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盖茨堡之役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盖茨堡之役,《盖茨堡之役》是一部由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执导,马丁·辛/史蒂芬·朗/杰夫·丹尼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一起来看下盖茨堡之役吧。

《盖茨堡之役》是一部由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执导,马丁·辛/史蒂芬·朗/杰夫·丹尼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盖茨堡之役》影评(一):葛底斯堡

没有明确的立场,只是像荷马一样叙述史诗,感概英雄悲壮的命运。这是一部现代版的希腊史诗,参战双方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高尚的。北方认为他们是在为消灭奴隶制度而战,南方认为他们是在为保卫自己的家乡和独立而战。开国元勋的后裔、总统的儿子、西点军校的优等生,多少当时最优秀的战士为自己的信仰而战死沙场,多少曾经亲如兄弟般的战友各为其主、同室操戈。这场战争是美国国家之痛,无论胜败,参战双方都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们都为内战感到耻辱和悔恨。影片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面,战士们列着横队冒着枪林弹雨坚定的向对方阵地前进,眼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眼看着炮弹在旁边爆炸,眼看着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眼看着伤兵在毫无遮蔽的露天地被锯掉胳膊大腿,那需要多大的勇气。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没有什么浪漫可言,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盖茨堡之役》影评(二):你们为何而战?南军士兵和北军士兵的对话

葛底斯堡战役第一天,

北军士兵Billy问被俘虏的南军士兵Johnny,有件事情我一直搞不懂,你们究竟为何而战?Johnny反问Billy,你们是为何而战?Billy回答,当然是为了解放黑奴和避免联邦分裂。Johnny听完平静的说,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我不是为了奴隶而参战,我为了我的权力而战,这是我参战的唯一理由。Billy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Johnny继续说,我为我的权力而战,为什么你们不能按你们的方式生活,而让我们选择自己的方式生活?"LiveandletLive",我听到有人这么说过...

illy:Idon'tmeannodisrespecttoyourfightingman,butsometimesican'thelpbutfigure,whyareyoufightingthiswar?

Johnny:Whyareyoufightingit?

illy:Tofreetheslaves,ofcourse.Andtopreservetheunion.

Johnny:Idon'tknowaboutotherfolk,butiain'tfightingfornodarkies.I'mfightingformyrights.That'swhatwe'reallfightingfor.

illy:Foryourwhat?

Johnny:Forourfights.Whycan'tyourfolkslivethewayyouwanttolive,andletuslivethewaywedo?"LiveandletLive"ihearsomefolkssay.

eamitelessfussandbother,ifmorefolkstookittoheart.

谈话结束,Billy和Johnny互致问候告别

eeyouinhellBillyYank.

eeyouinhellJohnnyReb.

-----------------------------------------------------------------

葛底斯堡战役最后一天,

维吉尼亚军团蓄势待发,准备越过前面的大片开阔地,在北军的大炮和步枪射程下,徒步向北军阵地中线冲锋(自杀)。

在南军维吉尼亚军团阵地上,英国女王使者问Armistead将军,我听说你来自军事世家,你的叔叔参加过独立战争,是星条旗的第一批护旗手。Armistead将军回答,争取自由的战争不会从我叔叔或者我这里开始或结束,今天这儿的所有人都是维吉尼亚的孩子。

那边指挥加农炮的少校,JamesDearing,在维吉尼亚脱离联邦之前,是西点军校的尖子生;站在旗子边的男孩,二等兵RobertTylerJones,他的爷爷曾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在我身后的WilliamAylett上校,他的祖父是维吉尼亚的PatrickHenry,就是这个PatrickHenry,在你们的国王乔治三世面前说,"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

这些孩子都来自维吉尼亚,从诺福克,朴茨茅斯,到詹姆士河边的小村庄,还有施南多流域的夏洛茨维尔和弗雷德里克斯堡。他们大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懦夫和胆小鬼早已逝去。这儿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即使没有指挥官,他们也能够自己完成战斗。

他们清楚现在的战况,他们了解对手的勇气,他们知道今天的战斗是致命的,很可能将是他们中很多人的最后一次冲锋,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需要别人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做。他们都愿意为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胜利付出最大的代价,来结束这场战争。

当你回到自己的国家,请你告诉他们,在那一天,所有的维吉尼亚人都在这里。

战役结束后,当罗伯特.李将军面对幸存的维吉尼亚战士,流着泪一遍一遍重复着说,这都是我的错,整件事情都是我的错!维吉尼亚人依然情绪高昂,甚至要求重整旗鼓,再组织一次冲锋。李将军坚定的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必须休息,我们必须撤退,择日再战,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在那之前,我们必须保持秩序,决不能让他们看到你们逃跑......

-------------------------------------------------------------

当我们今天回顾这场血腥惨烈的战斗,思考这场没有正义一方的战争,它无关废奴和维护联邦,无关华盛顿和里士满,无关林肯和戴维斯,无关乔治.米德和罗伯特.李,

唯有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由和享受自由的权力

葛底斯堡一役,南北双方总共损失51,000名兵员,联邦军清理战场后在战场上找到遗留下的步枪共37574支,超过7000名阵亡战士的遗体躺在夏日的艳阳下,5000匹战马尸骸于城南堆栈火化,葛底斯堡镇民因恶臭而猛烈作呕。

不自由毋宁死。

《盖茨堡之役》影评(三):盖茨堡之役

罗纳德F麦克斯韦尔的“内战三部曲”的第一部,《盖茨堡之役》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战争史诗电影。4小时20分钟的电影完整再现了5天的盖茨堡战役: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北方军队,南方军队共计15万军队在小小的盖茨堡展开了厮杀,这场战役成为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影片客观真实,气势恢宏,小人物刻画生动。非历史爱好者勿看,非战争电影控勿看!

在这里我们不过多的对战争过程加以分析,我们要讨论的是从这部战争电影中我们能够得到一点什么。与《光荣之役》不同的是,此作属于大场面大制作的史诗级战争电影。史诗级的电影不仅指的是看几万人打仗,这类电影一定能够将战争的波澜壮阔像诗歌一样展现出来,4小时20分钟的《盖茨堡之役》无疑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客观,5天的战斗导演尝试着从各种不同人物的的视觉来诠释战争,最后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这样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内战反思类电影是成功的。一个国家的内战,无论战争的结局如何,牺牲的战士都应该获得尊重,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献身,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不同,但是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同《太极旗飘扬》一样,我们从这部电影中也看到了难得的人性的光辉,导演将战士,各级军官还原成了一个个“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想法的人,无论你是黑人、白人,无论你来自南方还是北方……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无奈的,同窗好友反目成仇,望远镜中熟悉的身影经成为射击的目标,这一幕幕无疑是令人心酸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此刻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战争电影,这才是内战题材战争电影的魅力所在。

正题过后要给大家推荐的是《盖茨堡之役》这部电影的原声带,它收录了Dixie,BonnieBlueFlag,YankeeDoodle之类的南北战争歌曲

《盖茨堡之役》影评(四):更大的世界

更大的世界——美国人的内战反思

这里埋葬的,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而是100多万美国人。

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着同一个上帝……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地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道,“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

林肯低下头,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的话,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为“歼灭”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却没有为“牺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来,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虚伪的,有多少所谓“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不是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情况下登上权力的顶峰的呢。

然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终是最杰出的一个总统,比罗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确有资格让人去尊重他,因为,用日常人们的“道义”去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义”可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很有作为”的领导人,都应该切腹谢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称为“政治家”的并不多,林肯就是一个政治家,他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美国、还有他的权力机构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价值观,对美国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很讽刺地死于激进者的子弹之下。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就只有创伤了。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这100多万人,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南方人亦视死如归;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北方人会抢掠民宅,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北方人会喊“战斗下去,兄弟们!”,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很难令人认同,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们是“死亡”,而不是被“消灭”了……

这些电影的描写,早已超出了所谓“正统”与“反叛”之间的区别,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

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是美国人,再之后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国黑人。

近些年来,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除了《光荣战役》和《冷山》这些公认的经典,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

好莱坞现在老拍“史诗巨作”,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史诗”,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大场面”,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爱情悲剧”,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辉”,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精神”……

于是乎现在,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每当我听到“史诗巨作”时,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立马避退三千舍。

可是,《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的出现,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美国内战三部曲”,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终极衡量》,目前还在拍摄中,估计2010年会上映。

“任何人去评价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评价一个人。”

以上这句话,来自《盖茨堡》,说的是对黑人的看法,但也适用于美国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书总喜欢简单地将这场战争中的人,片面地划分为南派或北派,但实际上,南方人有亲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亲人在南方,《盖茨堡》一片里就揭示了,南北战争中存在过亲人朋友因效力于不同军队,结果挥戈相向的悲剧。

还有就是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隶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显贵之人拥有庄园、并养着一大堆奴隶,比如“某个”北方的常胜将军就是其一。

正当我们中国的砖家们在“爱憎分明”地评价美国人的内战时,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认真地思考这场内战换来的得失,在美国人看来,南方亦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想保卫他们的家园的,他们只是不愿接受北方军的统治。

简单对南北战争作出评价、以一个概述去衡量南北双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灾难面对,暴风雪绝不会因你信仰共产主义而优待你,子弹亦不会因为你供奉资本主义而赐予你金刚不坏之身。

《众神与将军》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战火停歇之时,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结果处在远方时,两人彼此戏谑、嘲讽对方的价值观,可相互靠近时,却又相视无语。最后,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

因为离得太远了,不了解敌人,所以觉得“敌人不是人”,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可是靠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还有,就是影片里的角色,都很人性化。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完全不亚于《帝国的毁灭》和《从海底出击》。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的美化,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辩护、翻案、吹嘘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也许南方人是恶魔,可一味地谴责恶魔,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众神与将军》第一场战役结束后,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相比较之下,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时,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们清楚地、痛心地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不会再与他们说话,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生命,是活着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只是数字而已,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就是胜利,就应该吹捧,高于敌方时,则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不朽遗志”。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战争的残酷。

首先,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劳工的境遇,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总的来说,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正义”

可是,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南方军民比较偏黑。

如果说政府是“父母”的话,那么国民则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着一个“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就可以赢得“子女”的支持——不管这个“支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盖茨堡》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纷纷挥手请缨参战,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

那些听众,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理应回家退出战争,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在这里,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北方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抛下了父母和子女,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胜利”二字,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此外无它,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南方军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然后再喊上一句“武运长入”时,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当魏巍、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场战争,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余下的就不过是“有效率地杀人”而已。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正如《众神与将军》里所说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错误的。然而,这两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伟大”这两个空虚的字眼。

期待“内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附1:两个敏感问题……

其一:关于“成王败寇”

相信很多看了美国内战片的国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内战来,并思考为什么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真诚地去反思内战给全体美国人带来的伤痛,而中国人却不能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何况是对战争的思考。

德国人认真地反思二战,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但实际上德国人的反思道路是很曲折、很漫长的,而并非一开始就能像现在这样全面地去反思二战。战争结束后,德国人开始时是不甘失败,接着是勉强认罪,再接着是摇摆不定、感到迷茫,然后是开始片面地反思、将所有责任怪罪到纳粹身上,再之后是意识到战争不是单独由希特勒发起的,到了现在,德国人民的反思可以说已经日渐成熟化,不再简单地谴责,也不为自己作辩护,而有着更为全面的思考。近几年的一些德国二战电影,如《过客》、《浪潮》等,则将这种反思升华为对人性的探索。而数十年前的德国人,是拍不出这样有意义的片子的。

只要时机成熟,那么反思的时刻也会跟着到来。韩国佬也是在金大中访问北朝鲜后,才开始让朝鲜军以比较正面的形象在电影中出现。美国人能够反思南北战争,是因为美国拥有反思的资本,而《盖茨堡》、《光荣》等影片的出现,则反映了美国人在“这一方面”的反思日益成熟化。

反思内战,对目前的中国而言,是一种奢侈,原因不必多讲了。

其二:关于美国人的自由价值观

美国人的民主、自由、客观、公正,只属于白人内部,有时也属于黑人,但很多时候并不属于黄种人和印地安人,直到今天,美国影视作品中妖魔化中国人、丑化印地安人的印象依然随处可见。而在批判中国的弊端上,美国媒体从来不会手软——尽管西方列强先是依靠铁血殖民主义强盛起来,然后才高喊“人权”。

黑人能够获得美国主流社会一定的尊重,是黑人自己争取来的,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团结一致,马丁·路德·金,只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相比之下,华人在美国社会争取权益时,很多时候只是单枪匹马,而且还经常闹窝里斗。华人圈里没有马丁·路德·金。

美国也有反映黄种人受到歧视的影视作品,这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李小龙,在他出名之前,许多美国影视里的华人,无非都是些猥琐、丑陋、疏着辫子、面黄肌瘦的病夫而已。

李小龙能够在外国受到尊重,并不止是他的功夫。可惜,国人不会利用李小龙所创造的条件,直到今天,外国人对李小龙的敬重,也只停止在对李小龙本人身上,华人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形象获得改善。

除了种族歧视,美国人也善于玩双重标准,他们指责中国人对XI-ZANG的“暴政”,把打赖吹嘘成“自由民主斗士”,毫不吝啬地给打赖颁发一大堆奖章,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自己是如何处理弗吉尼亚的独立问题的。有些中国网友很聪明,把这些存在的事实搬出来反驳美国人,可是,任何一个政府,只想让本国人听到有利于自己的话,美国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网友的反驳,自然不会传到美国佬的耳朵里。

别以为“河蟹法”只是中国才擅长,老外也精得很,日本的小右们前几年就把漫画《国家燃烧》里那段反映南京XXX的情节给“河蟹”掉了。

有句大道理是说,尊重,是靠自己去争取来的,而不是等待别人施舍。

中国强盛起来了,中国自会得到想要的尊重,其实比起几十年前,现在的中国要好很多了,阮次山去某些东南亚国家访问时,对方还得派人恭恭敬敬地迎接。只是泰国等周边国家还认为我们很穷,以致中国人去那边做生意时他们竟吓得唯恐避之不及,犹如见到了无赖的乞丐(我的一个亲戚的亲身经历)。

缺乏交流和自我宣传,也许是偏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国内许多媒体的宣传攻势,只针对本国人。

我不是哈美帮,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对美国始终谈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这些都离我很遥远,我只能从书本上看到这些,而书本上的观点往往很片面,对于追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我来说,这些书籍不利于我了解美国。

真正使我对美国产生反感的,还是来源于1999年美军轰炸我国大使馆的事,那时我的家乡还暴发了反美YOU行,记得当时,我的反美情绪可谓达到了极限。

但是,我没少接触过美国人的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到那些得奖无数的“美国大片”,我都数不清到底看过多少了,如果说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的话,那纯属扯淡。

因此,我可以说始终是保持着距离去看待美国,避免自己对其过于献媚,或者过于盲目仇视。

至于像战史沙龙上某些霉粉所摆出的“爹亲娘亲不如美国人亲”的姿态,只让我感到恶心。

无论如何,反思是有意义的,反思万岁,感谢老美拍出了这些好片子:《盖茨堡》、《众神与将军》、《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附2:美国经典南北战争影片

内战三部曲1:《众神与将军》

内战三部曲2:《葛底士堡(盖茨堡之役)》

(内战三部曲3《终极衡量》拍摄中)

《光荣战役Glory》

《乱世佳人(飘)》

《冷山》

《与魔鬼同骑》

《南北乱世情》

《盖茨堡之役》影评(五):好莱坞主旋律

最近对南北战争的历史有了点兴趣,很想找几部电影看看,似乎《冷山》,《与狼共舞》都是把历史作了背景板,《Gettysburg》才是真正的历史电影,于是很辛苦的找来一看。可惜看过之后觉得失望较多。故事讲的是南北战争中最决定意义的一役,短短的三天时间,死的美国人就接近整个朝鲜战争了,可见其血腥残酷性。但是导演却有意淡化了冲突的原因和实质,纯纯的讲战役,还把南北双方都整的跟圣徒似的,一个劲儿的回忆过去,思考人生,就是不想怎么打仗,整出戏也就憋憋屈屈的,枉费了千名群众演员的大场面(当然还是比不过我们三大战役的壮观航拍)。另外我看的片源中文翻译太差,希望以后有机会收到更佳的版本。

《盖茨堡之役》影评(六):葛底斯堡

1993年战争重现电影《葛底斯堡战役》全景反应美国内战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ofGettysburg)的史实。整个电影长达4个小时,而电影又以葛底斯堡战役的关键战斗单位: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及其指挥官劳伦斯·张伯伦上校为主线。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战役开始,南方同盟军处于主动地位,将北方联邦军一步步逼出葛底斯堡镇。战役中期,双方在葛底斯堡南郊焦灼战斗,李将军决定让第十五阿拉巴马州步兵团进攻北军左翼:小圆顶(littleroundtop)防线。劳伦斯·张伯伦上校奉命死守小圆顶,以保证侧翼和预备队的安全。在小圆顶防御战中,张伯伦上校率领全团士兵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冲锋,但防线也慢慢后退,最后弹尽人乏。张伯伦上校最后命令全团上刺刀,越过防线,冲锋肉搏。最后经过惨烈的战斗,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击退了来袭敌人,破坏了李将军从侧翼包围的计划。然后北军在米德上将的带领下节节逼进,最后击败了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

美国内战以葛底斯堡战役为转折点,南方同盟就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后三年,内战结束。

1.背景

美利坚联盟国(南方联盟)军的罗伯特·李将军率所部北弗吉尼亚军团于钱瑟勒斯维尔之役击败联邦军波多马克军团后不久,李将军决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动可打乱联邦计划中的夏日选举,可能帮助被围于密西西比维克斯堡的守军脱困,并使联盟国军就食于边界之外的北方丰饶农场,以让饱受战火蹂躏的维吉尼亚获得必要的休养生息。

南方同盟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下属三个的兵团(Corps)。詹姆斯·隆史崔特(JamesLongstreet)的第一兵团司令,第二兵团划归理查·尤尔(RichardStoddertEwell)中将辖下,第三兵团由安伯洛斯·希尔(AmbrosePowellHill)中将指挥

美利坚合众国(北方联邦)方面,约瑟夫·胡克(JosephHooker)少将辖下的波多马克军团由七个步兵兵团,一个骑兵兵团及一个炮兵预备队组成,总兵力超过90,000人。胡克少将前因钱瑟勒斯维尔之败,复于李将军第二次北侵时怯战,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迅即以乔治·米德(GeorgeG.Meade)取代其职。

2.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20thMaineVolunteerInfantryRegiment

全称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具体番号是:波多马克军团第一兵团第五师第三旅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它是美国内战中的一只英雄部队,共参加了14次战役,最后被授予参加南方同盟投降仪式的荣誉。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共有1621人,其中战斗阵亡147人,疾病死亡146人,受伤381人,被俘15人。

3.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上校ColonelJoshuaLawrenceChamberlain

原先是一个大学教授,教授除数学外的所有学科,精通10门语言,是著名的ΦΒΚ学会成员。生于缅因州,从小就有很强的废奴思想,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评价一个人不在于他爸爸、他祖先是谁,而在于他的功绩。内战爆发,他决定参加北方联邦军,可大学不准。于是他谎称要去欧洲讲学,请假转而参军。张伯伦很爱惜普通士兵,由于战役前第二缅因州步兵团吃了败仗,士气低落,士兵们不愿参战,结果集体被军事法庭逮捕,让他们加入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士兵们先是不从,结果在张伯伦的说教下,个个的那起枪参加了战斗。张伯伦的品质用我们中国人说的就是爱兵如子,小圆顶防御战整个过程,他站在防线最前线,饱含热泪,沉着冷静,而又英勇顽强。鉴于他在小圆顶防御战中的英勇功绩,林肯总统授予他荣誉勋章,并升任至少将。战争结束后,他四次被选为缅因州州长。此后回到校园,活跃于学术界。1914年他死于葛底斯堡战役时的旧伤复发。

4.奇特的现象

4.1限于当时热兵器的精确度和射程,双方的阵线很近,居然不到二十米。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士兵的不能乱射,听从指挥官指挥,排好队形,或站立,或跪姿,瞄准射击。虽然精确度不高,但如此的近距离同样能造成很高的伤亡(因为双方士兵都没有掩护)。通常两次射击间的时间间隔要十秒以上。因为那时的枪只能称得上是火铳,士兵必须先从行军袋中取出火药,用铳子把它从枪口塞到枪膛里,然后再上了子弹才能射击。只有高级士官才配有半自动的转轮手枪。

4.2除了近身肉搏的时候,指挥官通常都在阵线后方一两米处不紧不慢的高姿来回走动。很惊讶为什么他们不怕被打着。别以为他们没事儿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观察敌情,果断决策,鼓舞士气。

4.3当时的美国人很懂得遵守战争规则和尊重敌人。据几个例子。当弹药耗尽时,捡起敌人的枪是不允许的;一个军人军衔比你高,即使是俘虏,你也得叫他长官

4.4现在的葛底斯堡早已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国家公园,大概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思。不能理解的是,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不仅埋葬着北方联邦的死者,同时也安息着南方同盟的殉难者。南方同盟作为一国的分裂者,其死者却受到了同样的对待。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发表的演说中讲道,南方的死难者和北方的死难者一样受到纪念。同时敌方统帅罗伯特·李将军被美国人评为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将军。大概的原因是:美国人崇尚对信仰和国家的忠诚。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概要教的就是这些吧,他们可能不会担心国家的分裂了。

《盖茨堡之役》影评(七):当你的家乡反抗祖国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战争,独立战争诞生了美国,而南北战争则奠定了美国成为超级强权的基础。《盖茨堡之战》就是反映南北战争的,也是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比较全面的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受官方历史书教育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带来的震撼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勇敢的心》被我们奉为经典,那一声freedom让不少人潸然泪下,但是对比这部片,勇敢的心就是一部娘娘腔的史诗。用网友的话,好莱坞要是想感动人,那么绝不仅仅是勇敢的心那种程度。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有四个多小时,完整看下来也是一项考验体力的事情,很多观众还没等到高潮就已经精疲力尽了,所以这也影响了它的传播。

《盖茨堡之战》主要描写了盖茨堡战役,北军的波多马克军团在这次战役中击败了伟大的lee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使得南军元气大伤,lee将军再也没有能力北上。影片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lee将军,他的祖先是英国的贵族,而他则是华盛顿家族的族长,而华盛顿家族就生活在弗吉尼亚,讽刺的是,正是在弗吉尼亚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对于弗吉尼亚人来说,这是第二场独立战争。而我们的课本基于某些目的把这场战争解释为解放黑奴的统一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开始和黑奴压根没什么关系,解放黑奴不过是打击南方经济的策略而已。而北军在进攻的南方的时候,对南方就像是对待敌对国一样,烧杀抢掠一样不落。

影片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chamberlain上校,他是大学教授,为了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念,他走上了战场,并在这场战役中以一个步兵团阻挡了三个步兵团的进攻,子弹打光后还发起了刺刀冲锋。即使战损达到了80%以上,他的阵地也没有丢。《盖》对北军着墨并不算多,影片描写的北方将军们也远没有南方将军们那般魅力十足,chamberlain上校算是北军唯一的亮点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的皮克特冲锋,1.5万人要穿过1200米的空地,面对是北军的200多门大炮和数千只步枪,最可怕的是北军还占据着高地,使得他们的武器的射程和精度增加,而且他们还有一道石墙作为掩体。无疑这次冲锋简直就是自杀,但是这些士兵还是挺着胸膛前进,并最终突破了那道石墙,最远的一个冲到了石墙后90多米,并长眠在那里。但是最后南军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被反扑的北军夺回了阵地。如果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士兵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冲锋,他们的勇气来自于家庭,来自于自己出生、成长以及坠入爱河的家乡,为了不让家乡饱受战火,为了使后代能生活在自由的空气里,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其中有人的祖先曾对英国国王说过,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我想这句话也是很多南军士兵的心声,也最反映那些清教徒们搭乘五月花号到达这片自由土地的精神。

很幸运的美国对于内战的反思很深刻,各种思想都可以出现,所以美国才能成为美国,才能在文化上如此的强势。而我们则很不幸的打着五千年文明的口号到处宣传文化却没人鸟我们,因为我们除了老祖宗那点事之外对世界的文化又有什么贡献呢。

《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开始思考独立问题。我们一直以为统一是个无需证明的真理,以至于网络愤青甚至扬言要用核武器统一台湾,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统一呢?我想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而且确实也非常的有道理,也是最符合我国的利益。但是难道寻求独立错了吗?比方说你加入一个俱乐部,当你不想继续参加时,你是否有权利退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如同《洞穴奇案》虚构的那个案子,一群人被困在一个洞穴里,快要饿死时,一个人提议抓阄,抽到的人就要被吃掉,结果抽到自己,这时他反对被吃,但是还是被吃掉了,那么吃他的人是否应该受处罚?如果不吃那个人,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死,吃了则触犯了刑法。这样的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的人利益不同当然立场不同,并没有对错,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答案本身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而这自由才是真正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才是美国南北战争最宝贵的遗产。

《盖茨堡之役》影评(八):全世界都永远记住了!

这是一篇关于IcedEarth乐队2004年<TheGloriousBurden>专辑里附带DVD<Gettysburg1863>的评论.之后我找到了这部电影,重看了DVD,写了DVD的评论.其中电影评论较少,只是我觉得发到这里也合适,大家轻拍.

看过电影的朋友,我很推荐你们去找到IE的这张DVD再看一遍,听一遍.

--BOF--

quot;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这张DVD是IcedEarth2004年专辑<TheGloriousBurden>的一张附属,DVD的画面都是摘自Maxwell导演1993年的电影Gettysburg,分为三个部分:

01.TheDeviltoPay;

02.HoldatallCosts;

03.HighWaterMark;

讲述了这次战役的三个日夜.

TheDeviltoPay开始于"星条旗永不落",介绍了盖茨堡战役的背景,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国歌之后是一阵炮火,画面上南方邦联和北方联邦的行军路线汇集与盖茨堡这个小镇.整齐的行军鼓带领双方的理想进入了战场:自由或是坚守!

每首曲子的高潮都发生在电影故事的高潮部分,Schaffer的叙事技巧和编曲能力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演奏方面,配合着电影的背景音乐还有交响乐和音,恢弘磅礴.比起Metallica和加州交响乐团的做作表演来说,超过百倍!吉他,贝斯和鼓点都很好的结合了故事的情节,紧张而平稳!

是的,这是一场推动了美国前进进程的战争,美联邦经过内战后重新统一,才有了真正的平等,自由.WETHEPEOPLE!

中间部分急促的双踩和小提琴协奏,RipperOwens的演唱技巧充分展示了IcedEarth"史诗演奏"的能力.这是他们继"Dante'sInferno"后的一个"三部曲",大段长时间的演出让他们达到了顶级金属乐队的高度.

在一阵加农炮攻击后,第二天结束了,双方损失惨重.

紧密的大鼓拉开了这次战役上的最后一天,Lee将军在部署这最后的进攻,"我们的命运都在上帝手里了".Longstreet说出了所有人的担心:任务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要将完全倒在在对方的加农炮火下."我们要尽我们必须完成的义务"("Wedoourduty,wedowhatwemust.Andinmyplan,youwilltrust").邦联的军队就在"尽责"的理想下,前赴后继,穿过那片空旷的草地,纷纷倒在15,000人的火力中...北方联邦的胜利赢得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quot;Theslaughternowensues

odiesfalllikerain

Theyvaliantlypursue

Yetdoomedtoremain

Atthedoublequicktheycharge

Thecanisterripsthroughthem

Tothemouthofhelltheymarch

Glory,theonlygain"

Glory,theonlygain...

没有停歇的炮火,邦联军队通过了空旷的草地,但是栅栏,这个用来阻隔牛羊的栅栏,却成为他们很多人的"十字架"...

密集的军鼓,"波尔卡"式演奏的小提琴,厚重的大提琴,混杂着背景中冲杀的声音,炮声,枪声...Lee将军把帽子顶在刀尖上和所有人一起朝着炮火前进...

Armistead:

quot;We'realmosttheremyboys

I'veneverservedwithfiner

Wemustpushforwardboys

Andbayonettheyankeetyrants

Tothecopseoftreeswecharge

Tocrushtheunioncenter

Andwhentheyturnandrun

Anopenroadleadsustofreedom"

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管弦乐的演奏...步步紧迫的拼杀和逝去的生命...

Lee:

quot;It'sovernowweareretreating

Ineverthoughtthatwe'dbebeaten

Allthisbloodisonmyhands

Thethousandsdeadduetomyplan

Iamresponsible,allofitismyfault

Ithoughtusinvincible

Isthisgodswill,afterall?

Ilookacrossthisbloodsoakedland

Allthisbloodisonmyhands

Godforgiveme,pleaseforgiveme

It'sallmyfault,thebloodisonmyhands"

在大提琴厚重的独奏中,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身后是血水进泡过的,将来和平宁静的土地...

我不由得被美利坚的爱国主义教育触动了一下,或许如歌词里写的一样,远在华盛顿的林肯也被他们所震动了!

quot;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

lt;GloriousBurden>这张专辑中有一首歌叫"WhentheEagleCries",这是在2002年911恐怖袭击之后,Schaffer创作的一首激起了全体美国人爱国热情的歌曲.当时的"前主唱"MatthewBarlow在这一人类历史上蔑视生命的恐怖袭击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亦然剪去了20几年的长发,加入了美国警察.

这是RipperOwens顶替MattBarlow加入IE后录制的第一张专辑,也是IE加入SPV厂牌后的第一张专辑.从专辑创作的内容,主题和所有的演奏演唱技巧还有这张BonusTrack里体现的驾驭能力来说,是十分完美的.之前,IE的故事内容多为黑暗和邪恶故事为主,特别是一首改编自但丁<神曲>的"Dante'sInferno",让他们在欧洲很有地位;而自此之后,他们在美国的地位不断上升.只是可惜,SPV没能很好的录制这张专辑,音频的音质达不到五星.

--

看这张DVD是06年的事情,当时就很想把这个评论写出来,也查了一些资料,但一直不敢下手.今晚也没找出DVD,断断续续的写了下来.

说实话,我觉得这样一张专辑足够提升我的"爱国热情"了!

--EOF--

《盖茨堡之役》影评(九):中西方战争片差异

同样是战场,不,同样是战争片,但中国和美国两国的体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是真实的战争现场差异还是电影表现形式差异?

1、军装,美国将军都是穿着的军装,一排排整齐的纽扣;而中国将领服装很随意啦。

2、乐队,第一次在战场上看到乐队,有人打鼓、有人吹喇叭,还有人拉小提琴,而且还是乐队!虽然知道有一定的命令作用。但是伴着军号的节奏出发的军队,总给人莫名的喜感,感觉严肃的战场似乎变成喜庆的阅军现场了。印象当中中国除了吹喇叭、打鼓,而且只是个人。

3、信仰差异,美国人无论是出发前还是战争时,都不忘喊着:“上帝与你同在”“上帝会保佑你的”“上帝在看着”之类的语言;中国似乎没有

4、个人思想斗争的体现,这部影片有很多谈话或个人独白,或探讨战争的原因?(分别两方借助谈话阐述战争原因;或将领说服;或新兵参军原因)或纠结战争的继续?(战争前的纠结;重要领地前的犹豫。)或与友为敌的无奈?(得知第二天对手是自己好友的震惊;)中国影片塑造个人形象比较单一,人物不是好就是坏;打战原因也是单一。

5、人物比较立体,军人、士兵都显露了害怕犹豫,想要逃避的心理,并不像是中国单一一句“冲啊!”就一堆人不怕死的就冲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