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第六诫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第六诫,《十诫》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阿图尔·巴奇斯/奥拉夫·卢巴申科/昂里克·巴兰诺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大家一起来看下第六诫吧。

《十诫》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阿图尔·巴奇斯/奥拉夫·卢巴申科/昂里克·巴兰诺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诫》影评(一):第六诫,爱是远处的凝望

切勿沉湎于情欲。

不要通过沉迷情欲放弃爱的能力。即便道路崎岖,还当怀有爱心。

爱是偷窥,是凝望,是忍不住跟在你身后,是想尽一切办法接近你。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短片。

在邮局工作的男孩多米克迷恋上了对面公寓的女青年玛格达。他的一位朋友告诉过他,玛格达是个美丽的女人,喜欢做爱。情窦初开的男孩从附近的学校偷出了一副望远镜,架在自己的窗前,每晚设定闹钟,闹铃一响,就是玛格达回家的时间,于是一个夜晚的偷窥开始了。

偷窥,是一种爱的表现。这种行为因为爱而显得羞涩和自卑,只能在暗中远观。这种远观的行为,因为距离而产生一种期待和幻想,这恰恰是爱情中最朦胧和诱人之处。

通过那个望远镜,他看到玛格达总是带不同的男人回家,他们亲吻、做爱,床上、桌子、厨房、沙发。有时他无法忍受,他会突然打电话给煤气公司,报修对面房间的煤气,因此那边的好戏常常被莫名其妙地中断。

还有的时候,他用望远镜这边的电话,拨通另一头的电话。

男孩为了更加接近自己的女神,开始起早送牛奶。甚至为了亲眼见到她,故意藏起一只牛奶空瓶,让她不得已开门。他还故意给她的邮箱塞纸条,告诉她邮局有一笔汇款,让她来取,不过是希望能够多看一眼。慢慢地他发现,玛格达似乎并不快乐。有时候她会一个人在房间里痛哭,极度伤心。她怎么了?

一天玛格达来到邮局,希望领走那笔“汇款”,却被告知是假通知,国营邮局的负责人态度傲慢,玛格达和工作人员吵了一架走了。多米克感到愧疚,终于鼓起勇气追上去告诉她,

“纸条是我放的。”

“为什么?”

“因为……因为我想见到你。”

“见到我?”玛格达耸耸肩,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多米克犹豫着,呆在原地。突然下定决心朝她喊:

“昨天你哭了,不是吗!”

玛格达突然回身,朝他走去。他紧张地抽动着嘴角,不由得有一丝期待。

“你怎么知道?”

“我一直在窥视你。”多米克几欲启唇,终于吐出了这几个字。说出来之后,突然轻松了,他继续道:“我一直从窗户窥视你。”

玛格达感到荒唐可气,对于这个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窥视自己生活的男孩,她用力一把推开他。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种种怪事情,玛格达感到不可理喻,为什么这样?

晚上,多米克照旧移开了白天罩在望远镜上的绒布,安安心心地坐下来,眯起眼,探着身子,开始他的凝望。

对面的灯,按时亮了起来。玛格达站在窗户前,看着对面的大楼,她知道,有人在看她。

索性,她脱掉了外衣,把床移到窗户下的视野可见范围,故意表演给男孩看。

她告诉情人,对面有人在看。情人突然冲出门,把多米克喊了下来。

那人给了他一拳,男孩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

第二天早晨,鼻青眼肿的多米克捧着牛奶,来到玛格达的家门口。本想和过去的每一天一样,放下牛奶,取走空瓶,却被突然开门的玛格达撞了个趔趄,一屁股坐在地上。

看着眼前这个为自己破相的孩子,女人多少觉得有些好笑。“我早知道是你,想进来吗?只有我一个人。”

多米克低下头,摇了摇。

清晨的玛格达披着黑色睡袍,蹲下身探过来,充满笑意地看着多米克,说:“不很会打架嘛!”她伸出手,想别过男孩的下巴转向自己,可一碰,男孩就触电般跳起来转身跑向走廊尽头的窗户。

玛格达问他:“告诉我,你为何偷窥我?”

“因为我爱你。”多米克很认真地回答,“是真的。”

他望着她。

不管男孩是否真的爱玛格达,他对她长达一年的偷窥所产生的感情,对他自己而言,就是人生中初次爱情的开端。他对其他任何种类的爱情一无所知,只知道那种莫名的喜欢就是爱。

“你想要什么?”玛格达问。

“我不知道。”

“想吻我吗?”

“不。”

“还是想和我上床?我是说和我做爱?”

“不。”男孩认真地摇了摇头。

“那你想干什么?”玛格达非常费解。

“没什么。”

“没什么?”对于玛格达来说,眼前的这个男孩子,倔强,古怪,叫人难以捉摸。

多米克再次说了一句没什么,转身走开了。可没走几步,他又走了回来。

“我能请你去咖啡店吗?”他很认真,又满怀期待地问玛格达,“我想请你吃冰激凌。”就像学校里的男学生第一次磕磕绊绊地向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开口说出那早已在心里重复了一百遍的毫无新意的邀请,笨拙却很可爱。当然,这也的确是多米克第一次陷入爱情。

得到同意后的多米克,成为了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爱情的光电击穿他的全身,他狂喜地拖着一车的牛奶,在楼下的花园里兴奋地奔跑,奔跑,奔跑,整个世界都在朝他微笑。

对于爱情,在多米克的设想里,应该是从咖啡店的冰激凌约会开始。

“你偷窥我多久了?”玛格达率先打破了尴尬的气氛。

“一年。”多米克今天精心打扮了一下,换上了西服。听到玛格达和自己说话,他不由得露出了微笑,不管她的问题是与约会主题多么相去甚远。

“你记得那天早上说的话吗?”玛格达看着这个小男孩,多少有些怜爱,“再说一次。”

多米克就像被管教的孩子,低着头,说:“我爱你。”

“这世上没有爱。”

“有。”他抬起头,眼神开始坚定。

玛格达摇了摇头,“没有。”

“你有朋友吗?”玛格达岔开话题。

“有一个,但现在离开了。他也窥视你,他走的时候向我指定了你的窗户……”多米克很开心自在地谈论他的朋友。

“他怎么说我?”“一个美丽的女人,喜欢做爱。”

“好了,我现在知道你喜欢我,在邮局工作,还有别的什么吗?”玛格达引导男孩说一些其他话题。

渐渐玛格达也说了一些自己的故事,说她喜欢那个去年常来见她的男生,瘦瘦高高,但是去澳洲了。

说到这里,多米克想到了什么,从外套内袋里取出了几封信,告诉她自己还私扣信件。

玛格达夺过他手里的几封信,紧张地拆开读,一封一封,很快,但脸上全无笑意。

“你偷窥我,给我送牛奶,还藏我的信……”突然她放下信,怔了几秒,强忍住内心的失望与伤感,转过头笑着对多米克说,“……算了,这也没什么。”

“抚摸我。”她抓住多米克的手,掰开他的手心,把自己的手放在上面,命令他用另一只手抚摸她的手,就像隔壁桌的男子,边说话边把女生的手揉搓在手心。

多米克颤颤巍巍地伸出那只局促地缩在一边的手,看着邻桌的爱抚。

“这是有经验的男人会做的。”玛格达教导他。

在感情中经历丰富未必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丰富的感情经历只能说明情路坎坷、遭遇挫折。而这些挫折会让最初对纯美爱情充满向往的心逐渐销蚀,不断地建筑起围城防御伤害,却也把自己锁在了幽暗的城堡。

在情感的历程中,每一个初涉者都像是出生的婴儿,而那些走着长路的,都已是世故的成人。

玛格达看到未谙世事的男孩,就仿佛当年的那个自己,那个婴儿,尚怀有最纯真的感情。本能的偷窥,笨拙的邀请,都是一个孩子希望进入成人世界的尝试。

约会后玛格达把他带回卧室。

“你还知道我什么?当我有访客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多米克吞吞吐吐,死活说不出那几个字。

“那叫做爱。”

“只看过一次,就不再看了……那和爱无关。”他补充说。

“告诉我,我是怎么做的?”玛格达对他步步逼近。

“你先脱掉你的衣服,然后是他们的……”多米克每说半句就不由自主地舔一下嘴唇,特别紧张、不安,不敢正视玛格达,“然后你们一起躺在床上,有时是地板上……”

“还有其他地方吗?”

“厨房……”

“你能模仿吗?模仿看看。”

男孩子很听话,慢慢举起了手。

“和女孩子好过吗?”“没有。”

“当你看到我做爱的时候,你会自慰吗?”

“不再有了,过去曾有过。”

她从头顶到耳朵,捋了捋他两边的头发,捧起他的脸,“知道那是项罪恶?”

他点点头,“但现在,我一心只有你。”

她继续她的手,让他额前的头发穿过指缝,慢慢指尖划过他的眼睛,他的鼻子,他的嘴唇。就像所有面对着自己爱人的女人那样。

“现在什么都别说,”她告诉他,“你知道我下面没穿。当女人渴盼男人时,里面会很湿。”多米克听着,焦虑地玩弄着手指,不知所措。

“我现在就是。”玛格达捧起他的手,“你有一双温柔的手,不要害怕。”她拉着他的手,慢慢地,伸向自己的潮湿。

“准备好了?你喜欢吗?”玛格达问他。多米克惶恐而情不自禁地蠕动着手指,身体不停地在颤抖。他并不明白玛格达的意思,却好似被摄魂一般跟随她的指令。

“这就是爱,就是这样。”玛格达突然冰冷地说,“去浴室洗一下。”

教学完成了,多米克感到受到了侮辱。他一把推开她,冲了出去,留下玛格达独坐着。她叹了口气,多少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

多米克冲回家后,跑进浴室,割腕自杀。同住的老妇人救了他。

玛格达后悔了,她知道自己伤害了他。她跑到对面的大楼里去找他。老妇人对她态度很差,似乎已经知道了一切。

“你会觉得好笑,他爱恋上你。”老妇人给她展示了望远镜,原来她早已发现。

“他爱错人了,不是吗?”“是的。”

玛格达对男孩的所为,不过是对那个过去一样纯真的自己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是自我带入施者的一方,对曾经作为受者的自己的告诫,告诫自己放弃最后一线关于爱的期盼。

然而她到底是相信爱的。只是现实中的遭遇令她刻意将爱与做爱进行了对立。她发觉那些和她做爱的男人最终离开了她,于是她将一切归因于此。但她失败了,她一个人时候的哭泣,恰恰是因为无法割裂开两者的关系。

所以她故意告诉男孩,爱就是做爱。而不是,爱的感情通过做爱得以释放。剥去了其中的感情部分,只剩下冰冷的动作。她故意打碎了男孩关于爱的期盼。

但是到后来,玛格达承认男孩是对的,爱就是不为什么,没有目的的一种感觉,一份期待。因为玛格达对男孩也开始了凝望,她希望他出现,希望他平安。

玛格达想尽一切办法去看多米克。她跑到邮局,邮局的老先生说,这孩子割腕了,据说是被感情所伤,但并不知道在哪家医院。

每天她都守在窗户的对面,拿着小小的望远镜,看对面的情况,等他的电话。“你是对的。”玛格达对着那扇不再窥视她的窗户说了无数遍。

终于,她看到他回邮局上班了。她喜出望外地去见他,走到他的柜台前,从玻璃圆孔的另一边望着他,

多米克看了她一眼,说:“我不再窥视你了。”

爱一个人,通常有很多的附加条件。那些条件,不过是为了自我证明爱的值得。就像战略投资,告诉自己,对方估值几何,有这样那样的预期,我就可以付出相应的爱。到底不过是为自己的爱,找一个等价交换的理由。但其实,对方的这些条件,未必有这样的估值,不过陷在爱情里的人,为这份条件加了一个权重,所以产生了高倍溢价。感情的存在让预期上了多个台阶,付出也就加倍快乐。最后分手时候做资产评估,发觉亏了,不是因为资产烂,而是因为感情没了,预期也就没了。

当一件事有了现实目的,做起来似乎就会容易很多,爱一个人也是这样。

但这并不是爱情本身。先有了爱,你才会意识到爱的价值。

《十诫》影评(二):笔记关于十诫

请注意评论和个人blog的不同写作方式。好的评论应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知道书或电影在各方面的优劣。你可能需要简化大段的情节描述和个人感触。

-------------------------------------------------------------

好的评论应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知道书或电影在各方面的优劣——真的吗?我很怀疑,特别是对这样一部复杂的作品。

你可能需要简化大段的情节描述和个人感触—我会简化大段的情节描述,这是我一直的风格。但是这篇评论主要就是写个人感触的,所以不能从命。

我会不定期的写,主要参考《十诫》以及《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我看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其他的一些作品以及四部书——《圣经》,《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还有冯象的《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

我自知无论是专业方面的训练,还是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甚至人生阅历,都不足以来评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现实促使我去写。

但愿我能把我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2008-02-21

-------------------------------------------------------------

十诫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90年代初),图书馆里有两本书最难借,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飘》。

我手头的一本圣经是和合本,据冯象大师说是翻译的最差的版本(当然是以信达雅的高度来说),但是作为参考足够了。

在出埃及记和申命记中都提到了十诫。

1)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3)不可妄称神的名

4)当纪念安息日

5)当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并他一切所有的

2008-02-22

《十诫》影评(三):诫贪——评波兰影片《十诫之十》

《十诫》系列,取材于《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十部影片,每一部阐释一条戒律。这第十部影片的主题是:不可贪恋财物。影片取材于现实,但主旨颇有宗教意味。且看导演怎样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这厚重的主题。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亚瑟和杰西两兄弟的一段令人唏嘘的经历。很少见面的兄弟俩在父亲死后重新聚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生前的集邮册。本来只是把这当作寻常遗物的兄弟二人,在想要出卖邮票时却意外的发现这本集邮册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二人的生活,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守护这本集邮册上。为了使宝贵的邮票更臻于完美,哥哥甚至宁愿以捐肾为代价换取一份套票中缺少的一张。梦想即将达成之际却惊悉集邮册被偷,失落愤怒的二人开始相互职责甚至相互怀疑。当真相大白,二人拿着新买的邮票靠在一起,啼笑皆非。

影片思想内涵分析:

之一:贪婪的可怖

既然要劝人克制贪欲,自然要先告诉人们贪婪的害处。《十诫》在表现贪婪怎样使人性异化上可谓不遗余力。哥哥亚瑟,有工作,有家庭,他会温情脉脉的送给儿子一枚邮票,怀想已故的父亲。可当他得知这版邮票价值不菲时他的一切温和儒雅都消失无踪了,他暴怒、疯狂,像是扑向食物的恶狗,不择手段的要夺回属于自己的财宝。那本集邮册勾住了他的灵魂,他全身心地扑了上去,不但要竭尽全力守护,还想要为它添砖加瓦。此时的他就如同一个赌徒:输了就想要翻盘,赢了还想要更多,一心盯着钱财,毫无顾忌的下注,下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这种麻醉状态甚至还带给他一种诡异的欢愉,因为贪婪屏蔽掉了一切烦恼和责任,甚至他自身。这种疯狂发展到最高点即是亚瑟出卖肾脏。如果说之前他对邮票的追求还可以说是一种兴趣或是一个情结的话,此时的他已经成了邮票的奴隶。被物质捆绑,为了物质毁灭自身——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们自以为是财产的主人,结果却为了财产去割身上的肉!

之二:贪婪的虚妄

除了展现人性异化,影片也重点刻画了命运对两个主人公的无情嘲弄。哥哥亚瑟咬牙捐了肾,换来仅缺的邮票,结果原来的邮票都被偷走了,亚瑟的牺牲失去了全部意义。失窃后警察来家中调查,发现房间主要漏洞在于警铃断线——这恰恰是亚瑟无意间剪断的,亚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结尾兄弟二人在大街上撞破真凶,他们赫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命运早就被他们遇到的那些人设计好了,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圈套,他们的苦苦挣扎,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人生有太多的不可把握,不要说钱财,就是身家性命也难保无虞。导演通过影片展现的这种幻灭感告诉我们:富贵是不可凭依的,人对钱财的过分执着实在是可怜可笑。

之三:呼唤人性的回归

邮票是片中的重要线索,邮票在主人公心目中地位的起伏变化折射了主人公心态的变化,从父亲遗物,到亿万遗产,最后到兄弟二人默契的印证,集邮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一种寄托情感的纪念品,象征了主人公从贪婪的迷乱归返回了人性的本真。片中的人性主要表现是兄弟亲情。二人久未谋面,在邮票的牵引下相处时间渐长,感情也深厚起来。然而贪欲却让兄弟二人在邮票丢失后完全没有心情去品味手足之情,乃至相互猜忌,相互指控。结局处他们各自买了新发行的邮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填补失去财物和兄弟的失落。当亚瑟看着同样的邮票,说“这是一套”时,二人靠在一起哭了。这是痛楚了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至少他们找回了兄弟。

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语言

哥哥亚瑟动手术的一组蒙太奇很是精彩。几个短小精悍的剪辑,节奏感十足,引人入胜。白大褂、医用钳、带血的纱布,周围静得只听得见起搏器嘟嘟的响声,冰冷、恐怖的感觉袭上心头,亚瑟卖肾的举动显得如此残酷和悲哀。中间穿插了诡异的狗的画面,照应了后面情节的转折。接下来,画面隐隐约约出现了二人苦苦追寻的红色飞船邮票,夸张的特写以及颤抖的镜头,让人几乎可以感受到持有者急促的呼吸,以及欲望得到满足后惶恐而忐忑的心情。邮票在镜头中拉伸变形,直至面目全非,这分明是兄弟二人被贪婪扭曲的一个隐喻。这一组蒙太奇,起到了深化了主题的作用。

声音处理

影片的声音极尽简化,除了人物对白,基本上是同期录音,充分发扬现实主义风格。这与题材的强烈现实意义十分有关。少数的几段配乐都恰到好处的点缀了情节。比如一段鼓点,在情节出现转折时总是适时出现,比如兄弟二人听闻红色飞船邮票有迹可循时,鼓点就是他们心中的激动和狂喜;当他们得知要捐肾换取邮票时,鼓点像是打在他们心坎上,代表了诱惑与挣扎。当弟弟杰西换得邮票时,诡异的效果音配上镜头的扭曲,仿佛是贪婪的深渊向他们招手,极好地烘托了氛围。

《十诫之十》一片的总体风格十分冷静克制,过于简洁的处理有时颇费琢磨,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影片不够戏剧化,略显沉闷。然而这部影片无论是从思想还是技巧上来说都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这也启示我们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观赏性,而应该注重那些有真材实料的部分。

《十诫》影评(四):痛饮商业片而不烂醉,小酌文艺片而不矫情——《十诫》,八戒让我睡了

啊.....,终于耐着性子看完了《十诫》,这种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宗教传销洗脑片。对,就是这样。

在鬼佬眼中,无信仰的人是一群野蛮的、邪恶的物种。没有信仰,则不怕神的压制和报应;没有神的压制,则心中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则可以肆无忌惮地作恶,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而中国人就是他们心中那群没有信仰的人类。

每次看到这种观点,我都想回两个字——呵呵。

诚然,宗教虽不是理性的科学,但它让人敬畏、使人向善的感性力量,并不亚于理性的精准和崇高。我想,这也是为何信仰在人类文明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但对于中国人,我们确实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具化神,可在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虚化的人物,那就是“天”——“人在做、天在看”、“我的天啦”、“苍天呀大地呀”、“天道好轮回”,等等。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老话,无不在向我们传递着,天,就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神,虽然它没有具体化,可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远胜鬼佬整天膜拜的上帝和佛陀。甚至,它已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比洋人“JesusChrist”、“哦卖糕的”一样深入我们中国人的人心。

所以,啰嗦了这么多,我最终想表达的就是——做为一个中国人,像《十诫》这种宗教洗脑片,恕我消化不良。

那么,抛开宗教因素如何?

单从文艺片角度来讲,十戒中的八戒都让我给睡了。10个小时的片子,我用了10天才看完,要不是豆瓣评分如此之高,无论如何我也不会看完这种片子。

电影如酒,如果把商业片比作受众颇广的啤酒,那么文艺片则是登堂入室的干红。不需要品味的啤酒,喝多了让人长出啤酒肚;而有品位的干红,却又让太多人欣赏不动。作为观众,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痛饮商业片而不烂醉,小酌文艺片而不矫情”。电影人亦是如此,不要为了迎合观众,让片子商业的粗制滥造,也不要让文艺片文艺的只剩文艺弄人。

显然,《十诫》就是那种给人猛灌大道理、让人昏昏欲睡、令周遭死气沉沉的文艺片。我是个没有艺术细菌的人,粗俗且不懂艺术,还是那句话——它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恕我欣赏不动。

如果让我来给这部电影打分,那么我给的分数是“第5集、第10集我打8.1分,其它8集我打6.9分”。若是有好奇的非基督徒朋友想看这部影片,请直接观看第5集和第10集,这两集不错,其它8集.....,呵呵!!!

《十诫》影评(五):十诫之一:生命无常

(信仰与生活的矛盾)

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父亲以电脑为心中偶像,于是就遭受了惩罚。)

父亲只信仰科学,不信仰上帝;母亲只信仰上帝,不信仰科学。两个不同信仰的人最终分开了,儿子跟随了父亲,追随父亲信仰科学。

可是儿子迷惑了。如果只信仰科学,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死后留下的是什么?父亲回答道:留下的是记忆。我们的音容笑貌,所做的一切会作为记忆存留在别人的脑海里。

如果只信仰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呢?母亲紧紧的抱住儿子,告诉他,这就是上帝。她想说的是,上帝就是爱,就是胸怀。

父亲坚信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可以计算出来,生活是理性的事情。任何事情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准备都可以做出来。

儿子波维想去滑冰,父亲经过计算告诉儿子,放心的去吧,会很安全,可是儿子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冰起了一个大窟窿,儿子波维丧命。

父亲沉默了。他来到了教堂,把圣母像前的烛台推倒。他是否以为儿子的死是上帝对科学的胜利?

实际上,父亲视为圣经的公式和电脑都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的一切都有无法磨灭的缺陷。这不是上帝和科学之间矛盾的问题,而是信仰和生活之间的问题。我们的信仰如此坚定,谁都没有料到生活是无常的,变化的,诡计多端的。

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区别只是信仰对象的不同,对于信仰的坚定态度是一样的。

谁能肯定明天我们一定会像今天一样活下去?生命无常。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操控着你我的命运,我不认为这种力量是上帝,但是这种力量不为人的力量所控制而操控着人,我相信它的存在。

生命可以计算么?当然不能.但是不能因为不能计算我们就把他归结为鬼神上帝操控的东西,因为鬼神上帝也是人类的描述。生命是超乎于人类理解能力范围之外的存在。

我们无法操控如何死,但是我们可以操控如何活。把握住可以把握的东西,我们就会快乐。

《十诫》影评(六):逆势而为,如同心理治疗,他值得尊敬——对《十诫》第4集“孝敬父母”的理解

逆势而为,如同心理治疗,他值得尊敬

——对《十诫》第4集“孝敬父母”的理解

想从电影中体会“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十诫》(Dekalog1989)第4集的确是个很直观的范本。这里每句话、每个场景设置都值得认真分析和琢磨。

上帝“十诫”之第四诫是要求世人当“孝敬父母”。在本集中,如果女儿安卡遵守此诫,事情就不会发展成这样,然而,她对父亲麦克无法做到这一点。麦克并不想事情那样发展,他仍想做个好父亲,绝不逾越伦常那道底线,所以他逆势而为,意欲拯救女儿。那么,麦克所逆之“势”是什么,他不想被演变了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女儿安卡为何需要他来拯救,她到底又是怎样逐渐沉沦的?要弄清这些问题,当从那封信开始讲起。

二十年前,安卡母亲病危时给当时才5天大的女儿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不可见,仅见信封上一句话:“若我发生事故,请交给我女儿安卡”。这封信成了所有问题的导火索。因为这封信,麦克认定安卡并非自己亲生女儿,因为没什么事情不可以由亲生父亲来告诉,基于同样理由,当安卡看见信封上的这句话时,也认定麦克并非自己亲生父亲。虽然如此,麦克仍将安卡视为己出,但懂事后的安卡却不再坦然。对于前者,我们可以从麦克在安卡心目中的地位得到印证。麦克出远门,安卡说舍不得他离开,当发现不能清晰看清父亲离去的飞机,她立马去检查视力;当医生让她识别视力表上的字母时,f、a、t之外,她立即联想到“父亲”的英文单词猜出后三个字母。当然,麦克也的确对安卡非常用心,就连安卡什么时候知道有那封信存在,他都记得比安卡还清楚。此外,她跟检查视力的大夫的几句聊天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联想力强,智商高的少女。

安卡人太聪明、想象力又丰富,再加上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都表明她有能力伪造信件,至于她为何要这样做则要具体来分析了。麦克这次有意要让安卡看她母亲的遗书,他需要将关系挑明,以改变她的生活状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根据后面情节交待,麦克应当感觉到安卡无法进行正常的男女交往可能是因他之故,虽然,此时安卡仍不知麦克是否自己亲生父亲,但对于麦克来说,无论什么情况,挑明关系,挑明他的态度,对安卡未来生活是有帮助的。可能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直接将信交给安卡呢?问题在于麦克也没看过信的内容,万一里面有身世介绍呢,那就有逼人作选择的味道了,安卡是走还是留,心里冲击会非常大,但如果是安卡自己偷看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在安卡十五岁半时,她就知道有这封信存在,但原件被麦克放进了黄色信封内,上写“在我死后打开”,每次出远门都被麦克带在身边,这次却没带,在好奇心驱使下,安卡打开了黄色信封,她意外地发现了有母亲亲笔留言的那个信封,像麦克一样,她也因此明白了自己跟麦克并非亲生父女关系。她本想接着打开母亲给她的这封信,但路人出现,让她有了片刻的思考时间,她放弃了。放弃的原因可能在于她也不想作选择,按常理信内应有身世说明;此外,更重要的,也是她伪造另一封信的原因,她要将以前碍于伦常的恋父情结公开化。

当然,她作此决定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刚好她父亲的同学亚当提供了一些信息让她决定伪造信件。因为亚当似乎也知道有一封信,但不知道内容,最高让她高兴的是她跟她母亲非常像,这让她感到她接下来的行为,即把麦克当作下一个情感上的征服对象是安全和可行的。于是她当夜捏造了那份信。第二天当她向麦克宣读伪信的内容后,她被麦克打了一耳光,但这并没有打消她采取行动的欲望(她的好胜心和征服欲似乎可从她卧榻之侧的那幅画得到佐证),紧接着她去找她新男友,那架势可不像是去许婚,似乎是去断交的,她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最让她关心的,或者说最让大家关心的还是伦常问题,所以有了电梯内的追问“你早就知道了?”(这似乎也在问同在电梯里的那个老医生,医生当然更先知道这类秘密)得到肯定回答后,她以往被压抑的情绪开始全面释放。麦克完全配合着这种释放,包括陪她抽烟、喝酒,真正地如同一场心理治疗。

这时亚当再次造访,打破了暂时平衡,他的几句话似乎让这场“治疗”瞬间深入了。他的几句话可不像是无意的调侃。他还需要“生发水”,说明他注重自身形象,还有异性交往的需要,他对男女之情应当是敏感的;他问及他俩的饮酒事,说明他有怀疑,而且是被允许的,否则他的言辞便是对老同学的侮辱和对安卡的亵渎。最重要的,他问安卡现在是否还“作怪梦”,这不仅表明他仍视安卡为小孩,而且也说明安卡长期受到怪梦的困扰,这也进一步说明安卡内心的长期不安,即便有视如己出的父亲的照顾,即便她对一切毫无所知,孩子的灵性似乎亦能感受到点什么,只要有亲生父母在身边,孩子一般不会出现这样问题(这种情况在第7集“切勿偷盗”中那个小女孩身上也有体现)。所以,安卡在后面说她非常害怕麦克再娶、害怕被抛弃,这就是心理根源。显然这也是安卡对麦克由“依恋”走向“迷恋”的心理根源。麦克拒绝回应亚当的怀疑,这让安卡很崩溃。接下来的“治疗”几乎是“催眠式”的,那些以往被压抑的真实情感在他们俩人“开诚布公”的交谈中得到完美释放。他们俩似乎都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麦克似想选择离开时,安卡才明白她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父母般的陪伴,而非情人间的厮守。于是,安卡承认伪造信件,烧毁了原件,他们不想因一封信而改变父女相伴的关系,这个状态才是他们真正的共同需要。所以最后,那件麦克出远门时带回来的玩具熊猫摆上了安卡的床头,虽然她仍在琢磨麦克是不是生父,但对于打开了心结的人来说,这没什么要紧的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开始的问题了。麦克所逆之“势”应当就是安卡由依恋到迷恋最终到告白这种发展轨迹,他想阻止出现的就是他跟养女相互倾诉的状态。不过,他将这种危机状态顺势化解了,非常智慧!当然,导演的意图似乎非常明显,他不想那种“顺势”出现,即便是养父,也当如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孝敬。(文/石板栽花2016年8月16日星期二)

《十诫》影评(七):咚、咚咚(片头音乐)

第一诫

awel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小男孩,聪明、漂亮、人见人爱,车见爆胎。他的父亲是一个理科教师,坚信一切都可以用计算机列出公式推理。Pawel经常和父亲玩数学游戏,提出问题,列出公式,代入条件,最后得出结果。Pawel也有对人生的疑惑,比如人活着是为什么,这次父亲和计算机都没有给他答案。

awel的阿姨是虔诚的天主教徒,Pawel告诉了他对人生的疑问,阿姨意识到这个一个发展教员的好机会,于是马上联系了教堂,结果父亲没有当回事,延迟了受礼的日期。

awel的圣诞节礼物是一双溜冰鞋,在头一天晚上,父亲用计算机计算出冰面的承重能力,并偷偷去实地检查了一遍。

第二天Pawel的英语老师生病了,提前放学,于是悲剧发生了。

父亲无法承受丧子之痛,最后皈依我佛,阿弥陀佛。

这就是(基督)天主教的第一诫,Donothaveanyothergodsbeforeme(不然老子搞死你),真他妈狠。

人类在承受非人力能控制的巨大打击时,给他一个木头都会信。

导演的父子之情刻画的很好,镜头多次有小男孩眼神的特写,任何一个人失去这个一个儿子...

无责任瞎猜:

1.那个湖边生火的年轻人不是好东西,冰就是他烧化的。

2.Pawel的母亲不会就是他阿姨吧。

3.片头音乐开始第一句很熟悉,像美国丽人,咚、咚咚、、、

第五诫

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成熟的女人,成日偷窥,后来居然一片诚心打动了女人,两人开始约会,结果带到家里准备肌肤相亲时,呃……(此处省略两字),男孩掉转头回家就割腕。这下女人开始念念不忘,终于看到了出院的男孩,不对,是男人,他冷冷的说出最后一句台词:“我不再偷窥你了!”

《十诫》影评(八):生命无常,唯孤真神

第一诫中,波威是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才十岁上下,却多愁善感,拥有一张讨人喜爱的率性脸蛋,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开始对生命与死亡表示好奇,开始萌生知性与感性的珍贵心灵。中年女子是他的姑姑,她有信仰,一直笃信爱人的全善上帝,人们在其全知全能下,受到庇荫。波威的父亲信奉的却是理性与科学,他是大学教授,精通计算机,相信一切均可通过计算机以方程式计算。波威身旁,父亲与姑姑就像两名守护天使,在孩子身上身体力行地展示他们的信仰,只是,最终却保不了波威的一条性命。当波威父亲用上计算机计算出结冰的湖水的冰层厚度,又亲自走到湖上为孩子的安全做确定,但人算不如天算,湖上的冰始终裂了,夺走了波威的性命;姑姑呢,大抵她也说不清何以慈爱的上帝会夺走好孩子的性命……那是生命的悖论,看似坚定的信仰可以不堪一击,当两种看来非此即彼的信念同时破灭时,只叫人顿感虚妄,此刻,人们无所依附。

每个艰难的选择都意味着这涉及到他们存在的确定性,涉及选择者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选择介于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及其所有变项),使我们超越隐秘的心理意识和相对的外部世界,同外在发生绝对关系,并且是唯一能够归还我们世界和自我的东西。”

肤浅和姑姑他们面临的艰难选择的艰难之处在于,无论他们做出何种选择,他们与世界的关系都割裂了——他们对世界的信仰不再能跟他们的所见所闻联系起来。克尔凯郭尔和帕斯卡认为,只有信仰才能将我们的世界归还给我们。人与世界关系最深的那个点是他们选择的依据,而在他们与世界关系最深的那个点不复存在后,选择的依据也失去了。选择的确定性也从此丧失。如此以来,人无所依附。

每个艰难的选择都意味着这涉及到他们存在的确定性,涉及选择者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选择介于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及其所有变项),使我们超越隐秘的心理意识和相对的外部世界,同外在发生绝对关系,并且是唯一能够归还我们世界和自我的东西。”

无论我们在马不停蹄地生活和追求上有多么大的不同,但是死亡总会拉近我们的距离,芸芸众生,平等的妄念就在死亡的一瞬间才是最为真切的。

《十诫》影评(九):...

第一诫

第一遍看的时候受另外一部十诫的影响误会了剧情…以为导演的意思是不信上帝就要死儿子==好囧

科学没有错,只是人类的科学,最起码是目前所掌握的科学,还不足以真正透彻地认识世界。爸爸把一切都寄希望于数字,是对造物主智慧的轻视。大数老师说很多科学家知道的越多,就觉得无法解释的事越多,于是投靠上帝去了。以前discovery采访过一个科学家,他说他觉得科学与宗教并不矛盾,他本人就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平衡。也许科学的存在不是推翻宗教的工具,而是接近神的阶梯。

第二诫

有人评价百年孤独说它的叙述语言仿佛出自一个八岁孩童之口。十诫看起来也是这样,用最简单朴实的方式把故事展现出来,基本不做是非评价,因此留给人很多思考。每部片子不到一个小时,从头到尾不愠不火慢慢悠悠,似乎每个镜头都很简单,可是一个故事结束之后却让人突然发现它的信息含量大得惊人。医生该不该给病人判死刑,女主该不该打掉孩子,丈夫康复之后她会怎么生活…谁知道呢。有的地方好像把这一诫翻译成“进退维谷”,蛮贴切的。

第三诫

个人感觉是最浪漫的一个故事。男主完成了好爸爸好丈夫好情人的三位一体…他不止一次揭穿了艾娃的谎言却一直陪着她,和她走完了两人之间暧昧关系的最后一程,艾娃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重生,决定开始新的生活,男主的老婆没有追究,夫妻之间经过一段潜伏的小危机终于重归平静。岁月静好。

想起来刚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你们这个年纪,父母也该离婚了…

第四诫

最喜欢的故事。令人心疼的女儿,令人心疼的爸爸。故事的最后女儿以为爸爸要离开,疯跑着追出去问你要干什么,爸爸说我去买牛奶。直接看哭了…TOT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小颤抖…

啊…没力气写下去了…大概说下吧

第五诫

法律,杀人,心理阴影,无聊的玩笑,刚出生的孩子,死刑…这是一个更明显的关于是非的纠结问题。忘记从哪里看到…说导演同情那个杀人的孩子,但并不是赞同那个杀人的孩子。差不多就是这样。杀人只是问题之一,其他的呢…判断是非真的很难…

第六诫

女主以伤害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为代价让自己的爱觉醒。好像楞次定律,让女主意识到自己的爱的原因同样阻碍她得到爱情…

第七诫

感觉这个比第五诫还让人伤心…梅卡不是女儿,不是妻子,不是母亲——即使事实上她三者都是。然而自始至终她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身份定位,就这么一无所有的离开了。

第八诫

啊…不知道说什么==

第九诫

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恩~爱~~!

第十诫

兄弟俩太有爱了,让人羡慕。有时候失去了一切以为重要的东西,才能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

~~~~~~~~~~~~~~~~~~~~~

其实蛮希望给万年龙套君专门留一诫的…

第三诫里,艾娃说如果你陪我到七点之后,我就继续生活下去,第四诫里,女儿说谁的蜡烛先灭谁提问…保罗柯艾略的《查希尔》里,男主也是从结冰的喷泉上走了一个来回,说如果冰没破就去找老婆回来…用他的话说,这是和上帝打赌。列举这些也不是想说明什么…就是觉得很有意思。

以上。

《十诫》影评(十):信奉上帝不会有错

夏洛蒂。勃朗特说过:“伤心的人还是应该坚持不懈地爱上帝,信上帝;上帝绝不会欺骗他,最后也绝不会丢弃他。”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在这部影片尾声,失去孩子的父亲悲恸地走进了教堂,先是长镜头,紧跟着一个主观视角----一排蜡烛、神龛和一幅圣母的画像;父亲在若隐若明的光影中行进,开始完全看不到他的脸,缓缓地,镜头恰当好处地曝露了他一半的面孔,直至从侧面完全显现那张已然毫无表情的脸孔。烛光摇曳,四下的静谧似乎却让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切昭然若揭:父亲双手扶住神龛,镜头却又切换到了他充满绝望和忿恨的脸,从而凸显了人物此刻的心情;神龛轰然倒下,紧跟着是两组蒙太奇镜头(蜡烛的倒下以及诡异的圣母流下的冰晶般的眼泪)更是深化了这一幕的悲剧色彩。影片结尾,父亲手持冰块紧贴着自己的脸,微风把他的头发像稻草般吹得极富律动之美,却又无比残忍,配合着相得益彰的不和谐音程组成的配乐,影片在让人感到阵阵的绞痛中落幕。

宗教是神圣的,也是不可亵渎的,也许你未曾亵渎或是没有主观动机去碰触那道底线,然而,终究的结果却是一样----波威的惨死是一幕悲剧,更似是一种警醒:警告那些妄图利用一切手段摒弃宗教信仰的人类不要作无谓的、愚蠢的尝试;也使那些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徘徊在以“科学为标杆”和以“吾神为信仰”这两种截然不同道德观之间的人们幡然醒悟----那一刻,波威的父亲是可悲的,似乎他那引以为豪的智慧之花在神祗的面前瞬间地凋谢了,含苞待放的、令人期冀的妄想也轰然崩塌,刹那间一无是处。“计算出冰够厚了”----他所得出的貌似完美无瑕,实际却是令人迭声叹惋的结果直接断送了自己爱子的性命。冥冥中注定了:科学是他的唯一信仰,神祗却主宰了他的一生。

影片长约55分钟,节奏比较缓慢,却完整地描绘出了三类人,分别是波威父亲—一个无神论者、波威姨妈---一个宗教信仰者以及波威这个“中立派”:至少在波兰这个宗教气息比较浓重的国家,这三类人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在悠扬的旋律中开始:旷远寂寥的冰面上,一个形似枯槁、毫无血色的年轻人把头埋在一堆即将熄灭的炭火中,雾霭升起,他悲悯的目光似乎离自己的灵魂也渐行渐远了。镜头切换后,波威的姑妈恍然若失地走向街角,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模样浮现在眼前,瞬间,她思绪如潮,痛苦像一头恶犬咬啮着她,内心的创痛迸发出来,酸楚的泪挂在眼角,却未曾滴下-----碾碎了的记忆浮尘飘洒在她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已然逝去的片段把我们也带入了曾经的波威的世界。

波威长着一双明亮迷人、令人艳羡的蓝灰色眼睛,他热爱生活,聪明伶俐,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切父母所想往的孩子所具备的品质;波威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与波威同样明亮的双眸,略显光秃的头顶透露出一种睿智。他是标准的无神论者,依靠着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自家“貌似万能”的计算机,用波威姑妈的话来说“你爸很早就注意到许多事可以计算和估量,然后他相信一切都可以。。。。到今日他仍那么想。。。。。。”;波威的姑妈则是典型的天主教家庭诞生的教徒,奉神明为一切,从言语中我们也能看出她颇有嗔怪弟弟的信仰,并试图让波威相信“上帝存在,很简单。。。若你相信的话。”

小波威就这样生活在两个同样爱他的人之间,他的内心时常云遮雾罩:既然神秘的上帝掌控着万物生灵,那么,爸爸又如何每每都能依靠着自己的才智获得上帝的眷顾?既然连爸爸都说不清楚“死亡”这件事,那么,躺在垃圾场旁边的冻僵的死狗现在又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是否真像自己说的那样“或许它现在在那儿好多了”?小波威疑窦丛生,他小小年纪,决无法顿悟,瞬间湮没在自己迷乱的思绪中---艾琳娜姑妈和爸爸站在天枰的两端,各自手持足量的砝码,顾盼流苏地向他招手,而小波威却进退维谷,踯躅着:他所笃信的真理竟像是一双咬牙切齿、怒目而视的姊妹---她们各自不能相容。而小波威更想踏破这世间的樊篱,寻觅出一条更加完美的真理:上帝的确存在,爸爸也是对的!

当波威的爸爸确定“冰面厚度已够”后,他还惴惴不安地在上面蹦跶了几下,从中看出他并非确信数据和信息,更不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危险的地方玩耍嬉戏,然而。。。。。。

“墨汁洒了!”他的面孔显得十分惊悸,他缓慢地拾起破漏的墨水瓶,蓝黑色的液体在书上涂鸦了一连串不规则的印记----这一令人不安的视觉隐喻交织着静谧和沉默似阵阵凉风向观众袭来,接着,便让我们瞬间遁入导演所提炼出的、积淀已久的高潮部分。。。。。。

呼啸而过的警车、奔跑的人群、暗灰色没有一丝生气的天空,观众们纠结的情绪被完全调动了一起来---我们所猜想的结果恰恰是我们所不愿知道的真相。影片的镜头语言愈加平实地记录着波威的父亲从坚信到踌躇再到缄默不语、恍然若失,最后歇斯底里、绝望嗥叫的全过程---没有一丝浮夸卖弄的拍摄技巧,不需要考虑镜头是否合理、背景是否需要有隐喻的功能,或是通过视觉蒙太奇来表明内涵,高潮部分仅仅是通过一张一弛的节奏控制就把故事带到了尾声----波威再也没有出现,留下的只是祈祷的人群、忙碌的救护队员、波威父亲和艾琳娜姨妈兄妹二人充满了期冀、忿恨、迷乱、负疚、顿悟的五味杂陈的表情。。。。。。

作为一位波兰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纪录片般真实的镜头语言诠释着电影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看完十诫第一部短片的观众无不心中阵阵绞痛。那些神祗-----上帝、耶稣、释迦摩尼、观音菩萨、真主安拉。。。他们隐藏着真身,让自己湮没在虚幻的时空之中,他们冷冰冰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每一件事以及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然而却从未对此横加干涉或阻隔或挽救。人们却是可悲的,当他们奴颜婢膝、低眉顺眼地祈求获得神的援助;当信仰的力量强大到以至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们都敢于与命运对抗,只因每晚或每餐之前做过了祈祷;当我们迷失在一切“因果报应”的笃信中不可自拔以至于坚信在最关键的时候会有好运庇护,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歇斯底里的恸哭和令人迭声叹惋的结局。

然而,在这个由宗教统治了N久年数的国度,几乎每个国民内心的空地上都竖立着一块信仰之碑:它能指导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信心、赐予他们勇气、平复他们的情绪。这无形的食粮滋养着波兰人民看似丰腴实则贫乏的精神圣土,在他们脸上所看到的是啜饮着宗教养料的欢愉以及簇拥在教堂中高唱圣歌的满足,以至于像波威惨死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也可能只被宣扬成是“他静静地离开了,在天国,他很快乐。”之类冠冕堂皇却贻笑大方的论断。

现在看来宗教信仰和科学理论并无完全冲突之说,前者不过是人们不自觉地一种精神寄托,后者也不完全能百分百地掌控世界。然而,当你抛弃了一样而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样的怀抱时,下场却有可能是惨烈的。

我从中得出了个结论,仅是个人观点:最好先信奉上帝!

毕竟人类能研究科学,但永远无法研究上帝。

 

上一篇:法证先锋3eva

下一篇:长路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