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长江图 豆瓣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长江图 豆瓣,《长江图》是一部由杨超执导,秦昊/辛芷蕾/邬立朋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长江图》影评(一):没有关联...大家一起来看下长江图 豆瓣吧。

《长江图》是一部由杨超执导,秦昊/辛芷蕾/邬立朋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江图》影评(一):没有关联的想法们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海淀剧院。因为想要自己享受这部电影,就跟身旁的人们这么说。其实是打车。算下来我看这部电影成本很高,但是得到了很多感受,“感受”二字,金钱难买。

我以为来看这部电影的人很少,没想到也是很满很满。我在博山看《天亮之前》都能包场,那这部《长江图》估计排片都很难说吧。看文艺片和上周《星际迷航》的观众不太一样,这部电影有不少中年人来看,也有像我这么大的小迷影爱好者。后面的夫妇开场前在聊导演杨超的经历,后面一对闺蜜在聊什么时候去再看一遍《恋爱的犀牛》,前面的三个大学生虽然用着蝙蝠侠的水杯,但是也是聊这部电影聊得起劲。这样的观影环境真的是太好了。结束后,真的有人和我一样坐到影片演职人员放完,然后起立鼓掌。我的天,恍若自己是柏林的评审一般。

影片看的时候想睡觉。但是竟然也有意识的关注着镜头,光影,和摄像的布局。真的李屏宾的摄影绝了,色彩的搭配绝了,感觉长江真的像是一个女子,被赋予了灵魂般的妩媚动人。同时也用到了影视剧创作当中的故事的事件和情节的学问。整个故事高淳这边的线我是看懂了,但是安陆这边的倒叙现在越品越觉得印象深刻,韵味悠长。她的倒叙当我从故事的结尾出发回想安陆的人生,竟也逻辑清晰明了了起来。我喜欢影片里的诗歌,诗歌中预示了故事,台词也喜欢,没有废话,安陆的修行里面涉及到的佛经,也是觉得能够反思回味很久。但是就像木卫二所说,留给演员的表现空间就不多了,我觉得女主的表情还是蛮好的,那种神秘感有点像苏州河里的周迅,就是没有完全的交代但是嗔笑怒骂都有,也算很好了。但是,我是第一次看秦昊的电影,他的气质真的很好,侧颜伴着灯光真的是能沉醉其中,他的台词稍微有点僵硬仅仅是个人感觉。有场戏是看见安陆在前面的船上读诗,高淳的眼眶慢慢变红留下眼泪的过程真的能让人一瞬间迷上他。

我没有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是毫无疑问我能感受到导演对于长江的热爱和赞美。这像是写给长江的情书。对这部电影应该会有很多重的解读吧,我喜欢这种说不清楚但是真正的激荡起心中涟漪的感觉,很多东西完全说清楚就没有感觉了,电影能承载文字,但是文字很难完全承载电影吧。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觉得自己比较了解韩国了,但是发现韩国文化不过如此。我觉得日本文化也很棒,但是也是棒在那很局限的几个方面。若说世界上有唯一一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那一定是中国文化。

《长江图》影评(二):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的信仰,希望不只是在记忆中寻找长江的美。

上次看这么闷骚的电影还是《路边野餐》了,小众的类型片,曾经有一度让我昏昏欲睡,在睡与不睡间想到了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于是我又揉了揉眼睛,好在后面越来越精彩。

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歌曲到现在我还能哼的上来“你从雪山走来……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来来来……!”

可以说,《长江图》就是一部艺术化了的《话说长江》,不过讲述的是从1989年到现在以来长江的变化,前者是歌颂,后者更多怀念,怀念那个自然的母亲河。

当吊车和高楼大厦矗立在山间绿树旁,当大坝的水泥钢筋将张飞庙和历史一起埋入江中,小学课本里的《三峡》只能通过曲折的江水在记忆中寻找着。

借着安陆的诗集《长江图》,男主的船从入海口开始逆流而上,一直到了源头,找到了母亲的坟墓,时间和空间在真实和虚幻中交织着,爱情和亲情在长江这座母亲河里生生不息。

诗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就像男主悲剧的收场一样,导演也想表达,空想是解决不了长江的生态问题,在现实面前这些是何等的无力,只有到达源头时那湛蓝的天空和呼啸的风告诉我们人类,自然是多么的伟大和神圣。

《长江图》影评(三):反正我也看不懂,不如胡乱解释下。

片中的安陆不是人,而是具象化的长江,这也是她可以随时出现在任何地方的原因。在长江上讨生活的每个男人都游弋在她的子宫里,也是这些男人心灵的慰藉,所以才把她的身份设定为妓女。

片尾冰峰上的老人也不是人,他是具象化的长江源头“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同时也是具象化的安陆的父亲。

而秦昊的旅程,也就是从上海到青海的追寻长江源头的寻根之旅,他也不是一个人,代表的是所有在长江上讨生活的男人,秦昊对安陆的感情,就是所有人对长江的情感。

自杀的男人也是长江上讨生活的失意男人们的化身,因为目睹到安陆(长江)不在眷顾自己一个人,也就是因为在长江上讨生活竞争太激烈,生活越来越艰辛,所以自杀。

船舱里的鱼,可以理解是长江上的不法生意(走私之类的)的象征物,

至于片中出现的关于佛学的东西,可以理解西藏那边的佛教和传入内地的佛教在流传时却被缺失或篡改的东西,所以才出现了安陆和值日僧辩难的剧情。也可以理解在暗喻佛门的变质,从源头单纯的信仰而开始走向功利化(释永信),因为值日僧每开口必问“要请佛珠吗?”,活脱脱的市侩商人形象。

大致就想到这么多,等二刷时有新发现再来补充。

《长江图》影评(四):长江图:水系电影

名字随便起的,如果有一种电影类型叫水系电影,漂浮的主体不断穿过时空地理的话,应该会很喜欢。当个体抒情性已经终结的时候,尖利的自我只剩下一个宏大背景的空壳,面对悠然天地间的苍茫,仿佛无古无今,又仿佛蕴积了一切古今过往,草木山河人事代谢铺面而来悄然而过。在抽象与具象的重大问题面前,不能解答也不能放弃的消极求索,“只学会了让风景穿过我”。水系电影如果不是征服挑战就是自我放逐~其实只能是放逐,空想与还在围困中的自我意识的放逐。

抒情性越来越差,以下关于这部电影。只从个普通观众的感受性出发吧。

长江图这个片儿去年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决定要看,昨天总算看了,应该说是个成功了一半的片子,毕赣的路边野餐的基本叙事要比这个好。导演争辩说毕赣的电影是小品,完成度高,也是有些可爱的,哈哈。路边野餐用身边熟悉的人拍熟悉的景物,控制度和完成度当然要高,更亲和因为真,感受性的传达上更细致也更清奇。

长江图这样宏大的题材给了李屏宾的摄影完全的用武之地,主观的诗意的画面感成就了这部电影。即便是懒得猜导演的哑谜,当成有个叙事结构的风光片看也可以。

叙事结构本来是最吸引我看这个片子的理由,一直有一个类似的幻想,同样的宏大,同样是在绵延的地理上展开的漂流,同样涉及陆上的城市和女人,流转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当看到有人要用这种叙事来拍长江的时候,完全期待会是什么样子。

结构和内涵上的雄心很大,但实际支撑的故事多少让人失望。导演的结构设想比拍出来的故事本身精巧。

第一层关于航行的表面故事,前半部分主观的渲染很能让人沉浸。长江作为远景拍的如梦似幻仿佛也还贯穿古今,但是近景的几个人物除了秦昊都不很成功,让这个基本故事之上有野心的勾画和延展显得少了点支撑。内容只能说必要,比如船上那个小朋友掉江里死了(无常与埋葬的一层含义),比如关于鱼的几个梗(佛教背景下的情感寄托),感觉这一层的人物还有细节都不够丰沛,解读空间可以更大。因为基本故事的支撑不够,到后来本该高潮的时候,加重渲染反而空洞了。至少这是我当观众第一次看的感受,其它观众的反应可能也多少影响了一点我的判断。女演员最后一场戏演得不好,全靠长江这个主角撑住。到长江源头的部分本来该是情感最后积淀到位的,却是断片儿再续的感觉,和一个用烂了的意象。

第二层故事从观众的角度是最失败的一层,狗血的爱情故事,象征意义上那个安陆的女子并不失败,这里试图完整化的一个回溯的爱情故事有点糟糕。最让我出戏的就是回到89年,妹子读诗那段,连同撕毁诗集,源头有安陆母亲墓碑的那里也不喜欢,刻意让人明白的地方效果不好。在更有勇气的叙事里,最好高淳能和他父亲的角色重合,安陆能和他母亲的角色重合,比随便一个内心仍怀着八十年代诗情的飘荡水手纠结于初恋的梦魇要好。导演刻意的要让这两层叙事完成一个闭合的环,画了个8,一边是地理的逆流而上(男主人公),一边是时间的顺流而下(男主人公看到的越来越年轻的妹子),中间还有四川商人的梗,交汇之后的互换是所谓crosscurrent,也即英文片名,完成一个提前设想的精致结构。

第三层是隐喻性质的,高淳是在长江这样一个时空里漂流的主观感受性,以水运为生的男子的一个缩影,安陆是安全的陆地,是长江两岸的女人,被遗弃的抛开的,还有像长江服务区里的安抚这些不定人群的女人,印度教里的圣妓(看到导演语)。与其说她是长江的女性化拟人不如说她是长江两岸被反复冲刷的陆地,安陆甚至还可以象征让“我”的主体性迷失于其中的自然。安陆是一群女子的投射,航行者对于长江记忆的投射,爱情信仰拯救这些需求与希望的投射。这么一个角色,女演员太难把握了。在第二层顺流但逆时的关于安陆的故事里,这个角色的性格太诡异了,形像太飘忽了,台词太虚幻了TT。一个江边的妹子恋爱修行分离求索,捡敛落水之人的尸骨,成为行走于江岸上的“圣妓”,对着滚滚的江水和漂泊的行船投下佛陀一样悲悯的目光……女主演闭着眼睛像极了一尊佛像,这种时候就很好,一半麻木一半悲悯,但一说话就都完全别扭加上台词生硬,听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看着可能好点。就是辩难的那段都别扭,印象里女演员台词把握的不错只有江边开骂说“长江是我的”那段。这么重要的一个神秘莫测的角色,塑造的失败了一大半。人物设定有问题,可能因为不真或者不成立,而且她又不是感受性的主体,没有OS。

高淳这个角色的意义还能分析很多,这种主体性的选择不是随便的,一个尖利的感伤的同时是愤世嫉俗和信仰缺失的自我,信仰妹子也是对的,妹子替他自己遗忘掉的那个精神自我上下求索,通过妹子朝向佛陀与生死,额呵呵…but我还是不喜欢那个妹子的角色,由此也和主人公的感受性分离了。

写这么长感觉都可以发个豆瓣了于是就发了个豆瓣。老实说,精致结构看见了可能就扔了,一般是为了让叙事更引人入胜,英伦的故事不管小说电影一般叙事结构都很具匠心,中国电影里这种讲究玩的成功的不多,是实验吧。有些画面应该会记很久,三峡水坝,巫山上的火,小孤山…

,说成功了一半好像有点过挑剔了,这种片子起点太高,诉求宏大,呈现的效果已经很好。不过我总觉得既然看这种电影要求我们打开完全的感受性,就不能让这种感受性有丝毫的折损[Smile]

《长江图》影评(五):说得太多太满,往往有损美感

昨天看的《长江图》,怎么说呢,如果5星满分,可以给3星吧。

电影的镜头语言、用光、拍摄都很棒,没有太大瑕疵,甚至可以说很美。配乐虽然不是为电影特别做的,是找的一些现成的音乐搭配进去的,但还算贴切。但是故事线索,演员状态,导演自作主张的那些逻辑,真是槽点很多。确实有很多诗一样的旁白,果真令我无法忍受。就算导演解释说那不是诗,只算一个注脚,但是也很刻意。其实观众有时也没那么傻,不至于看不懂,导演说的太多,表达的太多,就显low了。这就像写诗歌吧,不要追求得太满才好。

“我珍惜我灵魂的清澈

我忠于我不爱的自己

我诅咒我走过的路

我读过的书

我谄媚众人的表演

两岸的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

这是电影里出现的诗一样的旁白字幕,我特意记了几句。

导演设定为这是男主写于1989年的诗句,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否定性气质。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语言不适合大段大段出现在本来已经很完美的电影画面里,影像语言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这些诗就是画蛇添足呀。里面还有用一个女性的命运隐喻长江之类的,还有一些做作矫情的东西。女主的表演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

但拍的确实很美,以至于那么闷那么晚,我全程都没睡着,还是值得一看吧!

《长江图》影评(六):溯洄从之,是长江的诗

我知道即使安利了也没人会去看,因为这个世界上喜欢看烂片的傻逼毕竟是大多数,但是我还是想要说一说《长江图》。

这是一部胶片电影,没有特效但完全称得上近年来画面最美的国产电影。诗化的影像给人的感觉很像今年另一部堪称惊艳的文艺片《路边野餐》。

但相比《路边》的温和平易,《长江图》的风格要冷峻晦涩一些。同样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绵延古老的江河与弥漫着湿气的荡麦小镇表现起来有着显著的不同。

情节上都是通过时空的交错变换来模糊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故事本身并不是重点,那种近乎于诗的情绪表达才是作品需要用心体会的地方。

在表现魔幻现实的手法上《路边》是通过非线性的叙事和对回忆的模糊化处理制造出时空的交错感;而《长江图》则更加隐晦一些,用顺流而下的女主与逆流而上的男主这两条表面重叠实际上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组成了一个虚实相间的旅程。

在这两部作品中,诗都成为推动情节、表现情绪的重要工具和线索,甚至可以说看《路边野餐》与《长江图》就像是在读两部风格各异的诗集,而影像与故事只是情绪之外的附带之物。

《长江图》影评(七):《长江图》的多种打开方式

《长江图》上映以后我去看了两遍,两次的感受略有不同,把两次感受综合起来想,发现这是一部可以用多种方式打开的影片,而且用哪种方式打开会直接决定了你对这部影片的观感和评价,下面我把自己能想到的几种打开方式罗列如下:

1、伤痕文学。水上行走的高淳显然曾经是位诗人,可是他忘记了诗歌,忘记了曾经的身份,他翻出来曾经的那些诗歌,镜头这时候给诗歌所写的年代一个明显的交代——1989年。好,这时候很多对历史对文学敏感的观众就迅速地捕捉到这一点,也开始明白了这个故事为什么显得有几分怪异和离奇。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解释,就可以脑补很多东西,高淳为什么遗忘得那么彻底,而安陆为什么又执着地那么彻底,导演还怕我们不够明白,在片中写了这样一首诗:两岸都已背信弃义,我不会上岸,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联想一下这首诗歌写作的年代,是不是所有的感情就顺畅了?不过我认为,用这样一种方式打开的观众对于《长江图》的评价绝对不会高于娄烨的《颐和园》,片中的高淳会让人感到无奈和心酸,甚至安陆也没有带来太多希望,只是另外一种伤痕的存在罢了。

2、女性与男性视角的讨论。片子设置了两条时间线,一条是高淳这个男性的顺时时间线,一条是安陆这个女性的逆时时间线。高淳行走在河流中,安陆出现在陆地上,他们在很多留下诗歌的地点交汇。如果从一个性别的角度来看,导演绝对是站在女性这一边的,他也在文本中有了明确的交代:这是一个需要召唤女性的时代。高淳在片中第一次见安陆时说“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安陆回答“我也爱很多人”,很显然,这个时空中,表面看起来是掌舵的男性在主导,他不断行走,用他的角度来代入这个世界,但是细想想,他一处处去找女人,带着迷惑一点点去接近事情的源头,对于他情感的引领和操控者恰恰是女人,所以这个世界的引领者是女性。在这个故事中,女性活得真实执着,男性活得被动妥协,片尾也是两个男人守在女人墓边,而女人已经立于菩萨间了。当然,用这种方式打开,会自然把长江意化成一个女性的躯体,包括三峡大坝那一幕,简直就是女性隐私部位的展示,面对这样的展示,男性只有哭泣。作为一个女性,我本身是很喜欢这种打开方式的,虽然会稍显偏颇一些。

3、时间的展示。时间在电影中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出现,影片中安排了两条时间线,一条是顺时,一条是逆时,男人行走的河流是顺时,女人修行的岸边是逆时。奇特的是,两条线不是平行的,总是交汇,而导演没有设置任何很明显的情节告诉你这一点,只有在最后一次交汇时,看到两人手里相同的诗集才会明白这时间线是怎样的设置。这是这部影片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单单带着对于时间线的探索这种打开方式去看这部影片,都会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意思,脑洞大开但是最终又很闭合的一部影片。

4、矛盾的展示。这种打开方式是最复杂也最深邃的一种打开方式。片中展示了在我看来有三层矛盾。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影片最明显的一处便是三峡大坝,三峡前和三峡后的长江用了完全不同的色调和质感来展示,就是为了表现三峡对于长江的改变,而三峡这样一个人工的庞然大物立于自然物长江之中,它对人对自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大坝打开的一瞬间,音响的配合,冷硬的电影质感所展示的那种磅礴,片中的高淳哭了,可见导演对于这个庞然大物也是充满了矛盾之情的,这不免然我们联想到人与自然的矛盾,经济与发展的矛盾。

其次一个矛盾便是对于宗教认知的矛盾。安陆沿江修行,想要得道,她用了很多种方法,她比一般的宗教人士更深刻一些,她会去想什么是罪?一个有罪的人会不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手握屠刀可不可以成佛?通过这些问题就能想象她的修行之路何其艰苦,她不是简单的认同了某一种宗教进而去精进,她是去认真地思考宗教立身的根本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必然是苦难。显然,导演对于宗教也是充满了质疑,但是最终还是得有一个结果啊,所以最终给了一个看似安陆得道的镜头:立于菩萨间。但是我想很多人对于这个矛盾会充满了思考,不会仅仅是这样一个镜头就能够满足的。

最后还有一个矛盾,那就是对于父辈认同的矛盾。安路的修行之路看起来是缘起于高淳的诗歌,但是在安路的认知中,父亲做到了“以身修行,立志得道”,他为了得道抛弃了妻子和女儿。安路对父亲的情感很复杂,也是这种复杂给她埋下了修行的种子。另一边,高淳父亲生前对于他的艺术是极为排斥和气愤的,父亲死后高淳遗忘了诗歌,子承父业,甚至做起了非法的买卖,运送的货物是他之前在诗歌中赞颂的长江大鱼。这两人选择的道路和行走的方向中都有着父亲的影响,都包含了对父辈的反抗和认同的矛盾。

矛盾展示的这种打开方式是最有社会性的,也是最能引人思考的一种打开方式,最能展示影片厚度和深度的打开方式。

一部好的电影必然是有很多让人去思考去想象的地方,可以换几个角度去想,得到的观感会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去看,《长江图》绝对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影片了。

《长江图》影评(八):长江,船,和女人的一生

9月9日,长江图首映,上座率不到一成,人少得有点意外。

---

先按顺序时间线来说下整个故事:

1989年,高淳父亲行船时经过宜宾,第一次遇见安陆。

那时安陆年少貌美,从江水中浮出的面容,带给父亲永志难忘的一笑。他为她做了第一首诗,写入诗集《长江图》。此后,父亲沿江行船数年,在江边每一站停泊写诗,都有安陆相伴。

安陆读诗,拓壁,而后两人感情纠葛,难以解脱,安陆入庙修行;嫁为人妇却仍爱恋父亲;偷情致使丈夫自杀;向寺庙求问人生,却不得其解。

终其一生,安陆被很多人爱过,又爱过很多人。

年老色衰时,她在上海匆匆见高淳一面,父亲已死,此时离两人初见,已是20年。

2009年,高淳父亲去世,高淳接下广德号,行船去宜宾,运送白鳍豚。

途中,他走过父亲停过的多数泊口,读父亲写下的诗,他经历每一阶段的安陆,从老至年轻。最终行至宜宾,安陆与父亲初初相见处,这是父亲行船的起点,那里有长江,有船,有二码头,有年轻的女人,一生纠葛。

高淳回溯至长江尽头,那里有安陆为她母亲立下的墓碑。

长江发源地,女人生下了女人,江水繁衍了城镇。

女人的缘起,佛的一生。

---

片子的英文名叫crosscurrent,逆流而上。

这是个关于追溯过去的故事。

年轻人行船长江,见证了父亲的一生:长江,船,女人。

让人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

owebeaton,boatsagainstthecurrent,bornebackceaselesslyintothepast.

我们奋勇而上,逆水行舟,海浪将我们冲回过去。

---

题外话:

给准备看长江图的打个预防针。

预告片中用了左小祖咒的配乐,这和整本片子的配乐风格完全不搭,不要被预告片欺骗。

作为相似文艺片,长江图的胶片质感,在视觉上可能不如路边野餐更符合当下审美口味。

同时,虽然长江图更注重故事性,但它时长较长,到了结尾,观众注意力会不禁涣散,这也可能会影响片子的票房和口碑。

《长江图》影评(九):给长江的长卷轴

和朋友两个人去看的,北京排片很少,我们这一场上座率一般。

总体说一下观感:

画面:美。分镜摄影美术,全都是看不完的经验和巧思,非常棒。但是对于长江的展示过于片面单一,看久了,略显乏力,不过这应该是导演对于整片一种调性的控制,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稍后再谈。

内容:如果非要在这部片子里面寻找一个故事线,你会发现逻辑支离破碎,时间线也是串联不起来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和故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影片,这是一部用隐喻(我觉得船上的三个人其实是一个整体,他们象征船,象征常年在这条长江里往来的渔民,而唯一女主角其实就是长江)支撑起来的电影,不过隐喻用的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里插一句:电影不是一定要讲故事的,电影是艺术不只是商品,他是自由的)

情感:我比较浅层的猜测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导演对于长江,对于人类的一些看法和见解:类似于追寻、信仰以及对于未来的困惑之类的东西吧(或者还有一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我个人觉得,因为影片的讲述方式,导致这部影片的内核无法传达给观众,它非常的游离,甚至泛泛而谈,感觉像是作者一个人的抒发。对此我不做评价,毕竟这已经是作者型电影了,和导演频次相当的人自然可以接收到,不过就是比较小众吧。

以上是总体感受,后面的内容就细碎主观了。

---------------------------------------------------------------------------------

最想说一下画面。三个字形容就是:长卷轴。

影片开场不足十分钟就感受到了影片镜头基本以横移和摇为主,罕见纵深镜头以及推拉镜头(这里说一个小点:为了配合镜头运动,可以发现演员走位也基本是横向或者“之”字型运动,里面有个镜头男演员走向镜头纵深处,他并没有直着往前走,他是斜着走向纵深的。这样镜头就保持了横着走的模式,也是处心积虑哈哈哈哈),所以影片呈现出一种悠扬广阔的空间感,但是同时每一个定格的画面呈现的构图以及光影,又给人十分寂寥并且压抑的感觉,不得不承认摄影NB,NB到这长卷轴你可以一秒一秒的看,也可以自己在脑中把画面拼合起来看,构图上都是极美的,画面上所有的元素,船只的位置,都是多一分太重少一分失衡。NB。光线,冷光和暖光,暖光都是点状的,点缀性质的,影片以冷色调为主,于是块状的暖色调勾勒就显得格外精致了(这虽然是电影常见手段,不过处理得如此精致漂亮,也很不容易,最明显的就是第一个镜头男主角在阴冷的河边钓鱼,起身往回走,然后随着镜头运动画面上出现一簇红的篝火,非常漂亮,第一个镜头成功为影片定调。)

还有很多其他的,片子尾声蓝色的探照灯照着女主角往上走的段落,进入三峡的镜头,和几段虚焦重影都很漂亮。

说一个我的遗憾:全片对于长江的展现过于单一,从头到位的波澜不惊,烟雨蒙蒙……

长卷轴里面世人所熟知的应该是《清明上河图了》,一点点展开,画面的节奏和声音:从寂静到繁华,从平静到危机,最后再回归最初……

虽然这部电影不讲故事,但是我觉得也可以从画面上多一些变化,多对于长江做一些展现,毕竟长江图吗……

但这个也是导演的选择,这是导演记忆中的长江……

表演,因为这部影片没有塑造人物,只是塑造了隐喻,所以演员的表演,其实也就一直维持在一个很平均的表面上,和长江一样道具化了

(其实对于几个角色还是有人设和选择的,大家可以自己品味)

然后影片有两段比较大的对白:一个在寺庙的三个问题,还有一个船上的争吵。这两处对白都实力尴尬……

寺庙的三个问题。应该是导演对于自己价值观以及影片中心的第一次阐述,可是却处理非常中二病,年纪小一点的观众不明白导演要说啥,年纪大一点的观众觉得导演说的观点幼稚,十二分出戏,所以好的电影,价值观人生哲学不要说,让观众来感受(不过影片已经这么隐晦了,要是不说……估计就更没人明白了吧……)

船上的争吵。哎呀我的妈呀,那一段表演实在是太莫名其妙了……演员的台词问题在这一段集体爆发……不知道是谁的过错……(说起来那个小孩子,选角实在是尴尬……猜测了一下角色定位,大概应该是现实又自我的年轻人吧……可终究是个自愿的渔民吧……怎么总是一副小明星的架子呢……)

音乐选得都很好。

-----------------------------------------------------------------

昨天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电影创作到底该不该考虑观众……我没想明白……

最后,大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重新理解这部影片,大概我只看到了皮毛没有感受到这部影片的用心良苦……

《长江图》影评(十):我珍惜我灵魂的清澈我忠于我不爱的自己

对于《长江图》,可以说是期待了很久,从预告片可以看出电影的构图调色都充满个性,演员选角也非常讨喜,那么,唯一担心的也许就是剧情了。

没错,在没看《长江图》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剧情片。

并没有调侃的意思,看完之后才发觉硬要从情怀中看剧情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因为导演并没有要给你讲故事,确切地说是,并没有想要讲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或者可以说是想要表达的情绪多于剧情的电影。

这种略微开放式的电影会让不同的观众看到不同的故事也有着不同的观影感受。在精致的画面中出现的诗句,不难让人想起《路边野餐》,在巧用时空的变换之中也不难让人想起《路边野餐》,如果说《路边野餐》是带着方言的可爱轻松,那么《长江图》则是压抑中带着沉重。

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文艺片加入院线电影的行列,于是文艺片的类型也分成了几类,《长江图》就拥有其独特的个性。对于这部影片说是观看其实并不准确,也许应该叫领会吧。

影片中的两个主角,高淳(秦昊饰)安陆(辛芷蕾饰)两者交错相汇却也不然,高淳驾驶一辆破旧的货船从长江下游去往发源地,一路经停的每一站都能看到安陆,安陆却从长江的下游的靠出卖肉体谋生的样子一路变回了从扎两个辫子时的年轻的清纯模样。

高淳的一路都在缅怀去世的家人,看那本并不是出自与他的诗集,并且与安陆纠葛,然而安陆究竟是谁,导演并没有给出非常准确的答案,或者也许在她喊出“我就是长江”的那一刻,影片给出了答案。高淳在沿着长江图所航行的轨迹中,遇到的是不同时期的安陆,两者一个逆流而上,一个沿江而下。逆流而上的货船越靠近长江发源地,见到的安陆则越年轻,安陆就是长江的化身。迷失于时空变换的高淳最终在两个船员相继离开之后,终于将诗集从安陆手中拿回,撕碎,打破这个轮回。让过去成为过去。

货船沿长江图行驶的一路,景色可谓荒凉,导演所要表现的低沉的情绪也早已蕴藏在这白昼阴沉的景色之中,除了精致恢弘的画面,还有巧妙细致的声音设计,贯穿影片的大提琴声也把气氛带到恰当的地方。

对于这部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每种解释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言。也许这便是《长江图》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更多影评及电影资源请关注微信订阅号【瘾态电影】

 

上一篇:我可以说脏话吗

下一篇:纳瓦隆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