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由迈克·内威尔执导,朱莉娅·罗伯茨/克斯汀·邓斯特/朱丽娅·斯蒂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一起来看下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吧。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由迈克·内威尔执导,朱莉娅·罗伯茨/克斯汀·邓斯特/朱丽娅·斯蒂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一):何时女性能露出最美的微笑?

影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我没有看影片之前从来不会对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有半个世纪的讨论有半点兴趣,然而在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男性主义这种观点可能在人类社会开始时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而更加根深蒂固——男性作为一个家庭中的支柱理所应当得承担家中的一切,而女性承担的更多的是相夫教子的责任。在那个时代这种观点并不稀奇,就连美国最优秀的女性都会这样想,甚至没有一丝的犹豫,努力去继承这种观点。

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坚定了中国落后美国至少一个世纪,她就是影片女主人公——凯瑟琳,她可能并不是第一个萌发女权主义的人,也不一定是在女权发展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然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她以自己的前卫思想,独立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让这个国家最出色的女性有了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追求,独立的品格,渐渐的学生们也会思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扮演另一中角色的时候,难道会不兴奋,不激动?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学生们从开始时的不解抵抗到最后的感激与感谢,以致离别时是那样依依不舍。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被多次提及:我来到这里是想让她们改变我,而不是我来改变她们。凯瑟琳说过的一句话。原本就特立独行的她,本来是想到新环境中改变自己,然而传统的观念,非但没有改变她,反而让她更加气愤,也让她更加坚持保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就这样渐渐改变了他人。

这也许就是美国领先我们的原因,当一种观念有悖传统的时候,人们也会对它不解甚至排斥,然而并不否定,让其解释让其发展,让人们来观察从而自己做出评判。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二):蒙娜丽莎的微笑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以贝蒂、琼和莉薇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

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女主真的好美呀!强势安利!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三):谈一下MonaLisaSmile的剧本

2016.9.15偶然的机会看完此片。油画的风格,60年代的复古着装,还有一些仿油画的调色和构图都是本人非常非常喜欢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本片新旧观念对抗的女性独立人格崛起的主题。让我有冲动想稍微写几笔。

1、新旧对抗模式(主要矛盾)EmotionFlawObstacles

本片的新,也就是主人公Katherine。她生长于加州大农村,享受着阳光、海滩与相对自由。毕业于UCLA大学。主人公由加州来到华盛顿贵族学校后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学生不屑于她的课堂、同事质疑她的学问、与众人羡慕的男友疏远、后又与新情人出现问题。Katherine面对障碍始终是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化解着困难。学生自以为十分了解美术史,而她就用当代艺术的新兴视角,带领学生脱离对于艺术狭隘的定义;获得学生的喜爱来让那些观念传统的老师打脸;因为自己不爱了而选择放弃一段关系,而不是因为社会眼光同意男友的求婚;再次放弃大众情人、老司机意大利语老师。在这样主人公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足见编导对于主人公的偏心和喜爱。可是奇怪,为什么我并没有对Katherine产生对于JohnKeating那样的喜爱和怜悯呢?Katherine在处处都看起来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即便是面对困难,编导也不舍让她漏出胆怯更别提将她摧毁。当得知自己不得不摈弃终于找到的教授美术史的方法才能留校时,Katherine也只是摔了一跤。除了在爱情上由于忠于内心而始终无法对谁托付终身外,我没有感受到Katherine的一点点柔弱。作为一个新女性内心的透不过气甚至是对自己的质疑。这个人物有些太过完美了。

本片的旧。本片的“旧”有三个不同的程度。

etty:真正传统观念的产物。她原本应该是一个传统观念的完美符号——美丽、来自一个名门望族、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男人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婚礼后成为了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妇。但是此时,新婚丈夫却出轨并拒绝与自己发生性行为。得到了自己从小渴望的一切,却突然发现自己从来就不该把人生的梦想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由于婚姻的不幸和Katherine老师的影响,Betty最终选择了主动打破这看似完美的婚姻,并独自前往欧洲。在这个维度上,新观念成功改变了本该选择隐忍的传统家庭妇女。但是Katherine究竟起了多少决定性作用呢?Betty最后成了那个最不舍老师离开的学生......但是看似Katherine对于Joan花的心血远远多于Betty,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Joan

Joan:拥有完美爱情的知识女性。一个让人羡慕的女孩。在Katherine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尝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却最终因为无法摆脱从小到大收到的观念制约,选择了放弃耶鲁的Offer,陪伴丈夫前往宾州。Joan本是Katherine最喜爱的学生和最渴望改变的一个孩子。但是最终她的选择,表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女性尚未完全崛起的无奈。Youcandoboth!这句话即便放在今日,也会让很多女孩望而却步。我真的能兼顾事业和家庭吗?Joan真的能和未婚夫分居两地,各自追求理想,同时维护好两人的情感吗?相信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况且,Katherine的个人经历也在方方面面暗示着观众,Womancan'tdoboth.或者至少,如果Joan选择了耶鲁,那么她也将拥有新的恋情,那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否又注定了这段恋情的结尾呢?Katherine最终没能改变Joan,这次传统没有能被打破。

Levy:个人认为是本片最大的遗憾。玛吉·吉伦哈尔的演出十分吸引人,叫我一度喜欢上这个狂放不羁、热爱自由、不相信爱情却又不断地努力追求爱情的女孩。但是她却从头至尾都是伤心着的。老司机只是把她当做玩物,有妇之夫又拒绝与她在公共场合亲热。看似她的一切选择都是错误。如果这样,编导是否是在暗示一个来自不幸家庭的女孩注定就是飘摇?做出的选择注定就是悲剧?这个人物的处理实在是有些草率...而且在这一层的师生关系中,Katherine更多的是Levy的情敌而非老师......这层关系也有点叫人困惑。两个人明明都是独立女性的象征,却都最终继续单身、离开?本片想要探讨的话题,在这个维度上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2、支线情节

本片的支线情节中,Katherine本人的恋爱是一条占据较大篇幅的故事线。但是这条线在笔者看来实在是有些薄弱。

illy:好莱坞明星,与Katherine相恋多时并千里迢迢的从美国东部飞到西部来和自己的爱人圣诞表白。而Katherine的态度——老娘不舒服现在不想和你做爱。什么你要和我结婚?在加州的时候我们好像还没到结婚这一步啊!你好草率......这样的理智不得不让人觉得,哦?你独立,你聪明,你剩女,你活该~

aul:Katherine最初对于Paul十分高冷,但是却在与自己相恋多时的明星男友Billy分手后,莫名其妙的就投入了Paul的怀抱——只是因为一个类似VR眼镜的小礼物WTF??????虽然可以理解为Billy想要带穷女孩Katherine去欧洲看一看,知道她真正想要什么......但是我们坚强、独立,拒绝过两次完美婚约的Katherine就是这样被“老司机”骗到手的嘛?K和P的感情实在是除了Paul的颜值和装逼以外没有让人动容的地方...只有最后老司机的谎言被一个大胖子拆穿,K选择毅然决然的结束这段错误的关系时,让人有些爽感...

在Katherine的个人感情上,本片的主题就更显得有些奇异了。Katherine口口声声的说着Youcandoboth!但是在爱情上看起来并不愿意做出一点牺牲,而一直都是以自己的理想为主线。这样的态度在这所传统学校中被抨击可能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3、主题

相信本片的主题一定是本片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原因——女人不应该扮演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而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但是笔者发现在烂番茄上面本片的评分只有4.9分,看一下影评人的评论主要原因就是批评者们都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她们大都认为,本片建立了一个女性主义崛起的框架却最终讲了一个男权的故事令人失望。不得不说本片只是建立在当时60年代的时代背景,而且环境也是在一所封闭的贵族学校之中。Katherine的结局的确是真实而无法逆转的。但为什么我每每看《死亡诗社》无论我多么不能理解青春期男孩子们的躁动和不安,但我总会在最后CAPTAIN的那幕潸然泪下,而在看到Betty骑着自行车追逐Katherine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一样的激动呢?

不妨比较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死亡诗社》两部影片中的几处情节。首先,死亡诗社中大量渲染的是Mr.Keating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他的幽默、随性、自由会打动每一个人。他的学生和观众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要成为他的追随者。但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虽说Katherine独立、坚强、奋发图强。但是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私下(那次奇怪的派对私会)Katherine的言辞都没能真正的打动我们,让我们深深地爱上她。也可能诗歌毕竟能让所有人立刻理解,而将新观念深藏于古典主义与现代艺术之后就显得有些牵强了。毕竟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只是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发展。而且也很难将观众代入其中。其二,Mr.Keating最终离开校园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Neil自杀了......这个原因足以构成学校不得不开除这样一个“先进、任性”的老师的理由。而本片中Katherine是主动选择离开的。那么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就弱了很多。最后,《死亡诗社》中的经典场面在前片中是有铺垫的——Mr.Keating跳上讲台,让大家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所以最后大家才跳上讲台,对老师的这种勇敢致敬。而大家骑着自行车追Katherine就显得有些做作了。可能只是一种有些拙劣的仪式化的送别。

4、蒙娜丽莎的微笑

围绕蒙娜丽莎的微笑展开的讨论古往今来有过太多。看本片之前,原以为本片会牵涉到名画的人性主义——自由、平等、博爱。但本片中Betty对于此画的评论是——她只是看起来很开心。在技术维度上这种质疑存在的一定意义(其实蒙娜丽莎并没有在笑,只是达芬奇使用的画法让她是关着产生了她在微笑的错觉)。这样的质疑当然透露了Betty在当时处于下决心与一结婚就婚外恋的丈夫离婚的边缘的心境。透露着一种,她认为传统(由Betty的资产母亲为典型的一类人)赋予女人的价值迫使她们拥有一个看起来令人羡慕的表象,实则却充满了悲伤。但是将之加于蒙娜丽莎身上,让本人觉得不免有些狭隘。

无论如何,笔者认为本片探讨的主题是极有意义的。而且演员的表演也撑起了半边天。虽然这样的剧作的确很难创作,尤其是探讨女性话题。但仍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编剧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自己吧~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四):ThePerfectCatherine

Inthemovie,Catherineisunderstandingbutassertive.Butinreality,shemaynotbesokindandtherefore,notsopopular.However,itisthelastscenethatmovedme,whereshe,sittingintheleavingtaxi,waschasedbyallherstudents.ShesaidtooneofherstudentBettythatshedidn'twanthertochangeforanybodyelse.However,makingthedecisiontodetachherselffromanreluctantmarrigeisexactlytheinfluencebroughtbyCatherine.AnditisalsothosewordsCatherinesaid,madeBettystarttothinkofherownacademicdevelopment.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五):我们是否拥有选择权

最初关注到这部影片,是因为雅君在“24部女性平权作品”中的推荐。恰好,下午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教课计划,无法正常上课,那就躲在屋子里,打开电脑。

影片着眼于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扑面而来的美式复古情调,让人忍不住地沉迷。卫斯理女子学校(WellesleyCollege)可真精致啊,校园里的每个女生更精致活泼的不可一世,Giselle大方妖娆似吉普赛女郎、Connie身材圆润但丝毫挡不住那快要溢出来的青春气息、John干练利落的卷发、Betty古典端庄,片里的每个人物从发型到妆容、从首饰到服装,无一不透露出浓浓复古风。感谢道具组,场景还原的真棒,喜欢的不得不得了。

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女权”片。不反对,可也不是那么赞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激进,柔和地讲出:女性的权利,在于自由地选择人生中想要的东西,重点在于选择权,而非选择的内容。正如,John最后放弃耶鲁法学院的录取通知,回归家庭,并不是丈夫的逼迫,而是自己的选择(暂且不讨论究竟是处于何种原因)。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也有自我负责的义务。思考、选择、行动、负责。

从何时开始,“女权”仿佛成为了人人都想贴在身上的勋章,仿佛“女权”就是“先进”的标志,挺有意思。有人提出:“女权运动过于男性化了,女权主义成了女人想当男人的代名词”。微博里的营销大V,微信里的订阅号,日日更着新诸如“聪明的女人不结婚”、“我独立优秀又有钱那还结婚干嘛”……大肆标榜个“不婚不育“。我想,大家是不是把婚姻妖魔化了,现实的婚姻真的那么不堪吗?

男与女,大自然的恩赐不分性别,男女有别并不意味着贵贱之分,两性各自有其独特禀赋。就像正和反,大概没有人会说“正比反好”、或者“反优于正”这样的话吧。所以,从源头说,男和女并没有差异。如今所谓的男权当事,大概是源于远古,男性更为健硕的体格能更好地使人类群落生存下来,这种自然进化的结果,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当代,不是靠体力生存,所以女性的才能、女性的智慧,逐渐显漏出来。未来的n多世纪后,两性地位或许依旧会改变。

没有人能定义“女性”,规定她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的行为由我们自己定义。所以,尽管去思考、尽管去选择、尽管去行动。做想做的事情,最大程度发挥女性能力与优势,不管是家庭主妇,还是事业女性。

我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有能力独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不是为了踏进毫无尊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我的底线。如果有幸遇到合适的人,我向往婚姻,向往两个人能基于三观,建立一致的生活目标,在汹涌的社会中相互取暖,彼此扶持走下去。如果那样,我并不排斥做一些家务,因为生活在一个家里,帮助维持生活的整洁和有序,难道不是我应付的一份责任吗?也不排斥,时机合适时有个小baby,因为那可以让我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是“男女平等”,那就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要既享受着男性带来的便利,又恬不知耻地妄想平等。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六):大时代下的女性崛起

在附中老师转发的春节观影单里看到这了这一部片子,于是找了一个晚上看了它。1953年大学毕业的凯瑟琳.沃森来到了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在这个墨守成规的女子学院里传播自由的种子。俏皮的学生们在第一节就给了这个新来的艺术史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她们提前把课本上预习了一遍,并且准确地说出老师想要上课的内容。说出一幅画的出土时间,作者,外界的评价,并放言说如果老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教给我们,我们宁愿自己预习。作为美国最优秀的女子学院,果然个个都是学霸呀。想起自己的大学,学期期末了,考试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预习的对比,就知道我们和别人差了多少,提前做好准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也许应该补充说明一下韦尔斯利学院,冰心和宋美龄的母校,也是希拉里的母校,这所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女性,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想起一位好友说的话,永远有比你更厉害的人,比你更优秀的人已经站在更高的平台。教育,持续不断地教育自己才有改变和突破的可能。

回到电影,在受到刺激的沃森打电话向男友倾诉,然后研究每个学生的资料和背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呀。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沃森准备了课外的知识,这下子这些学霸姑娘懵了,她们翻遍课本也找不到这张图片,再也不能倒背如流了。沃森开始抛出问题,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她开始慢慢引导这群优秀的女孩子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

赫尔巴顿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沃森通过艺术史这么课向年轻的女孩子传递了很多新的观念,重要的是她教导女孩们如何去思考,去发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标准。她看到这群年轻的女孩子在大学里被教导的观念是毕业如何在家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她崩溃了,她一心想在这个地方做出一些改变,她带着激情和热血来散播自由的种子遇到了重重阻碍,她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她崩溃沮丧,她向一位男教师倾诉,因为能对比尔敞开心扉无所顾忌,所以他很快和他相恋了。虽然后来比尔欺骗了他,编制了谎言来圆她军人男友的梦想。说到爱情,片中有几对不同的爱情,因为形式婚姻结婚的贝蒂,以为自己能得到幸福,结果老公出轨了。俏皮的康尼爱上了蓝眼睛的男孩,她们很甜蜜去约会,你感受到的是真挚的爱情,当康尼不顾一切跑到男子学校找到她的最爱,带着惶恐内心不安地说我错了的时候,他的真爱低头吻她的那一刻内心真的被融化了呀。误解消除,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该是件多么幸运的小事呀。汤姆和琼斯,琼斯放弃了进入了耶鲁的机会和汤姆结婚了,沃森惋惜琼斯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但琼斯说沃森教给了他们自由,要让他们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琼斯说和汤姆结婚生小孩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幸福的甜蜜,她对沃森说你真的以为我会在某个早晨醒来,觉得自己会因为没有当上律师而难过吗?此时的沃森内心应该是难过的吧,以为帮助琼斯找到了内心想要做的事,然而事实相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是不会也存在热心过头的现象,而忘记最终的选择权在他人的身上?

总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感悟。生活是一连串的事情的总和,在这些事情上,你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想法和感受驱使你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你说不出来,你所拥有是自由的权利,去感受和挑战。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弗兰克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下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多少人不知道这点呀,才会随波逐流。接受了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沃森,来到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告诉这些孩子们她们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在大时代下,这样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学院想要保留传统,培养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嗯,所以接受教育吧,接受熏陶吧,只有你知道什么是好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你可以从电影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电影构图,从演员,编辑,导演,摄像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一部电影。但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对我的生活的启示。思想的进步,女权崛起,教育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呀。

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七):不可思议

今天重温这部电影,突然想起高中同学老马。

她在我心中如Joan一般,聪明,天赋,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她获得安永的offer,我以为她必会前途不可限量。出乎意料的,她当了一名海关公务员,并与相恋多年的男友结了婚。

我曾经不止惋惜,近年回家与他们相聚,不时为自己在大城市的“美好”生活添油加醋几番,心中不无恶狠狠的想看他们的羡慕,也曾与她单独聊天,恶意的问起她如今的生活轨迹,看到她颇有失落的说起现在生活的单调无聊,感觉她逐渐褪去了高中时的尖锐机敏,心中不是不快意的。

那时颇有顾影自怜的情怀,感觉自己孤独走在现代女性的路上,懂我的只有那么几个人,既满足又失落的看着曾经的好友们逐步走向家庭,为了许多种种,放弃了一些自己。现在回想,还挺可笑。

我也不甚了解为什么这部片子叫做蒙娜丽莎的微笑,世间种种猜测,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到底在笑什么。有人说这是妓女的职业微笑,有人说这是一名母亲在丧子之痛后久违的微笑。微妙的是,千百年来,正正是因为没有人猜出蒙娜丽莎在笑什么,才使她闻名于世。

或许这正是这世间的奇妙之处,道亦道,非常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谓不可思议。

世间没有所谓规则,生命在于不可思议,或许成长的过程就是优越感消失的过程。

当我再想起我的不可一世,也会看到她的家庭的温暖,她的体贴的丈夫。当我想起夜夜无止境的加班,也能想起她被捆绑的那个自己。

蒙娜丽莎的微笑恰恰美于其不可思议罢。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八):找回自我

事实上,我们已被传统蒙蔽了太久,以至于看不清自己。

-----题记

传统陈腐的卫斯理贵族女校,迎来了新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她如所有满怀热诚与自由开放的老师一样,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这注定了她将成为一个颠覆者。

第一堂课凯瑟琳打算试探一下学生的情况,结果她所谓的尖子生完全出乎意料对答如流,于是她知道传统的教学已经没有用处,迅速拟定了与当时的流行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方案。

在凯瑟琳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大部分都表现得很好,只有保守派贝蒂坚持与她作对,甚至早早地结婚,她认为学业远不如家庭重要----这就是在50年代美国妇女所认定的社会地位。即使一开始欣赏凯瑟琳的优秀学生琼,最后也同样选择婚姻而非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在教学上,凯瑟琳面临着学校顽固派的威胁,这反而令她坚持自己独特的教育课程。

有节课是关于梵高的作品赏析,关于《向日葵》凯瑟琳说梵高伟大的作品最后只沦为人们模仿的目标,而不去探寻其背后关于梵高的故事,他的思想感情,实在是可悲。事实上这个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也是如此,大家都认为女性只能是待在家里劳作,却不认真思考一下她们的感受,就像贝蒂后来醒悟自己得去追随内心离婚上学,她对母亲说的,人们都以为蒙娜丽莎这表情很快乐,但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所以毕业后,贝蒂发表最后一篇社论感激凯瑟琳,“有人说她半途而废,也说她彷徨而漫无目的,可彷徨的人并非都漫无目的,尤其是那些超越传统,超越限制,超越表象而去追寻真理的人。”康尼则勇敢地追寻爱情,并走上大提琴的音乐道路(片中虽没有明确说明,但前后多次拉大提琴的情景确是暗示)。她们都不同程度的摒弃了传统,用自己深刻的目光去审视自己,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我们不仅仅被传统禁锢,更被那种刻板陈腐的思想禁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去尝试着去改变。

就像《死亡诗社》里说的,“去奋斗,去寻觅,去发现,永不屈服。”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九):你的主观是真的主观吗

这是一个老师的找寻也是一群学生的找寻更是她们周围世界的找寻,我想这该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先从故事方面来看这部电影,剧情很紧凑,是美式的快节奏,但是没有给人步步紧逼的感觉,老师的感情找寻,自我形象及信心的树立;贝蒂的家庭悲剧,和母亲及丈夫的冲突,和老师及寝室姐妹的冲突;琼对自己所要的迷茫及热情的释放;吉赛尔的尖刻的语言但又理解别人的好心,以及这个学生跟老师的感情纠葛。还有其他各种情节相互穿插构成这部两小时的电影。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乱世佳人》,与此对比,更能衬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剧情结构。由于紧凑或者说一直是高潮的电影剧情也给了观众一个错觉:好像这部电影没有高潮。在剧情方面的出彩凸显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很少的背景音乐。注意到只有几段悲伤情节处配有富有一点攻击性的背景音乐,其作用恰到好处,音乐的突然增强了感情的突然。本片的叙事也是极普通的时间顺序,但因为剧情的原因有一点压缩的感觉(PS:不是一个屏幕上出现**年后的那种)。

再看一下它的拍摄手法,仰拍有敬佩意,俯拍或特写能让人的心理出现压抑或急躁的感觉,尤其是特写,把演员表情的每一丝细微的变化放大呈现,这时候,观众对她的紧张“感同身受”,这一点在茱莉亚•罗伯茨第一次讲课的时候体现出来。不得不提的是,康妮男友的一个镜头,利用仰拍使得这个男孩子的形象瞬间美化,还带一点成熟坏坏的感觉。灯光方面,本片的基调大都很中性,既不很明亮也不很昏暗,有几处明暗较大的变化处也是户外的明亮和室内无光是的昏暗,更是没有构成对比。

来谈谈最重要的人物感情吧,一直没有搞懂茱莉亚罗伯茨为什么会喜欢上那个意大利语教授,如果是个人魅力,这该是剧情的漏洞:他有什么魅力?连吉赛尔这样的佳人也为之倾倒,为之伤心,甚至不惜去伤害别人。对于他跟意大利语教授,我只能理解为两个人一起玩寂寞。吉赛尔是我在这片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她成熟,关心别人,急人所难,更重要的是:她能看穿别人的脆弱,在贝蒂对她歇斯底里的时候能不计前嫌,将这个悲痛欲绝的女人深深拥入怀中,这一切,都是我所欣赏钦佩的。至于,她跟那个教授,少不更事吧。康妮是较为可爱的一个,大胆的追求自己的所爱,在知道感情有一点转机时,飞奔到男生宿舍楼上表白,在那个年代,该是一位新女性了。对于琼和贝蒂这一对好朋友,上天好像有一些不公。琼的前期,在母亲及学校的教导下朝着贤妻良母方向发展,身为校报主编,言辞也很犀利,当然是任性的。而且她还导演了一场操控丈夫的好戏,且被母亲引以为豪。但是,这都是婚前的表象。结婚后,丈夫的冷淡,亲生母亲的漠然,使得这个孩子的脆弱彻底暴露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吉赛尔,她不孤单。琼这个女孩属于典型的公主型,善良的心,优秀的成绩,以及嫁给一个王子,做一个成功的王妃。但某天,某人对她说:你其实是一个做女王的料,她动摇了。当然这并没有造成本质的改变,做了王妃的她更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并不是主观的想要她做女王,只是这结果与预期的吻合让我有些怀疑。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解说。对于这个女生-琼,我那时理解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宿,她为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可是,之后细想了一下,她所做的选择正是那个制度想要她做的。到了这个地步,我不知该持哪种观点,是她的主观思想已被制度控制,还是她已经可以为自己选择。tortured,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无疑是可怕的,试想你所想要做的是在冥冥之中受别人控制,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本片中还有很多人物也都充满了戏剧性,校医院的女护士,沃森的室友。对感情的追求,自我的解放,如果彻底分析也能拍另外一部影片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十):这不是女版的《死亡诗社》

这是我近来所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里面几个女生,最喜欢Giselle。

她美丽,风情,很有风度,不会因为Betty的恶语相向而反唇相讥,而是拥抱她安慰她理解她。

如果我在Betty那种话语下,肯定会把她老公在外面有其他女人的事情说出来,甚至会揭穿她之所以乐于破坏别人的幸福,让别人不开心,就是因为她自己不幸福没有人爱。也不被母亲接纳。

可是Giselle没有,因为她理解Betty,同情Betty。

喜欢她,特立独行而又风度不凡。爱人被Katherine抢走了伤心了就哭,但并不会因此怨恨别人。

喜欢Katherine,她来到这个学校是为了makeadifference。虽然她或许太自我,希望同学们按照她的方式去深造,成为卓越的女性,而不是陷入婚姻,成为平庸的主妇,放幻灯片那一幕真的好感动,后世会怎么评价她们那个时代的女性?束腰Setyoufree?用你的物理知识去做一顿饭?

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Whatdoesthatmean?

她拷问班上的女生们。也拷问自己。

她说她一直在挑战,挑战theroleyouwereborntofill(Betty批判她的原文)。

最后她放弃了。

这一幕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这些问题是我们当代女性依然面临的。

束胸,裹小脚,过去了,但是现在BT的减肥风潮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为什么这个社会那么热衷于对女性身体的改造呢?就不能欣赏她本来的样子,她健康的样子吗?

那个时代的女性聪明卓越,但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嫁人,保守老师说,我给你的分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给的,他即是你未来的丈夫。

典型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这个老师沉迷于电视剧,没有爱情,没有活力,没有朋友,甚至也没有多少思想,爱八卦,Katherine开始多少有点看不起她。最后她们坐下来一起看了会儿电视。

在Joan结婚后,Betty的文章拷问后,Katherine成长了,也思考了很多。

她一直希望她的学生们在知识上进取,对于自己寄予厚望的弟子去结婚,选择一条她颇为鄙视的道路,始料未及。

最后,她终于愿意接受她们的世界,理解她们的选择,终于看了会儿电视。

Amanda由于避孕套的事情而被学校开除了。是Betty写文批评她,闹大了事情,Betty一直维护着过去的那一套东西,包括贞操,直到自己的婚姻不幸,大雨中被妈妈赶出家门,她终于意识到了,她遵守的那一套维护的那一套东西并不能给她带来幸福。

虽然离婚让大家不好看,她还是申请了离婚,不再愿意维护愚蠢的面子而活在痛苦寂寞中;既然娘家不再让她入门,她自己去找了公寓搬出去,申请耶鲁法学,寻找自己的生活。

Katherine做到了。她madeadifference。Betty受到了启发,其他的女孩也受到了启发。虽然她们或许会选择非Katherine期待的道路,但是,她们会永远记住她。

为什么只有女人需要做出选择呢?家庭事业中必须妥协。而男人从来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他们只管事业。

现代女性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找老婆最好找公务员或者教师等等,便于照顾老人孩子;小姑娘做轻松点的工作就好了等等,而一旦你真的在事业中没有什么建树,又会被拿来鄙视嘲弄。虽然有时候说是开玩笑的,但事实上,这玩笑也够不厚道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家庭付出了那么多的无形劳动被轻易否定,而又要用同样的标杆比试事业。

这不是女版的《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表现的是人的问题,而这个表现的只是女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或许有的人就直接理解为男人的问题了。。。

 

上一篇:通天塔影评

下一篇:居家男人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