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约翰纳什的儿子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约翰纳什的儿子,《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是一部由MarkSamels执导,JohnNas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约...大家一起来看下约翰纳什的儿子吧。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是一部由MarkSamels执导,JohnNas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一):比《美丽心灵》更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人们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通常是因为看过电影《美丽心灵》,这部影片曾在2001年获得多个奖项和无数好评,然而这部仅仅在1年之后拍摄的纪录片却不为人所知,事实上,比起《美丽心灵》,我觉得这部片子更值得的一看。

首先纪录片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包括纳什之前有一个私生子、和艾丽西亚曾经离婚再复婚等等信息,亦加入了许多当事人(包括纳什本人)的口述;

其次导演解释了纳什换上精神分裂的原因(这一点被《美丽心灵》完全忽略了)。纳什从小被他的老师认定为“天才”,在普林斯顿,周围人认为他自负、好强、目中无人、难以相处,若不是他的超人的数学天赋,或许很难获得他人的好评。

然而,就是这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倾其全力开展学术研究,却依然没有获得他极度渴望的数学奖项,而妻子艾丽西亚又刚怀孕时,刚年满30岁的纳什开始出现一些精神失常的现象。

“通常精神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压力导致的,通常来源于过高的自我要求和承担的重大责任。“导演解释道,于是,在他高傲的外表下,另一个充满焦虑,自我怀疑、和恐惧的自我开始浮现。

而后来纳什在片中陈述道:“患病可能是一种逃避,当你处于不太好的状态,你便会想象更好的事物。而在患病时,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

在上世纪70年代,纳什的博弈论被运用到了美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际贸易等实际领域,博弈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等到纳什1994年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已经基本康复,并重新获得了人们的接纳。

然而他纳什是如何康复的?这似乎仍是个待解之迷。但几乎没有人否认,他的妻子艾丽西亚功不可没,甚至有人说,是她拯救了纳什。

获奖之后的纳什终于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他在年轻时成就卓著,之后身患重病,现在则是和蔼可亲、事业有成的绅士,总算感觉对了!

导演在最后表达了他对于这位“伟大的疯子”的态度很有启发性:“我们要去欣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即使他有些古怪,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那些人通常都是有真正非凡的洞察力“。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二):并不是只有想约翰纳什这样的天才才配得到包容性

想就包容性聊一下

我听过一个相似的故事不适合被记录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起伏一直是悲剧讲述者是我本科时的管理学老师前半段的经历大概相似:很天才的年轻人承受不了满足不了自己的野心也承受不了焦虑幻想自己被迫害最终成为“神经病”不停的洗手和攻击别人觉得别人在迫害他但区别在于我听到的故事里并没有所谓的包容性和人情味我的老师不幸的成为他是室友在包容一段时间后其他人陆续搬走就剩我的老师一个人他用仅剩的理智告诉我的老师你千万不要离开我啊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的确有改善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发生在这段时间里学校建议我的老师搬走害怕被他发现我的老师偷偷离开了上课的时候他会时不时看我的老师出于害怕也再没交流直到他病情加重学校要求他回家自习父母一直陪在他身边最后的答辩也是在父母的陪伴在完成据说最后病情有所好转也算是最大的安慰讽刺的是他的毕业论文是用博弈论完成的

故事讲到最后我的老师感叹到如果他能得到像约翰纳什一样的包容性他大概现在依然是个天才

作为听众的我感受到了我的老师深深的内疚感他当然想保护他包容他到最后一刻可是他不敢不禁又让我想到电影《平常心》里的医生无所无惧的前提大多是没什么好失去的我个人觉得不能责怪我的老师因为如果是我曾经有过相似的选择

并不是只有想约翰纳什这样的天才才配得到包容性

电影是生活的极端记录我想变成的更好的人是能给别人温暖的人

我依然相信世间美好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三):credit

DonaldNewman:Iwasthinkingaboutaproblem,tryingtogetsomewherewithit,andicouldn'tandicouldn'tandicouldn't,andiwenttosleeponenightandidreamt,ididnotdreamdirectlyofthesolutiontothatproblem,rather,idreamtthatimetNashandiaskedhimtheproblem,andhetoldmetheanswer.

whenididfinallywritethepapar,igavehimcredit,itwasnotmysolution,icouldnothavedoneitmyself.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四):ThePhantomofFineHall

HertaNewman:ThiswonderfulthingthathappenedtoJohncouldonlyhappeninthislittlemathematicalcommunitythatisvery,verytolerantofcertainaberrations,andalsoatthesametimeincrediblyadmiringofgiftorgenius.ThatwaswhatwasimportantaboutNashinthatworld,notthathewasill.

LouisSass:Ithinkitteachesusthatwehavetoappreciatetheparticulartalentsofpeoplewhomaybeveryeccentric,andlookatthingsinverypeculiarways.Thoseareoftenthepeoplewhowillreallyhavethemoststunninginsights.

JohnNash:Tosomeextent,sanityisaformofconformity.

去年在瑞士开会旁边坐着一个普林的小哥,我们聊起Nash,以及普林里的各种怪人,最后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淡淡地说自己是搞金融的:"I'mjustanordinaryperson."

---

tw,若去普林玩,强推FineHall。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五):心灵鸡汤与黑暗历史

1961年,《疯癫与文明》出版。

1975年,《训诫与惩罚》出版。

1961年,JohnNash被送往Trenton精神病院,接受了长达六周的“治疗”。

1970年,JohnNash的妻子改变主意保证不再送他去“治疗”,并对他收留照顾。

我并非暗示这两组事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虽然关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的系统论述确实引发了思想界的巨变。他指出,监狱与精神病院,在通过规范、操纵人的肉体方面并无实质区别;科学的名义只是可以帮助这种治疗或监禁取得合法的控制权。

ash的妻子未必是直接从福柯那里得到的启示;但如果她早点明白这些,Nash是否有备避免送到精神病院的机会?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他出院后,整个人像是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他说他的早年记忆被抹掉了。””“我(纳什)从此变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要一个人彻底改变饮食习惯,需要多重大的刺激,才可以做到?更不要说改变一个人的记忆。

谁都不能明白那六周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这种迫害却是以“治疗”“科学”的名义进行。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纳什的妻子,因为她也曾似乎真诚地相信那是最好的医院,那是最好的方案。值得庆幸的是,纳什被“治疗”了半年即出院,而后很快在自己的坚持下没有再服用药物。然而更多其他的“非genius”们,也许就没有这样的幸运和偶然。

对于疯癫,人们与其说是“关怀”,不若说是“恐惧”。恐惧是因为不了解,“疯子”的行为因而具有极强的不可预测性。人们恐惧他们会突然伤害到自己,更恐惧会突然伤害到别人。

近期的脑科学研究似乎暗示了天才与疯癫的生理性必然连接,然而,在纳什的时代,这些知识人们并不知晓。

对权力的掌控要求权力的对象可以被操纵,如此他们需要有规律,以便可以被预测,对于暂且不可预测不可操纵的对象,譬如“疯癫”,“罪犯”,人们只能以“科学”或“正义”的名义对其实行专制。

但很多时候,一个疯子未必会伤害自己或者别人;疯癫也未必不是当时令其感到舒适的状态。可是疯子没有权力,他们不会被倾听,被尊重,而只能沉默地被隔离、被控制、乃至被残害。

历史就是这样愚昧、黑暗、残暴,过去和现在。人们没有必要为此晦饰。

因此,这部走煽情路线和心灵鸡汤式的纪录片就着实令人“困惑”。

他二十岁成就惊人,三十年中始终疯癫,五六十岁摘得诺贝尔桂冠,当画外音叙述这段历史时,仿佛这只是一个洪水退却、岁月静好如初的人生感叹,仿佛他用“三十年”的痛苦与疯癫换来了这场世俗的“桂冠”是“值得”的,而就此一切的苦难就可以一笔勾销。

“感谢人们的善良,不只把看做一个疯子,更是一个天才。”以客观著称的“纪录片”,把这个总结性发言置于最后,使得这部片子顿时变成知心姐姐式的励志大片。真的吗?粉饰太平的伪善即使在同一片中也不乏自相矛盾。

“Alicia收留了他,但不是做为丈夫的名义,而是他要流落街头,无可落脚。”人们若果真如此珍惜一个“疯掉的前天才”,会任凭他流落街头——如果没有原配妻子的收留?

“我从广播中听到他的名字,简直不可相信;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世间。”人们如此珍惜一个天才的头脑,却甚至同界名人都不知其是死是活?

诚然,在纳什刚被送到精神病院的时候,确有同仁愤慨激昂,陈词以求增援保护。但也不可否认,在漫长的三十年,在这整整一代人的时光里,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做到“善良地”“珍惜”“我们的”的“天才”头脑。

我以上所言,绝非有意要批判什么。世界就是这样自私、冷漠,这其实无可指摘。每个人精力有限,而时间流逝带走一切。我也绝非有意替纳什打抱不平,因为个人就是这样渺小,总是不经意间就做了历史的牺牲品,亦属常态。纳什本人,也只能——他似乎也是如此——坦然面对过往和余生。这并非谁在有意犯错,谁需要补担责任,而是,世界原本如此,依然如此。仅此而已。

——只是,为何人们总要试图隐瞒和美化这一点呢?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六):原来这是励志片哟(我的感想很浅薄)

eautifulMind中的真身,致敬。

原来天才的骄傲到底需要俗世的证明:当一个精神病人获得诺贝尔奖以后,那失落已久的爱情、亲情、名誉、事业和尊严都掉过头来追逐他了~

原来这是励志片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原来诺贝尔奖之于科学家,在片中就好像古时候的功名利禄之于读书人。世俗的眼光好大力量,就连精神病人亦摆脱不了它的控制。

看时为之吸引,结尾时为之沉思:

原来本片在提醒观众——奋斗的过程很重要,结果更重要,要的就是结果。

不然你想:Johnnash虽在21岁时就研究出了此生最重要的成果,当如果他在66岁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又怎么会有这样一部记录片,怎么会有那样一部热门电影呢?浅薄如我又怎会知道向他致敬呢?不太厚道的猜想:他的前妻又如何乐意与他复婚?他同儿子间的坚冰又怎么会逐渐消融?或许,他至多会成为一个以二流科学家的身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经典案例吧。

恩,就酱~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七):这个真是又搞又奇幻有充满荣誉感

DonaldNewman:Iwasthinkingaboutaproblem,tryingtogetsomewherewithit,andicouldn'tandicouldn'tandicouldn't,andiwenttosleeponenightandidreamt,ididnotdreamdirectlyofthesolutiontothatproblem,rather,idreamtthatimetNashandiaskedhimtheproblem,andhetoldmetheanswer.

whenididfinallywritethepapar,igavehimcredit,itwasnotmysolution,icouldnothavedoneitmyself.

haha.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八):颤抖吧,凡人们

美丽心灵的纪录片版,个人认为比美丽心灵更值得一看,如果你不仅仅是想看一个故事的话。

感触有点杂,慢慢写。

1.天才攀登的路径不是我们这些凡人可以效仿的。想想自己21岁的时候在干嘛,想到就心酸。

2.比起其他地方,学术界真心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当然前提是你在那个圈子里。

3.美丽心灵里是说他发现那个小男孩一直没有长大才突然分清楚现实和幻想。根据这里Nash本人的说法是:“Idon'treallyrememberthechronologyverywell,exactlywhenImovedfromonetypeofthinkingtoanother.Ibeganarguingwiththeconceptofthevoices,andultimatelyIbeganrejectingthem,anddecidingnottolisten.”大脑是个很神奇的东西,Nash说幻觉的想法是和他之前的数学灵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在他的眼前,所以他相信这些幻觉。

4.现在的Nash眼里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及偶尔会出现的年轻时候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骄傲。

5.Rationalthought记一下,Imposesalimitonaperson'srelationtothecosmos.以及他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一点看法,“Tosomeextent,sanityisaformofconformity,peoplearealwayssellingtheideathatpeoplewhohavementalillnessaresuffering.Butit'sreallynotsosimple.Ithinkmentalillnessormadnesscanbeanescapealso.”

6.我始终觉得老年Nash深邃的眼神里闪烁的东西有种戏谑的味道,所以我还是乖乖蹲角落颤抖去了。

2015/05/24

刚看到消息RIP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九):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们都熟悉的故事。人们将纳什的故事看做一个人类成功靠大脑意志和爱战胜精神分裂症的故事。

美丽心灵靠大篇幅的放钢笔煽情画面来证明纳什抗争成功之后的功成名就。而伟大的疯狂纪录片中也用“凯旋”的字眼、绅士的鞠躬,来彰显伟大灵魂的抗争成功。

这是美国大片和美式价值坚信不疑的东西,人的意志、力量、爱,可以化解一切,战胜一切。

可纳什不这么想,他说“理性是阻挠人和宇宙联系的极限”,他也说“疯狂在别人看来是遭受痛苦,可实际上没那么简单,也可能是逃避“,这就有了第二个故事。

纳什将数学当做命理学,他从来都是野心勃勃。运用现有理论去解决一些问题发发文章,或是提出一个毫无新意的理论从来不是他的追求,他试图用数学去揭示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命运。这是任何一个有慧根的人的孜孜追求,更何况纳什在有慧根的人里面,纳什又是那么一个天才。

他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可是比平庸的人更快地,他也走到了自己的边界。

纳什首先是一个人类,然后才是约翰纳什,人类的边界恐怕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颠覆的。

若是满足做一个普通的数学家,纳什恐怕早都发表了N篇论文,功成名就。可是纳什的自命清高,让他在平庸的生活里完全汲取不到养料,他只能继续沉醉在他自己的直觉中。

这种沉醉与相信,让别人看来他是疯了。

而人首先是要活在世俗之中的,他的脱离给他带来太多专属于人类的痛苦,比如精神病院的残酷治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痛苦,纳什选择缴枪投降,他选择了不去相信,那些他曾深信不疑的直觉和灵感,因为这样的生活不能带他到更远了,他只能先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

所以,纳什回归正常,并非电影中通过幻想中人没有变老的逻辑漏洞击败自己的幻想,而是一个新的思维模式,为什么我的幻想不可能是假的。这是非逻辑的,只是一种新的相信和选择,能够带给他更好生活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凯旋,不如说投降;与其说抗争,不如说选择。这只是纳什的策略而已。

至于纳什的内心,真的放弃了吗,也许没有,他仍在等待,或许并不长的未来中,可能存在的奇迹。

所以纳什并没有把人生用逻辑和数学打通关,他反而收获了毫无逻辑,或许他以前根本不相信的一种东西,爱。

第三个故事。

”他“创造了人,为了不让故事显得乏味,让人有了缺陷。为了不让故事显得黯淡,”他“创造了智慧和爱。

有的时候一剂猛药下的多了,有的人太聪明了,竟然想要知道”他“的真面目,想要知道人类社会的命运和逻辑。

这怎么可以,聪明人的宿命只是为了纠正人类社会本身缺陷和偏差,而非和”他“对抗。

人自己玩玩自己的权利、金钱、光荣就好,再有点儿追求的不是还有爱嘛,有些事情还是不要知道的好,起初设定里一个人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的,要不然”他“岂不是很没面子。

所以有时显露几下神迹就能让所谓有智慧的人类疯狂。

至于那些看到神迹的人,放心,他们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愚昧的,不会相信他们的。

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脑洞大开,欢迎吐槽。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观后感(十):ABrilliantMadnessindeed

非常好的纪录片,讲述了真实的Nash.片子中也有对Nash的采访,其中Nash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Rationalthoughtsimposealimitonaperson’srelationtothecosmos”.“Tosomeextent,sanityisaformofconformity”.最近在读尼采,真的觉得所谓的理性正是Nash口中这样一个conformity,一种思维的社会规范,而非真实的哲学意义上的自我。当然,当真的呈现出真实的自我的时候,便八成会像Nash是精神分裂,像尼采是bipolar,大概便也都只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需要的只是对这样一个平行系统的认识,和起码的尊重。我想,这便是Nash,Nietzsche这样的人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吧。

ABrilliantMadnessindeed!

.S.纳什说他最喜欢的数/质数是23,好像好多数学家都是啊,当然有的教授也特别喜欢17,一直特想搞明白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