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真tm2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舌尖上的中国真tm2,《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是一部由刘鸿彦/沙洛/骆永红/黄鹤/张木/陈硕仪/执导,李立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大家一起来看下舌尖上的中国真tm2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是一部由刘鸿彦/沙洛/骆永红/黄鹤/张木/陈硕仪/执导,李立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一):舌尖上的胡说八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二集有一段简直就是放屁。回坊(回民街)所在的位置在唐朝是尚书省左武卫左骁卫的机关所在地。尚书省是干什么的?唐朝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中南海里的国务院。左武卫左骁卫是什么?最高官居一品大将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所以舌尖上的中国的意思是说有一群回民住进中南海了,住国务院了,住军区司令部了?这可能吗?这他妈不是扯淡呢吗?回民街(回坊)所在位置(来自高德地图)黑色圆圈处为钟楼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二):食物消逝器物永恒

刚在电视上看完第一集“器”,确实比较一般,但也有亮点,章丘的铁锅给我的感触最大。蒸笼是怎么回事,讲了两句就没有了。

章丘手打的铁锅需要敲打三万六千下,打铁老人说的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你应付它,它就应付你。所以只有诚心诚意,扎扎实实的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好。不用拔高,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回到器物。剧中说器物是品尝美食重要的一环,我十分赞成。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很少讲究,找理由当然是忙,没时间讲究。但自己也知道这是借口,只要你重视的,就不会没时间去做。就像写书评,写影评,写日记,之前都懒得去做,但是一旦你重视起来,就总能找到时间。我之前和别人说,30块钱的菜,打包以后,看起来就值10块钱。都是一样的食物,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就是因为吃东西的环境和器物不一样了,带来的效用就大打折扣了。

第一集讲了太多,情感比之前的淡了很多,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讲好两三个就很好了,结果为了多,牺牲了深度,觉得好笑的就是那个蒸笼,真的就几句话啊,还放在里面干嘛。回想一下,有石板,石锅,铁锅,砧板,土灶,泡菜坛子,瓷盘,菜刀,蒸笼。只能回忆起这么多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三):难以下《宴》

第三集播到一半,舌尖已经成了我看喜剧搞笑视频了。

美食也好,人文也把,一切成功的动人的作品,离不开“真心热爱,赤诚相待。”

舌尖3,仅仅做到了“真热”

舌尖一的总制片陈晓卿是热爱美食的人,真正的老饕艺术家是能隔着屏幕把色香甚至“味”带给你。

我们压根不需要通过舌尖来学习礼义廉耻,为了美食我们可以足够“无耻”。

第2集,红姐煎饼,第二天就有人不顾“廉耻”飞机过来吃了。

顺便说红姐居然在里面加火腿肠,连你也叛变革命了!

藕,据说是全藕宴。满桌还不是鸡鸭鱼肉,藕不过作为配料挂了个名儿。牵强附会,正好符合这集的主题?

太极流逼,九十岁的满脸老年斑的掌门人,收的那几个丰腴的女徒弟怎么看怎么和小区楼下广场舞大妈一个路子,最搞笑的是“一年见徒弟们教一次”,不如广场舞大妈日日精进。对了舌尖是什么来着?水芹菜?和八宝鸭,原谅我一口真气没上来,镜头就划过去了,没看清鸭子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四):故事大于美食,让人不过瘾(以“食”为例)

看得出来,这一集导演已然是努力在寻找美食制作者的典型故事,以期望获得大家的认同和共鸣。

好的结果是:这集确实是第三季播出以来,相对不错的一集。

不好的方面是:有些为了故事而故事,太造作,找不到让人垂涎的美食。

以下依次做个分析:

第一个美食评鉴家,用评鉴者的身份,固执守护美食的味道,这个是不错的,尤其蟹黄那段确实有了一些口舌生津的感觉。但是,这个人的菜肴是个人私藏,大众品评的可能性太小了。因此,观众难以找到共鸣。

第二个是一个身怀摔面绝技的父亲,为了两个女儿到青岛讨生活的故事。故事虽然极力将美食的守护和父亲的情感拉扯在一起,但是无从突出摔面本身的美味。也就是说,在这个故事里,本末倒置了,没有突出美食。

第三个讲纳西族美食的传承,身份和背景是典型的,只是讲的那种美食,显得有些过小了。整体故事构建上显得有些头重脚轻。

第四个讲一位身患重病的妈妈为女儿做早餐,用美食浓缩爱意的。这个故事在前面被人喷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与第二个故事类似,背后的故事叙事远大于美食。

综上所述,这集是重点体现美食制作者的,一致的问题都是为了故事而故事,没有将美食放在首位,忘记了受众对于“美食”的期待。因此,让人觉得很不过瘾。

目前看来,这一季中,也就讲小吃的那一集略微能引发人的食欲。

前两季的“舌尖”将人们的美食期待已经拉高,这一季看来多少就给人感觉是美食不够,故事来凑的感觉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五):这还是舌尖上的中国吗?

首先,我看了几集,并没有看完,原因是我不必要再看了,这里有位大姥爷把摄影的一些问题细说了一遍,我并不是专业的,所以我也不必要卖弄了,我说怎么第三部没有1.2部好看,原来摄影就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好吧,来说说我的感受,看了第一集之后,我发现了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贯穿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往以来一直给我的感官,但第三部却完全没有了,这个问题就是在于一个“真”字(双引号是为了着重表达这个字),无论是我们看前两季的时节也好,家常也罢,它体现的都是我们平常在家的状态,工作时的辛苦,聊聊家常,谈谈往事,它都离不开一个“真”字,仿佛身边没有了镜头,没有了聚焦,没有了一切的一切,还原出我们本来的面貌,可我在第三季看到的却是为了拍摄而拍摄,就像第一集里的“器”一样,在那个演示厨师那里有多装X就多装X,仿佛人人都在按照稿子念的一样,我要的不是这些,我要的是人情冷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饮食便是这条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主流之一,民以食为天,美食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意义,它表达的不仅仅是传承,更多的是我们承载在里面的希望和被赋予的期盼,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春节里老人对于家中的团圆,它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意义,而这些意义都停留在那一个“真”字里,可第三部唯独缺少了这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第一个片段里做宴席那个问题出来的并不明显,到了讲到锅的制造的时候越说越扯,这就是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美食的镜头,和整部纪录片的主题,先说镜头,一集下来你说说你有多少个镜头是拍食物的,制作都没有,全是一些没有意义的语言在铺垫,完全没有了食物的制作,镜头少的可怜,刚拍到食物立马又转镜头,我来着只看什么的,看你慢镜头的回放?你好歹来点有意义的镜头拍摄行吗,刚拍到又换掉,刚拍到又换掉,一集下来你有多少分钟是讲食物的,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了,锅可谓是一个冷器物,但它却可以创造出令人暖心暖胃的食物,它所承载的便是包容,包容着食物的本身,包容着我们期待吃到食物的人的满足,但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更多的是“舌尖”二字的本身,你一个锅讲半天,讲的净是些没用的的F话,看看人家第二季里讲油的运用,讲那些人们为了制造油所留下的汗水,但它终究离不开食物的本身,依旧是在为食物而作陪衬,但你讲这个锅让我感觉是食物是在做陪衬,锅才是主题,太过于的形式化,还要找个厨师来演示出锅的美感,这简直是多余,形式多余实际,莫要让副线盖过主线,这种主题分明的手法在小学写作文都知道要注意,更何况你一个堂堂央视要拍的一个纪录片,整个团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经费不足,但央视来支持拍摄的会缺钱吗?连稿都写不好,在那个陕菜那里,明眼人都看出有多假了,故事是真,但你能把一个真故事拍成一个“假故事”来演绎,不得不说是你的失败,好了,目前这就是我在第一集中发现的问题,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我想说,这是面对着全国观众的审批的,甚至是全球,拍成这样真的好吗,更不要说拍我们一秉传承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中,饮食文化可谓排的上前头,可你就这样敷衍我们?明知道在这种问题上我们更会用锐利的眼光去看待,更加不会心慈手软,可你偏偏用这样的态度去看待,真的是有负央视之名啊。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六):中医求不黑。

我大学学的中医。

倒霉行当。

大一的时候呢,有门课叫医古文。医古文老师是个老教授,白发苍苍仪表堂堂,他在第一节课对我们说:“有一天,你们会发现,这门你们觉得没什么用的课对于你们的专业,至关重要。”

说罢板书四字大医精诚。

说来惭愧,这么多年没背了,我只能背出前两段。

怕错,我直接复制百度到的原文吧。

(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很多的中医院,都在墙壁上挂着古籍经典的段落,不少话呢,出自此文。

有一句话最多是哪句呢这个: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老师读到这句的时候,抬头望了我们,笑了笑说:书看不完。

今天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我脑子里全是这句话。

学医者都怕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我们怕自误,误的是谁?误的是别人啊,自误误人啊。

相信一个合格的大夫,在嘱咐患者服药之际,都会交代给患者(家属)注意事项,禁忌。

我们中医学生的每本中药学里,每味中药下面都明确标注了配伍禁忌,毒性。

西医黑说计量没有,我们认,以前的老书的确只有服药禁忌和,而现代的新药典药理慢慢的都有了。这是发展啊。

而中药的禁忌配伍,慎用忌用方剂学写的明明白白。

中医知道啊。

老百姓他知道么?

老百姓渐渐的相信中医了,我们中医高兴,我们中医感激。

但是拖后腿的太多了啊。

老百姓血压高,自己百度吃降压药吃出毛病了,赖西医头上的不再少数了吧?但是这赖谁呢?

中医一样,黑中医的是谁?

是TM的绝后的保健业者!

结果呢,好了,今天中医被央视从背后插了一刀,这刀很精准的干在了腰子上。

谢谢啊,谢谢各位,谢谢CCTV,谢谢领导,谢谢导演,祝你一年都QNMLGB。

你们打广告无所谓,大不了不看,别打这种名为医疗养生实为谣言的东西好么?

生姜,你们说解淤血毒(音为鱼蟹毒)。不好意思,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不解你家鱼蟹毒,解鱼蟹毒的是你家隔壁的紫苏。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但是:”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温。"

②《吴普本草》:"岐伯、桐君:辛,有毒。"

③《药性论》:"味甘。"

④《履巉岩本草》:"温,有小毒。"

孕妇慎用。

生南星临床多外用,不是特殊情况不内服,风险太大,去毒的胆南星也仅仅量少且久煎。中毒了这责任背不起,搁谁都背不起。

南星中毒是什么样子呢: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轻者可服稀醋或鞣酸及浓茶、蛋清、甘草水、姜汤等解之。如呼吸困难则给氧气,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这责任你们背么?你们这帮狗日的干保健的不背!全他妈让老百姓背上了!(背完了顺带骂中医一波,中医抱着南星罐子莫名其妙。。。)

中药但凡活血破血的,孕妇都得(得,还是气的打错了,)慎用忌用。(活血破血行气的药物,孕妇,妇科病必写明禁忌与否,这是临床上反复强调的。)

但是你们一个劲的说药膳补中益气,美容,活血。

老百姓不知道这些词的真正意思啊。

请问气不虚不陷,何须补中益气?

血不郁阻何须活血?

人没病吃什么狗屁药!!!

药膳药膳,药食同源,既然是药,病人才吃。

老百姓都知道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合诊(合诊,气的打错了)不看病例不问症状如何,谁敢开药?谁敢让人吃药?

只有你们这帮天杀的道听途说者,只有你们这帮连中医基础理论都没看过的“大医”!

还有那个中药糊脸的玩意。

你这个药水在常温下几天能放馊?

我做个测试,在山东的话,夏天搁在外头一天就馊,搁冰箱里得两天左右。

搁上两三天都长毛了,糊脸上。糊吧。

求求你们了,既然药食同源,那么中药的禁忌能不能稍微一提?

就连大家最常见的菊花药典都写明了注意两个字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以上诸多药性,禁忌引用自中医世家网。

字多,给各位添麻烦了,脏了各位的眼,请多多包涵。

前日开新帖,按药典分析舌尖三第四集药膳组成药物的药性,药理毒理禁忌特将地址贴在此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177982/

近日事多,得空后我会尽可能回复诸位的评论,在此先谢谢各位了。

-----------------------------------------------------------------------------------------------------------------------------------------------------------

2018年2月28日23时41分之于生姜

鱼蟹毒考:

古药学书籍简练,多描述某药治某病,却不详加描述某病。

老百姓不知,按名索药,吃坏了赖谁。

私下整理部分古医学书籍中对鱼蟹毒一词描述。用以分析。一家之言,不足取信,希望诸位共同讨论,但个人不喜欢照搬书本,窃以为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

1:马犬河豚诸鱼蟹毒(心下坚硬或腹胀,口渴,忽发热,妄语)《经验丹方汇编》

2: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方

陈橘皮(汤去白焙一两)

上一味,捣为粗末,以水两盏,煎至一盏,去滓停冷,细细饮之,大效。

治食鱼中毒方

冬瓜(一枚小者洗净捣绞取汁一大盏)

上一味,旋旋饮之效,或甜瓜捣绞取汁饮之,亦得。

治食鲈鱼中毒,面肿,烦乱欲死者方

生芦根(捣绞取汁一盏)

上一味,旋旋饮之,以瘥为度。

治食鱼中毒烦乱方

大黄(一两半)朴硝(一两)

上二味,捣令碎,每服三钱匕,酒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早晚各一。

治蟹腹中有毒,食之或致死,急治之。方

大黄汁紫苏汁冬瓜汁

上三味汁,共一大盏饮之,解毒立效。

治食蟹中毒,烦乱欲死者,服五蛊黄丸,得吐下皆瘥。方

雄黄(一两以油从旦至夜煎之取出别研)莽草(取叶水洗曝干炙一两)蜈蚣(赤足大者

上五味,捣罗三味为末,别研巴豆雄黄和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瓷器中盛,每服三丸至五丸,米饮下。

治食蟹中毒方

芦梢(细锉研碎三两)

上一味,以水一盏,同研,绞捩取浓汁饮之,大效。

治食蟹中毒方

生藕汁蒜汁冬瓜汁(各一盏)

上三味,各取汁,各自饮之,或一汁已解,别汁不用饮。

治食蟹中毒方

紫苏(新摘者一握)

上一味,捣碎,以水煎取浓汁饮之。

治食鱼中毒。橘姜丸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为末)生姜(去皮切烂捣研)豆豉(为末)

上三味,等分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清下。《圣济总录》

3:中鱼毒

凡食鱼中毒烦乱者,用橘皮煎浓汁服之即解。或捣冬瓜汁饮之。鳝毒食蟹即解。

中河豚毒

毒之所在∶腹之子,目之睛,脊之血。故浸血不净有紫赤斑眼,及误破肠子,或修治不如法及染屋尘者,皆胀杀人。中之用橄榄汁,或芦根汁及粪汁并解,甘蔗汁亦解。

中蟹毒

凡食蟹中毒,用紫苏叶煎汁饮之或藕汁或捣蒜汁俱可解。《外科证治全书》

4:食诸鱼中毒用橘皮汁、大豆汁、马鞭草汁、芦根汁、紫苏汁饮之。

食鳝、鳖、蛤蟆毒用豆豉一大合,新汲水半碗,浸,令豉水浓,温服之,即瘥。此三物,令人小便秘,脐下痛,有至死者。

食蟹中毒浓煮紫苏,饮一两盏解之。《急救良方》

5:脍食在胃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橘皮一两大黄二两朴硝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顿服即消。

【方解】

橘皮解鱼毒,得硝黄使下从大便而出也。

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马鞭草

右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

【方解】

马鞭草主治症癖血瘕,破血杀虫,姜叶解毒,皆可用之。

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橘皮浓煎汁,服之即解。

【方解】

橘皮味苦辛温,下气通神,故能解毒。

食鯸?鱼中毒方

芦根煮汁,服之即解。

【方解】

鯸□即河豚鱼,味美其腹腴,呼为西施乳。头无腮,身无鳞,其肝毒,血杀人,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惟芦根汁能解之。

蟹目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

【注】

蟹目相背,若目相向,足斑目赤者,有毒,故戒勿食。

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苏煮汁饮之三升。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冬瓜汁饮三升,食冬瓜亦可。

【方解】

紫苏、冬瓜,俱能解蟹毒,故用之。

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医宗金鉴》

6二十五、食鱼中毒候

凡人食鱼者,皆是使生冷之物,食之甚利口,人多嗜之,食伤多,则难消化,令人心腹痞满,烦乱不安。

二十六、食诸鱼中毒候

凡食诸鱼有中毒者,皆由鱼在水中,食毒虫恶草则有毒,人食之,不能消化,即令闷乱

二十七、食鲈鱼肝中毒候

此鱼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面皮剥落,虽尔,不至于死。

二十八、食鲐鱼中毒候

此鱼肝及腹内子有大毒,不可食,食之往往致死。

二十九、食蟹中毒候

此蟹食水茛,水茛有大毒,故蟹亦有毒。中其毒则闷乱欲死。若经霜以后,遇毒即不能害人,未被霜蟹,煮食之则多有中毒,令人闷乱,精神不安。《诸病源候论》

古中医医家认为的鱼蟹毒:症状基本两种,一则吃完有鱼虾蟹的食物之后,烦乱,腹胀满疼痛不消化,发热。二则则是河豚中毒。

老百姓之于鱼蟹毒的理解,那就多了。寄生虫;鱼虾蟹腐败变质食用后食物中毒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吃完不消化上吐下泄;鱼虾蟹本身毒性等等等等。

那么,古医家的鱼蟹毒,范用于现代呢就基本上只有两种了。

烦乱腹胀不消化上吐下泻,个人引申为现代的食物腐败变质后进食导致食物中毒的急性胃肠炎

消化不良。

那么,现代针对这两种病怎么治?

消化不良要么就是让他消化,要么就让他吐出来。

食物中毒呢?催吐,补水,止泻,针对中毒原因治疗,卧床休息。

古代医家又是怎么治的呢:

直接吧以上症状归类为鱼蟹毒,但稍分不消化(让他吐)和烦乱(腹胀腹痛烦乱欲死)

鱼蟹毒:就用理气宽中的药,诸如橘皮,冬瓜汁,紫苏浓煎数升服用或同时配伍攻下药让患者消化了拉出来。

或服催吐药物,让他吐掉。

那么试看,几位用来解鱼蟹毒的功效:

橘皮: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的作用

小量陈皮煎剂使离体及在位蟾蜍心脏收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不大,加大剂量则出现心脏抑制,离体兔心灌流可使冠状血管扩张,蟾蜍全身灌流使流量减少,陈皮煎剂静脉注射可使犬肾容积减小,肾血管收缩,尿量减少,对犬及兔可使动脉压上升,在血压恢复后有短时间的下降现象,其作用与肾上腺素极为相似,反复用药亦不产生耐受性。

陈皮中含有橙皮甙,能使兔耳灌流量增加,可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人工合成的甲基橙皮甙,为多种双氢黄酮型及查耳酮型的甲基橙皮甙混合物,降低血管通透性的效力较其他黄酮甙强,对狗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在心肺装置及离体兔心灌流实验上,不影响心收缩力及心率,但整体实验时由于血压下降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速,0.5~1毫克的甲基橙皮甙对离体兔心的冠状血管扩张作用为茶碱效力的1/2~1/4,但持续时间较久,剂量增至10毫克时,对冠状血管的扩张作用增强,对心收缩力及心率仍无影响。对麻醉兔、猫、犬静脉注射有缓慢的降压作用,其降压原理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研究甲基橙皮甙混合物中的各单体,对家兔的降压作用,离体兔心冠状血管扩张作用,动物在位后胺灌流(股动脉注射)增加流量的作用,以双氢黄酮型的3’-甲基-7-鼠李糖-2-甲基葡萄糖-橙皮素作用最强。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陈皮煎剂对家兔及小白鼠离体肠管,麻醉兔、犬之在位胃及肠运动,小白鼠离体子宫均表现抑制,对麻醉兔在位子宫则呈强直性收缩,其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甲基橘皮甙对豚鼠、家兔的肠管、气管、子宫及大白鼠胸部主动脉片均有松弛作用,但作用较弱,为罂粟碱的1/100以下。

③抗炎、抗溃疡、利胆作用

橙皮甙不能减轻大鼠后肢脚爪因甲醛引起的浮肿,柑橘属植物中顺式香豆素则有抗炎作用。甲基橙皮甙(以二氢黄酮型为主的混合物)对毛细管的通透性(家兔氯仿法及小白鼠蛇毒法)也有抑制作用,并能防止蛇毒引起的出血,在甲基橙皮甙单体中,3’-甲基-7-鼠李糖-2-甲基葡萄糖-橙皮素抗炎作用最强,毒性最低。甲基橙皮甙对结扎幽门引起的大白鼠溃疡,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与维生素C及K合用能增强其效力,口服则无效,给大白鼠腹腔注射,迅速表现利胆作用,维生素C及K亦可增强此作用。

④其他作用

橙皮甙对大白鼠分别饲以"致血栓塞"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能延长其存活时间。用氯乙烷喷射法在家兔耳部造成的人工冻伤,在冻伤前或后连续给予橙皮甙可减轻冻伤症状,并用维生素C不能增强其预防冻伤的效果。广陈皮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卡他奈氏菌、溶血性嗜血杆菌的生长,陈皮与小叶榕的合剂在试管内亦有抑菌作用。陈皮、干姜煎剂(1:1)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研究中药中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发现陈皮(蕉柑的果皮)及广陈皮(甜橙的果皮)中含有大量维生素B1。前者每100克生药中含65微克,后者约100微克。

炮制刷去泥土,拣净杂质,喷淋清水,闷润后切丝或切片,晾干。

性味辛苦,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崔禹锡《食经》:"味辛苦。"

归经入脾、肺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大肠。"

功能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

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④《本草拾遗》:"去气,调中。"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癣。"

⑥《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⑦《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⑧《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吐血证慎服。

①《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使。"

②《本草汇言》:"亡液之证,自汗之证,元虚之人,吐血之证不可用。"

③《本草从新》:"无滞勿用。"

④《得配本草》:"痘疹灌浆时禁用。"《中药大辞典》

冬瓜:

化学成分冬瓜第500g含蛋白1.5g,糖8g,粗纤维15g,灰分1.1g,钙72mg,磷45mg,铁1.1mg,胡萝卜素(carotene)0.04mg,硫胺素(thiamine)0.04mg,核黄素(riboflavine)0.08mg,(烟酸(nicotinicacid)1.1mg,维生素C(vitaminC)61[1].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归肺;大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主水肿胀满;淋病;脚气;痰喘;暑热烦闷;消渴;痈肿;痔漏;并解丹石毒;鱼毒;酒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煨;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1.盂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2.崔禹锡《食经》: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3.《本草经疏》: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4.《医林纂要》:癞者忌食,善溃也。《中华本草》

紫苏:

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kg经口服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2.抑菌作用: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紫苏叶浸膏对6种真菌琼脂培养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0-1600mg/ml;浸膏中的紫苏醛起主要抑菌作用。

3.升血糖作用:紫苏油0.35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制成肟(Oxime)后,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

4.对血凝的作用:紫苏水提液对家兔耳表静脉注射,可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紫苏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

5.促进肠蠕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Perillaketone,对大鼠有促进肠蠕动作用,使肠内物质运动加速,这是由于Perillketone对肠扩约肌有刺激作用。

6.镇静作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Stigmasterol、Dillapiole均有镇静作用,可延长苯巴比妥减少的大鼠的睡眠时间,其中Dillapiole的半数有效量=1.57mg/kg。紫苏水煎剂1:2O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毒性毒性:紫苏的成分紫苏酮等酮类化合物均为3-取代呋喃类化合物,对小鼠、山羊、小母牛均显示毒性作用,尤其对肺部,可因肺水肿及胸膜渗出而死亡,但给药途径不同,毒性不同,紫苏酮10mg/kg静脉注射可使山羊致死,40mg/kg灌胃却无影响。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另雌山羊静脉注射紫苏酮10mg/kg可致死,若灌胃40mg/kg仍可存活。

鉴别理化鉴别(1)本品作叶的表面制片,表皮细胞中某些细胞内含有紫色素,滴加10%盐酸溶液,立即显红色;或滴加5%氢氧化钾溶液,即显鲜绿色,后变为黄绿色。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7g,置500ml圆底烧瓶中,加水250ml,混匀,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并溢流入烧瓶中为止,再加石油醚(60-90℃)1.5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h,放冷,分取石汕醚层作为供试品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①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用蓄谋樟醇和紫苏醛作对照品;②以已烷作展开剂,用L-柠檬烯和α-蒎烯作对照品,展开,展距16.5cm,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后,于80℃烘烤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角鱼蟹毒。主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脆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阴;食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汤洗。

注意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1.《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2.《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中华本草》

按照药理作用来看:橘皮紫苏叶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同时抗炎促进肠蠕动。

从中药药理来分析,三药都是行气宽中,下食。

浓汁服用大量顺带补水,这病就治了。

也就是说,古医家的鱼蟹毒,倾向于食滞和食物中毒。

而生姜呢: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着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搽

注意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若说生姜解鱼蟹毒,也没错,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若食积受风着凉后胃肠不适腹胀腹痛不思饮食后服用生姜呢少量生服可以催吐,浓姜汁饮用后可止呕,促进肠蠕动。

但是生姜缺少消炎能力,古代仅作为解表药,不针对实邪,不能针对于古医家的鱼蟹毒。能治,但是不能作为主药,所以,窃以为此药被称为呕家圣药而不被写入解鱼蟹毒的原因就是如此:不针对鱼蟹毒,不能称为解。

当然,现代医学以教材为准。本人一家之言,做不得数。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七):未抓住“美食”核心魅力,《舌尖3》已在悬崖边缘

错误频出的《舌尖3》,未能延续系列的核心魅力

《舌尖3》的第一集标题是“器”,讲的是刀、锅、灶、瓷器、陶器等与食物相关的器物。

小说《水浒传》第三十八回里,写到宋江与戴宗李逵来到浔阳江边喝酒吃鱼,上菜之时宋江就称赞说:“美食不如美器,虽是个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齐器皿。”将美食主题衍生至厨房用具和器皿,本身是一个既切题,又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切入点。

但整集看下来,观众或许记住了手工制作的章丘铁锅、菜刀、穿山灶、银杏砧板、陶瓷餐具,但却对食物本身印象模糊。“器”这一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手工作坊的传承,却对菜品匆忙带过,展示了大半天的铁锅,最终也没有炒出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菜肴来。

要知道,宋江刚说完“美食不如美器”,接着喝了口鱼汤就把筷子放下了。戴宗问他原因,他说:“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这个鱼真是不甚好。”结果说到底鱼不新鲜菜不好吃,器物再精美还是白搭。

第一集是《舌尖3》整体问题的折射。“器”已经是《舌尖3》里风评偏好的一集,而在其他集数不同的主题里,导演们试图往纪录片里塞入太多待商榷的观点:反工业化,推崇原始和手工、归隐田园的乡土情结、守旧的传统礼节、食物与中药的结合养生、厨人背后的人文故事等等。

然而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难辨是非的观点要素之下,作为整部纪录片基石的“美食”要素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甚至出现诸多错误,对于一部以美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抛开剪辑、摄影、配乐等技术层面,这个缺陷或许是《舌尖3》众多缺点的根源。关于美食本身的素材不够扎实出现种种谬误,导致其他本就存疑的价值观延伸都变成了喧宾夺主。“西安回坊出现在唐朝”的历史常识错误、将汁液含微毒的中药当食物使用、将大口黑鲈当成花鲈,甚至还出现了片中人物号称“为爱放下手术刀”被扒出实为强奸入狱……种种不足,实在不应该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制作等级的纪录片里。

“冒险创新”还是“赶工失误”?重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更多耐心

《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转发文章称,即使冒险也要创新:“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将纪录片口碑崩盘的原因归于“节目创新”造成的观众不适应,这样的理由无法解释《舌尖3》对于饮食本身的不专业造成的一些谬误。

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在朋友圈回应关于《舌尖3》的问题时写道:“从专业制作的角度讲,这么短的周期,执行力和完成度都是令人满意的,换我,我做不到,这是真心话。”除了给处于风口浪尖的《舌尖3》团队支持之外,也直指“制作周期短工期太赶”的问题。

《舌尖》第一季第二季总导演陈晓卿

对“原始”“自然”“田园”“手工”等概念的推崇,并非是《舌尖3》独有的风格,从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始,这种价值导向就存在于整个《舌尖》系列之中。这代表了制作团队的文化取向,并不能单纯以此作为批评《舌尖3》的理由。

但在前作特别是第一季中,制作团队是真正走进山野之中寻找出了真实生态和质朴食材,这些新奇诱人的食物构成了美食纪录片的根本吸引力,在此基础上,《舌尖1》从那些最普通的日常里展现出了“人与食物”之间的文化纽带。

《舌尖》系列虽说都在讲回归田园,向往传统,但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我们记得清早进山采集松茸的一家子,记得查干湖冰面上花白胡子的石把头,记得爬上几十米高树的采蜂少年,但看到《舌尖3》里的种种打着传统旗号的“农家乐”,作为纪录片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舌尖3》里评价最好的是第六集“酥”。93岁的点心泰斗陈勋说出了真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并举,南北结合,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位老人家的话,或许是整部《舌尖3》里最大的亮点。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八):尊重下纪录片吧

纪录片,导演恐怕连什么是纪录片都不知道,纪录片最基本的是尊重事实。老白家肯定追溯不到唐朝,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回坊;徽菜指的是徽州菜系,而不是安徽菜,第二集里的不是徽菜。金齑玉脍史书记录的清清楚楚是生鱼片,莼鲈之思里面的鲈鱼指的是四鳃鲈鱼(现在是保护动物)两鳃的虽然模样差不多但味道就不够鲜美,更何况用美国鲈鱼替代你至少说一下吧。高中课文注释里张季鹰思乡思味辞官回家多潇洒,被你用的这么烂。

文案逻辑是硬伤。镜头剪辑零零碎碎,一通话说完看不到你说的食物在哪里,十大碗,说完了看到两个,其他的贴在墙上,菜单上的中国?本来前两季逻辑通顺自成一体第三季分门别类就吃亏,摄影和文案还配合不好,导致一塌糊涂不知道片子重心在哪里。说不好听的,中二文人附庸风雅还错了一大半,平江教宴席礼数最后也没看见他们按照规矩坐。嘲讽么?

换了导演,配乐也没了,背景音乐差了不止一个档次,画面布局远没有第一季阳光,更别提充满正能量。卖串串那里,岳母高高兴兴说不想让女儿太辛苦,女婿学医,?读那么多年书算白瞎了。卖串串也挺赚钱的,你明明白白说就好了,非要树反面教材。

配乐,布局,文案,价值观都差,我赌它跌到六分以下。

第四集出来了,充分证明了制作组上下是真的不了解如今的社会群体思想状况。如今网络上有很多中医黑,中医药好不容易开始向科学化迈进,这边刚好又给人口实。药膳养生大多是没有验证的东西,不能随便吃,如果没有记错,广东省是全国肾疾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

叙事通顺了一些,素材质量却进一步下降。前面说它将会跌破6分是因为作为纪录片它不及格,制作组态度极不认真也非常没有诚意。如今看来它恐怕还要往下跌,冠名“舌尖上的中国”,万众瞩目,你让央视吧吧脸往哪搁。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九):不如期望

第一集器唯一有触动的是章丘铁锅最后大妈欲言又止的几秒没有讲出来话的几秒反而比这一集叭叭叭要好...我不敢评判,但我说的是很真很真的期望。节目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啊不是吗,美食是主体,美食不是为了引情怀的啊,是情怀它自己透进去明明美食都没讲透,就把情怀生生拽出来

我们说美食分三步,第一步吃饱,第二步好吃,第三步才去挖它背后。美食这个主体都不过瘾,谈何情怀。私以为这里面的情怀也应该先专注家庭,一下子跑到家国来,张口闭口中国人,空泛的语言以为真的能打动人心啊

现在情怀节目很多,大家口味也都挑了,这个节目的文案还用套话实在让人难过

想讲的东西太多,很乱,像流水账

感觉这一季似乎是要,做一个总结,这集器下集香。这就有点恐慌,怕以后都是这样子。这样的选题实在是不高明,把美食的几部分生硬的剥离了,像做数学题,一是一二是二。看以前的选题,像是故事,只看看题目就引人入胜

但是怕归怕,还是期待,毕竟香的这集预告,让人感觉有些食欲

第二集香看到最后在想,改成小吃不是更好吗,整集看不出一点香来,果然,据说一开始确实是小吃,播出给改了,不明白为什么。整体感觉,似乎比第一集好了点。后来才发现,是去掉了第一集的毛病,又加上了新的毛病。没再空谈情怀,而是真的专注美食了。但是,能不能别只说美食啊...对于煎饼果子,老天津,它的来由,难道不是都能说的。非要说,加上那个薄脆体现了煎饼什么,煎饼反过来又体现了薄脆...还有为什么说段子,最爱的煎饼果子是我楼下那家,不尴尬吗...经常感觉在看央视的什么基层访谈节目。我爱这些小吃,看到串串一度激动,但是小吃看似简单,其实难以说清。多少感情和时间都在小吃里面了。或许是文案的锅,没做到言简意赅。

第三集宴我很喜欢这个题目,角度很好很有内容,但看过之后,却说不出哪里不对,但就是感觉怪怪的。我个人倒是对以故事方式展开没有什么太大意见,我们的中华饮食其实就是有一面传统在的,这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但是这个文案啊,能不能不要再说从历史中走来这种话了一段话里面,这个从历史中走来,那个也从历史中走来....文化跟文人酸臭味可不能划等号啊....能感觉到拍的其实心思很大,但是作品却又啰啰嗦嗦,很散,别说了,文案的锅。

看来用事物打动人心,还是个技术活啊。

第四集养

其实角度感觉炒鸡不错的,但是啊,知道自制口红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还是文案的毛病,还有拖拖拉拉。只不过现在突然觉得,讲故事也未尝不是好方法,但是讲的不好,就尴尬惹

个人认为,打一两星确实太过,但是观察一下其他影剧就能发现,再好的作品总有打一星的人在,那么在舌尖三这,过激的人多了,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文案应该接地气啊!接地气才是普通人的认知方式啊!再,大家谁没有家国情怀了。但是情怀从来都是不经意间透进去的啊,文案这样子生拉硬拽,不尴尬吗。为美食文化吸引,那这舌尖三讲文化,讲的够真够透吗。硬广大概没有,但是让人没法全心融入到单纯的美食文化里确是真的。优秀的纪录片不应该是这样子,尤其是在知道自己身上有太多期待的时候。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十):呜呼……哀哉……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了,三集过后,总感觉哪里味道不对,对比前两季发现几个不同:

一是镜头数量明显多了,切换的节奏加快了;

二是增加了一些棚拍的特效表演镜头,前两季则追求真实场景的真实记录;

三是在人物、美食、文化三个方面,人物的比重相比前两季弱化了,美食的比重增加了,前两季主线逻辑是用鲜活的有温度和趣味的人物以及人物生活中的美食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第三季更多的是用暗淡的人物和平面化的文化表达美食;

四是少了一些真实场景中有生趣的细节,比如第二季脚步那集中的养蜂人用的爱妻牌灶具、做山东煎饼的穿短裤的小女孩被油锅溅出来的油星烫了一下等;

五是在人物选择上,底层普通人物减少了,增加了一些脱离底层大众的人物,而前两季在选角上几乎都是底层普通人物;

六是在场景选择上,增加了一些高大上的场景,而前两季基本都是普通人的的普通的生活场景;

七是虽然延续了前两季的叙事结构,但在故事与故事的切换中显的生硬,衔接不够合理;

八是文案打动力弱了,虽然是同样的解说员,但文案本身的情怀淡了,感动少了;

九是在更炫技的外表下,少了点人文情怀的内里,小时候的味道那种感动淡了,对于最普通群体的那份同理心淡了。

艺术的感觉换个人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一颗能感染万千观众的灵魂可遇而不可求,陈晓卿总导演的离职是舌尖系列的莫大损失,刘鸿彦接棒总导演还是有很多遗憾的!

 

上一篇:桃姐影评

下一篇:不脱袜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