色和洁白,内心的世界也及其简单,无非是她控制欲极强的妈妈、演出、以及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在为天鹅皇后选角的时候,她完美的展现出白天鹅的美丽、优雅、彷徨、恐惧、高贵、矜持,一如她本人的真实存在。舞团的经纪人托马斯也直说,如果只选白天鹅,那一定是她。然而,分饰两角,一白一黑,一个纯洁,一个邪恶,如何展示黑天鹅的放浪、心机成为妮娜最痛苦的根源。

她偷走了舞团明星贝丝的口红,还有钻石耳钉。她的后背开始出现被抓破的伤痕。她感觉到母亲对她的控制。她觉察到她有竞争者。她心中的黑暗,从她不断出现伤口的血液中一点点渗透出来。

当她用偷来的口红涂抹她单薄而并不丰满的嘴唇,笨拙的如同小学生一般向托马斯争取角色,她只会说,我已经练好了黑天鹅的部分。托马斯存心的戏弄让她惊慌无措,她本能的咬疼托马斯的嘴唇,仓皇逃离。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纯粹,让托马斯选她为天鹅皇后。然而,正因如此,她的噩梦便接踵而至。根源仍是一个,演绎阴险狠毒的黑天鹅。她不停的练习,每一个舞步都堪称完美,却总是缺失应有的神韵。她缺少女人应有的魅力,而竞争者莉莉却擅长此道。

莉莉后背上黑色羽翼的纹身,正是她作为黑天鹅的象征。妮娜在不断体会黑天鹅的角色的同时,和莉莉的异样友情的发展,也让她逐渐的抛弃白色和粉色的服饰,越来越多的灰色和黑色,使她体内黑色的元素呼之欲出。

她和莉莉去泡吧,喝酒、嗑药。挣脱母亲的管制,扔掉毛绒玩具,用木棒抵住无法上锁的门。她开始出现幻觉,看到另一个她再不停地抓挠肩胛骨。这,正是黑暗,长长的锋利指甲,是对付敌人的武器,也是摧毁自己的利刃。当黑暗与洁白势均力敌的时候,妮娜更多的是恐惧,她跑去还给贝丝口红、钻石耳钉、短刀,看到贝丝用短刀刺毁自己的容颜,她恐惧的离开,却发现短刀在自己手里,手上满是鲜血。

回到家的她,黑暗显然已经占据上风。她拼命的抵抗妈妈,不惜撞伤妈妈的手。演出前夕,她挣开妈妈的禁锢,尽管迟到,尽管已经确定让莉莉代替她上场,她也只是镇定的告诉托马斯,我来了。穿舞鞋时,她的脚趾连到了一起,变得如同鸭蹼,这是天鹅的脚掌。白天鹅演出失误,她哭泣跑回化妆间,却发现莉莉要抢走她的角色,厮打中,她将镜子碎片插入莉莉腹部。她不得不迅速藏匿起莉莉的尸体,重新回到舞台,表演黑天鹅。她的眼睛成为红色,手指乌黑如黑天鹅的利爪,洁白的手臂上长出黑色的羽毛变成黑色的翅膀。她在舞台上尽情的飞舞,恍如真正的天鹅。她用黑天鹅的灵魂征服的所有的人。

最后一场白天鹅的戏份,她回到化妆间看到柜子底下有大滩的鲜血,她毫不犹豫的用浴巾遮盖起来。敲门声响起,门外正是莉莉想她表示歉意和崇敬。她的思维忽然停滞,发现房间里并没有尸体,也没有血液,而满地的镜子碎片向她展示一场厮斗确实存在过。此时,隐隐作痛的腹部提醒了她,白天鹅的礼服上有一块殷红,她从中取出一小块镜子碎片。她无法遏制的哭泣起来。

最后的白天鹅选择跳下悬崖,如同妮娜,她终于回归本真,以洁白的身段结束演出,也结束生命。她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她说,她听见完美,她就是完美。

《黑天鹅》观后感(六):黑天鹅

会看《黑天鹅》无非是因为娜塔莉.波特曼,我心中的女神。而看完后的心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天鹅湖经典且优雅,NINA饰演的白天鹅美丽,善良,懦弱,温柔。对于白天鹅,她无疑是完美的。而正是因为她和白天鹅太像了,以至于无法完美的诠释黑天鹅这一角色。它阴暗,邪恶,冷酷,疯狂,与白天鹅相反。于是NINA开始为了黑天鹅而改变。种种事件略带惊悚。而结局是nina说的,我完美了。她突破了自己,释放了黑天鹅。

相比于白天鹅我更偏爱黑天鹅,她强大,冷静,高傲,冷艳,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而她的刺,是利刃。而白天鹅就像是顾影自怜的水仙花一样,美丽,柔弱,是需要呵护的小公主。她像个暴君,是无需他人的,真真正正的女王。

我一直认为舞蹈的意义在于表达一种情感,一段故事亦或是一个人的一生。而电影里天鹅湖这支舞,无疑是绝佳的范例。

也许一个人,只有突破了原来的,胆小懦弱的自己,才会迎来另一个强大的女王。而这一过程,有痛苦,有疑惑,有悲伤,但都要坚强的走下去,才能遇见最后终将完美的自己!

《黑天鹅》观后感(七):她一个人就足够了

怀着万千的疑惑和对惊悚片的恐惧,看完了这部《黑天鹅》。时值深夜,所以最初还是有点担心的。

现在来写影评,更准确地说就是批评,因为它给我很多不满和遗憾。

1.仅用1小时42分来表现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主人公,实在太短暂了。很多情节过于跳跃,使人来不及回味和产生共鸣。比如Nina去拿口红的那个桥段,我想我更愿意去看文字,因为文字能提供比电影的几秒钟更多的细节。

2.本片只有主角,所有的配角意义基本等同于路人甲。这就是一个描述女主人公一个人的电影,也许所有的其他人都根本就是她想象出来的幻觉。可是是否有必要让配角的作用丰富一点呢,至少我是希望的。

3.情节比较一般。看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幻觉的故事在美丽心灵里也是如此。而后面的部分情节也可以随之推断出来。所以我在开始试图捕捉情节,而后就干脆只注意人物了。因为它的确不是惊悚片。

4.过于明显的线索和对比。黑白天鹅在现实中的对应,人物命运和角色命运的对应,体现的太明显,没什么悬念。

虽然有这些不满,我仍然认为该片可以得到8.5-9分的高分,原因全在于主角本身。娜塔丽·波特曼对主人公的塑造就足以让我非常乐意地期待下一分钟她的表演。我也确信,如果换一个演员,那这就是一部情节老套、悬念全无、特效一般的普通片。

她一个人就足够了。

《黑天鹅》观后感(八):执妄

在孩童时期,我们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哭泣不止。以期引起父母的注意,达到目的。虽然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后候,这种执妄依然存在。但是多数人不会再用显性的手段表现执妄。

黑天鹅的追求是她和母亲两代人的追求(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望子成龙式家长)。当母亲未完成心愿后,将其归结于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当她还是丑小鸭的时候,性就被母亲灌输为毁掉事业的重因。她背负着母亲事业炬毁的责任与完成自己与母亲夙愿的义务。她选择压抑。

对于旺盛的生命越是不被允许的事物其实越具有吸引力。长期压抑的性格,造成了黑天鹅看似温顺,谦和的外在。正如那只美丽的白天鹅,任命而选择自杀只能是她的结局。而黑天鹅才是丑小鸭一直被压抑,长期的执妄所造就的内在人格。这种人格是瞬时具有爆发性的。她会在执著的虚妄中爆发。因此,黑天鹅会在最后不择手段,甚至选择杀掉竞争对手。而实际的竞争对手就是人性本身,就是自我。

我们都执著着各自的虚妄世界。为了争夺自己舞台上的主角和自己较劲着。

娜塔莉准确地拿捏了人物内心世界。没有人比她更适合演绎这个人物。

《黑天鹅》观后感(九):《黑天鹅》拉片大纲(剧透慎入)

原文http://tieba.baidu.com/f?kz=960636847作者:zxnoodles

1.开场2分15秒左右的舞蹈长镜头,摄影机运动复杂已极,景别变化异常丰富,顶光,散射光源,波特曼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时间介于逆光表演状态,表演区多暗区少光区,但却于长镜头落幅之时稳定处在柔和的光区中,起幅于人物闭合状态全景,落幅于人物闭合状态全景,落幅较起幅散射光扩展。象征性段落,摄影机梦幻般运动定调,角色调度和场面设计给出全片的统领例证性动作。这个在黑暗中挣扎的女子会在影片结束时迎来光和平静吗?

2.第一场景。家中,女主角起床,活动筋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梦,依旧是例证性动作,好莱坞式介绍人物的方法,女主角的梦想和职业。片中女主角和母亲的第一次交流围绕着食物,女主角对母亲做的食物称赞有加(次情节中的对比可能出现)。全片最重要的表意符号镜子被引入,女主角对着三面折叠的镜子审视自己。

3.地铁。女主角借助昏暗光源照射的防护窗补妆,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分裂的自我”——玻璃中的黑暗自我。女主角转头后发现着另一节车厢中着黑衣的自己,依然是镜像,女主角心理第一次外化。

4.背后跟拍女主角来到剧场。背后跟拍是阿伦诺夫斯基独特的建立认同的方式,在《摔跤手》中如是。女主角在剧场大楼外维罗纳赖德扮演的前“当家花旦”的巨幅招贴广告前停留,这里有双重性表意:1.女主角的欲望指向;2.赖德这个角色的例证性动作——画而非人首先出现,一个“缺席者”,一个将肯定要为女主角腾出戏剧空间的角色。

5.化妆间。继续建立认同,女主角的特写与女主角的所见构成场面,足够为观众建立对她的认同。着黑衣的维罗尼卡进入化妆间打破了场面的平衡,表现在主镜头的构图由原先的平衡向不平衡的变化上,表现在她的黑衣与其他演员的白衣的不协调上。有意思的是女主角看维罗尼卡的方式,她从现实中的看转为通过化妆间的镜子去看(注意顺序)——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规律,女主角的现实空间是封闭的,侵入现实空间的人很快会通过她的走位被移出意义空间;而她镜中的空间确是充满危机的,不断有人侵入她的镜中空间,这些人令她恐惧,令人害怕失去自己在“镜中”的地位,黑衣维罗尼卡是第一个侵入女主角镜中空间的人。

6.转场。快节奏的钢琴曲,修补舞鞋的行动转向脚步舞蹈的动作,快剪,剪辑根据很显然是“脚”,导演通过一个摄影机上摇从“脚”转向“脸”,完成转场。

7.排练间。卡索扮演的剧场导演第一次出现,例证性动作——从高处的观众席向下俯视——掌控者的角色,揭示延后的手法。这个多人场面的拍摄,导演依然通过女主角的视线形成的正反拍完成,纹丝不乱。镜子的表意功能再次出现,女主角往往先注视镜中的剧场导演随后才是现实中的他(与看维罗尼卡的顺序对比),看样子这个侵入他镜中空间的人包含她的“欲望指向”。有意思的是这部分镜头的用法——某种不安的晃动——女主角紧绷的神经的外化,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部分机位的整体布局,应该是类似《愤怒的公牛》中拉莫塔来到酒吧的几个场面的布置法——先设计出详细的主、分机位顺序(1、2、3、4、5...),随后彻底打乱(4、2、5、1、3...),再者,每一个分机位都留出舞者身体的一部分以形成不规则构图。

8.赖德的化妆间。却是一个昏暗、逼仄、狭小的空间,赖德在大发脾气,看样子例证性动作被证实了。随后她再次缺席,女主角趁此机会溜进赖德的化妆间,人物强烈的“心理认同”的外化性动作展开,波特曼,你能成为头牌吗?

9.黑/白天鹅选拔。摄影机梦幻般的运动再次出现以表示对女主角的认同(不光是舞姿),旋转如银铃一般令人如痴如醉,如痴如醉的不光是观众,导演对女主角第一次表达出“认同”(一半的认同),女主角更是沉浸在“自我认同”中。黑色维罗尼卡很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女主角旋转的视线中,她侵入女主角现实空间的行为迫使女主角从“镜中”(梦幻)空间中退回现实空间中——女主角要在现实空间中“清出”黑色维罗尼卡,否则她根本无法以忘我状态进入“镜中”空间。不过,女主角这次行动与其说是“清出他人”,不如说是“自我逃离”。

10.逃离。女主角的逃离,由排练间到舆洗间到地铁的地下过道,由光区逐渐走向暗区,在狭长黑暗的地下过道另一端,黑色的“另一个自我”再次出现。为什么出现在此处?黑天鹅的试演在高潮前被打断,欲望与认同却无法平息,“黑天鹅”(心魔)仍然需要释放。于是“另一个自我”不由自主地跳将出来,直白地从“镜中”空间侵入现实空间。女主角感受到压力与恐惧,面临抉择,放纵或者克制?

11.家中。女主角再次对着三面折叠镜自我训练,睹镜自视,她仍旧面临那个抉择:放纵还是克制?摄影机此时保持了克制与冷静,不再有伴随她的旋转,只有静观,看来,谁都帮不上忙,这个抉择女主角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转折出现,女主角弄伤脚趾——现实的脆弱和无力扑面而来,守卫现实空间的愿望被打破了,女主角必须在“镜中”拥有强大的自我,然后由这个“镜中”的强大自我取代现实中脆弱的自己。随后,女主角背对母亲的劝说和在地铁上再次面对昏暗的玻璃补妆印证了这个选择。

12.导演的办公室。导演的办公室外与赖德的化妆间外很相似,昏暗、逼仄、狭小。女主角用迷人的笑容迎来导演的到来,同时摄影机做了一个规整的摇移运动,这次摄影机运动很难得,打破了女主角封闭的现实空间,将导演纳入与女主角同一意义空间,好了,摄影机运动完成了女主角野心与欲望的外化,匠心独运。

女主角与导演的交涉,导演不断试图侵入女主角重新建立起的封闭的现实空间,最终,女主角用咬他的嘴唇终止了对手的行动(伏笔)。

13.剧场过道。宣布“黑天鹅”的人选。女主角以坐在地上仰望他人的方式宣示着自己的失败,但结果出乎她的意料。摄影机跟拍她走向榜单前此时有了新的意义——一次延后揭示,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心理。黑色维罗尼卡气恼地质问女主角,同时,她必须同时退出了女主角的现实空间和“镜中”空间。

14.盥洗室(加分的场面)。一次意料之外的胜利,理应是一次身心的解放,选择蓝天白云下放声庆祝是人之常情,但女主角偏偏不这样。相反,她选择了盥洗室这个最逼仄、狭小的空间,四面被围,女主角封闭的现实空间就彻底安全了。

安全了吗?打完电话之后,女主角惊恐地发现盥洗室的镜子被人用口红画上了大大的“WHORE”。有意思的事又发生了,“WHORE”没有指明人称,镜子不是私人归属,你刚什么拼命擦掉它?1.表层的心理暗示;2.“镜中”空间被人无礼入侵了,女主角会坐视不管?导演不断地在利用镜子的不同功能完成揭示和回顾。

15.家中。三个单元组成这个场面:1.卧室中看到画中的自己;2.照镜子3.与母亲分享蛋糕。

画中的自己和镜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1.画中的自己是死的,镜中的自己是“活”的;2.画是别人画的,是别人侵入自己的现实空间得到的“战利品”(哪怕是自己的亲人),镜中的自己却是自己操纵的(你真的操纵得了?)。

女主角必须要照镜子,必须重新确认“镜中”的自我,透过镜子,她再次看到自己背部的瘀伤,这是不能容忍的,“镜中”的自我是完美不容缺损的。

母亲给她准备了精美的蛋糕,但她却拒绝(和第一次在家中的行为形成对比),这次胜利使她更封闭了。母亲失望地准备扔掉蛋糕,被她及时制止。这里的拍法很精妙,母亲通过自己的扔蛋糕的行为(戏剧走位)改变了人物关系和轴线,原本是母亲在右女主在左,此后是母亲在左女主在右,新的戏剧节拍替代旧的。不过,这一场景最后的一个镜头确是波特曼警觉表情的特写——母亲微不足道的行动被她轻易地击破。

16.排练厅。舞蹈长镜头,这次运动很舒缓,导演对她进行暗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随后,女主角来到高处的观众席,她终于享有“俯视”的权力了,陪同她的自然有永远居于掌控者位置的导演,两人共居同一意义空间。不过,这个场景带来了新的威胁——一个新的对手。

17.舞会。延续上一场景,女主角再次与导演处在同一意义空间并居高临下。这次她甚至可以俯视赖德,赖德很显然立刻由一个“入席者”变为一个“缺席者”。

18.盥洗室。再次睹镜自视,女主角越发无法容忍“镜中”自己的瑕疵,她甚至因此抠破了自己手上的创口(小细节推进叙事),疼痛立刻开始挤压“镜中”空间。同时,新的对手Lily闯入盥洗室,她显然比黑色维罗尼卡强大得多,她不仅肆无忌惮地侵入女主角的现实空间,同时还侵入了刚刚才受创的“镜中”空间,而此时的女主角是缺乏反抗能力的,她只能选择逃离。

19.舞会结束后的大厅中。导演开始全面侵入女主角的现实空间,他为她披上外衣,宛如恋人一般。

赖德直面波特曼,她质问赖德“你是否和他上床?”作为一个舞台上的“缺席者”,赖德在现实中获得了新的角色——导演的前情人。这才是她能与女主角面对面的原因。但随着导演带着女主角离开,摄影机跟拍二人,赖德的形象再次变得渺小而模糊——她作为现实中导演前情人的角色很快就要走向终结。

20.导演家中。场面由工整的正反拍对切构成——看起来门当户对,两人被对方吸引了。由于女主角的心不在焉,导演气馁地打破了平衡。

21.家中。还是女主角和母亲的戏,还是精妙的场面设计,我们慢慢看。

女主角此时显然较之前更加自我了,于是她不再与母亲做眼神交流,而是独自照着镜子,母亲依偎在她的左侧。看看场面设计和构图,女主角用自己的左肩膀将画框中母亲投射在镜中的形象遮蔽,她甚至无法容忍母亲在自己的“镜中”空间占据一席之地——当母亲来到她右侧希望为她梳头时,她言词拒绝:“我自己能做!”。

母亲不再迁就女儿的自我,她将女儿拉到厕所为她剪指甲,波特曼全身紧缩在一起,誓死保卫着自己的现实空间。此时,女主角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现实空间与“镜中”空间的独裁者。黑屏,切出,这次处理又是女主角主观心理外化的投射。

22.卧室床上。被双重侵犯的女主角必须重新自我确认——她做着某种展现欲望的剧烈动作(汗。。。),以找回一个强大、完美的“镜中”自我,可是,一回头,她竟发现母亲在对面的椅子上打瞌睡。伴随着女主角的惊恐是一次跳跃的剪辑,突然这里的剪辑处理叫“同轴拉开”,不细说。需要注意的是,这次震动可能会打来余波。

23.排练室内和广场上。赖德被车撞了,导演说她是“自愿”的,到这时,赖德的角色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舞台上都成为“缺席者”。

24.病房中。波特曼面对昏迷的赖德竟打开了自己封闭已久的现实空间,但面对她的残肢,面对一个自我曾经的欲望投射对象永远无法再登上舞台的现实,她无法忍受,只能选择逃离。

25.家中。母亲面对女儿的画(画的象征意义)独自饮泣(母亲试图接近女儿但却遭到失败),女儿此时却是一个窥视者(进一步拉大了母亲与女儿的心理距离)。女主角的偷窥甚至是在现实与镜中同时完成的,这几乎要宣示“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融合了。处在暗区中的女主角拿出了一根铁棍(心魔已现?),但最终又将其藏起,这是她现实中自我的强烈反抗。

26.排练间。女主角、男舞者两人起舞,导演在一旁指导,摄影机强烈运动,使这个场面看上去像是一次三个人的舞蹈,暧昧、激烈。随后,导演清出了男舞者,彻彻底底地占领了女主角的现实空间,这一次,女主角并未拒绝。由在导演家中的拒绝到排练场上的默许,这是一个谁主导场面的问题。是现实中的自我?还是“镜中”的自我?通过导演与女主角感情发展这条次情节线,主情节线被有力推进。

导演再次戏谑地抛开女主角,看上去她只不过是玩物而已,女主角“孤独”地坐在排练间的地板上,当然,“镜中自我”在陪伴她,怀疑,这应该是第一处女主角对“镜中自我”产生怀疑,“镜中自我”出现裂痕。Lily此时出现,恰到好处,同时侵入现实空间和“镜中”空间,测试“怀疑”的效果,果然,女主角此时毫无抵抗能力。

27.家中浴室。女主角将整个身体沉入水下,水下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分现实与镜中的区域,女主角企图在这儿同时修复“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然而事与愿违,创伤和梦魇竟同时出现。此时,现实与梦境真的已经分不清了,是创伤招来了梦魇?还是梦魇造成了创伤?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开始模糊。镜前修指甲是一次剧中的例证性动作,女主角随后试图补救的行为将变得适得其反。

28.排练间。女主角魂不守舍,她试图向导演寻求帮助,被导演怒斥:“别这么软弱!”她对Lily的质问显得更加软弱。这里出现了模棱两可的问题:到底是现实中不完美的、软弱的自我无法剔除干净,不断干预镜中完美的、强大的自我使其软弱;抑或是镜中的自我本身就不完美,如镜子一般脆弱且虚妄。

29.地铁中。老人向女主角做猥亵动作。有意思的是,在构图中,现实中的女主角和老人被画框分割,处在不同的意义空间;而在玻璃窗中,在“镜中”空间,女主角和老人被置于同一画框内,遭受着老人的骚扰。这将是情节转折的一次预示,现实中的自我会觉醒并占据上风吗?

30.家中。每次家中的场景场面设计和演员调度都极为精妙。在主镜头中,女主角和母亲被三面折叠镜分隔在画框两侧,这种设计传达着“决裂”的意味;同时,女主角从未离镜子如此遥远——她在刻意抑制活躲避着“镜中自我”。但此前被女儿多次冷落的母亲却在此时发难,她咄咄逼人地问出问题,“衣服脱了!”,是她动作节拍的高潮,她要强行侵入女主角的现实空间了。此时,Lily又适时出现,她的邀请使女主角能暂时逃离母亲的侵犯。

31.俱乐部。母亲试图侵犯女主角的现实空间,而不怀好意的Lily则试图击溃女主角的“镜中自我”。果然,Lily试图诱使女主角吸毒,这唤起了女主角保卫“镜中自我”的意识——退席并再次睹镜自视,此时,母亲的短信又将女主角拉出“镜中”空间,这场戏还没完。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场戏是一场“重头戏”,它需要几回合的交锋螺旋式地推进,我们接着看。Lily的阴谋看起来得逞了,她在饮料中下了药,而女主角也不再接收母亲的短信警示。

伴随着光怪陆离的光影和梦魇般的摄影机运动,女主角在双重空间都完全失去了抵抗力。

32.家中。一面多折射镜预示着破碎的双重空间,不论镜内还是镜外,女主角的自我都已经沦丧了。母亲一袭黑衣宛如寡妇,她与女主角发生剧烈争执。

Lily完成了导演——女主角潜在的欲望对象都不曾完成的事,她最大程度地侵入了女主角的现实空间——与她做丅(和谐)爱。到此处,女主角的命运弧线已经迈入最低点。迷乱中的女主角将Lily看作“另一个自我”,她竟开始公认侵犯现实中的自我,这是之前所没有发生过的,一个不受控制的“镜中自我”。所以自反便完成了,“镜中自我”背叛了“现实自我”。

33.排练厅。女主角迟到且第一次披上一袭深色丅,女主角还第一次成为旁观者——Lily扮演的“黑天鹅”的旁观者。深色衣物的暗示,旁观者的角色,迫使女主角不得不孤注一掷——放弃“现实自我”,试图向已经分裂的“镜中自我”屈服。她能成功吗?

34.化妆间内。多面相对的镜子,女主角一挪身子,镜中出现了“另一个自我”,然后她却纹丝不动、冷眼旁观,分裂看来无法补救。此时,Lily再次出现,还是很恰到好处的戏剧节拍,她的出现使得女主角将分裂的“另一个自我”指认为Lily,混淆了主要的威胁者,潜意识中,她并不愿意承认自我分裂的困境。

35.楼梯拐角。女主角急促地跑下楼梯追上导演,她恳求导演不要让Lily成为替补,被导演拒绝。这里导演再次用视觉语言预示场面结局,下楼梯的下降运动,也是一次人物命运的下降运动,这次交涉的失败早在情理之中。

36.排练厅内。空荡荡的排练厅内女主角独自练舞的大全景镜头多次出现,景别越大,行动的意义越小,此时的女主角不仅无法控制自己的舞蹈,也无法控制分裂的自我——与现实自我行动相悖的镜中自我再次出现。舒缓的钢琴声为死寂取代,光亮被黑暗全面取代。

惊惶中,女主角竟发现了导演与Lily在做丅(和谐)爱,摄影机再次起到了嫁接现实与梦幻的作用,随着主观镜头中摄影机剧烈的上下晃动,Lily竟再次变成“另一个自我”,而导演成了怪物。此时的女主角,不得不接收另一个分裂的自我的现状,她由暗区向光区的运动,也将“另一个自我”彻底甩脱。

37.医院病房。割裂镜中自我的女主角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她将赖德的物品——欲望取代的象征还给赖德,也目睹了赖德疯狂的自虐行为,赖德——另一个被“镜中自我”占领的人,用自己的血宣示了女主角的“镜中自我”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现实自我的纠缠。女主角逃离医院,但无法逃避“镜中自我”无孔不入的追逐。这场戏是整部影片高潮部的第一场景,好莱坞影片的高潮部分,你觉得会缺少“追逐”吗?

38.家中。多面折射镜再次出现,女主角用闭合姿态躲避着“镜中自我”并闪进卧室。以下是“镜中自我”一系列的反击,我跳过了。(累)

39.剧场。“镜中自我”最终在当晚完成追逐,“现实自我”被覆盖了。“黑天鹅”来到剧场,并强硬地要求出场,此时,困扰女主角的伤痛和创伤被克服,一个完美的“镜中自我”诞生了——代价是彻底取代“现实自我”。

40.舞台上下。Lily的猥亵行为再次唤醒了女主角的现实自我,我想,最终的抉择到来了:找回现实自我,跳一场不完美的舞;或者麻醉自我,跳一场完美的舞。对于好的剧作而言,从来没有什么“在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抉择,也没有什么中间选择,只有在“好与更好、坏与更坏”之间的抉择才能吸引观众。女主角选择了保留现实自我,所以她就肯定要跳砸,没什么中间选择。但当现实自我说出“不是我的错,是他失手”时,欲望将再次使“镜中自我”复活。

41.化妆间内。最终对抗。现实自我将Lily指认为镜中自我,却用镜中自我的嘴脸刺死了Lily,通过后面的叙事,我们知道化妆间并没有Lily,而女主角刺伤的是自己。这里是一次小反转,潜意识中,女主角意识到唯有镜中自我彻底消灭现实自我才可以跳出“完美”,于是,镜中自我在最后一次占据压倒性优势后没有再姑息现实自我,而是将她杀死了。

42.结局。我觉得很感动,我看了大半天,写了大半天,用了若干“完美”,终于娜塔莉波特曼也说了一次——她最后一句台词:“PERFECT!”

《黑天鹅》观后感(十):我到底是死在谁的手里?

我是谁?在你的身上长久以来,一直就有一个问题在缠绕着你。"我"是谁?你知道吗?而你又是谁?当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就是你。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和宇宙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了,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是谁杀了我!?我又杀了谁!?

是我杀了我!

好吧,严肃点严肃点,这部电影和吕秀才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让我想起了这么一段本我和自我分裂有关的经典对白.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幼儿的精神人格完全属于本我,幼儿没有羞恶观念,其全部生活都受欲望支配,不管条件和社会道德,处处要求满足自己的愿望,寻求快感。他说,孩子们不管社会的一套常规,“他们都顺其自然地暴露自己的兽性”。孩子在幼时常是毫不隐蔽地表现利己主义。但是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教育和习俗的影响,会不再盲目追求满足,渐识时务,从本我中分化出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