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车逝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车逝,《车逝》是一部由书亚/高天执导,刘兆铭/成泰燊/王珞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车逝》观后感(一):...大家一起来看下车逝吧。

《车逝》是一部由书亚/高天执导,刘兆铭/成泰燊/王珞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车逝》观后感(一):让人困惑的电影

因为有王络丹所以怀着极大地热情去看,结果发现自己还是无法理解这种纯哑剧式的表达方式,以为埋了什么伏笔在最后,但勉强看完后还是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是一种感觉浪费时间的失落。

看完电影才来看剧情介绍,很遗憾,想起影片中的画面,我还是无法联系到剧情中,依然困惑。

或许导演想要通过最另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视角,不过还应该考虑观众的理解能力,如果脱离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理解范畴,那影片只是导演一个人的艺术了。

不知道是我个人能力有限还是电影本身就要这种效果,不过,这种纯哑剧的电影应该有选择地去看,不然会搞得自己很不舒服。

《车逝》观后感(二):人比烟花寂寞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

就像爱的由来,注定像那次车祸一样

是场“赎罪游戏”

森林,公路,车祸。开始。有些沉闷。

王珞丹,长发,齐刘海。眼神孤独,一如既往的倔强。嘴角上扬,一抹无辜。貌似徐静雷。却比徐静雷显的超然于世。略带孩子气的孤独,冷漠。红色休闲上衣,黑色超短牛仔裤。点亮了四周的黑寂,却反衬了脸上的悲凉。拥抱一个老人,僵硬地看不出两人的关系。依赖和顺从抑或只是习惯。一个人的世界,二个人的孤单。人相依,那心呢?

成泰燊,一字眉,双眼皮。国子脸,厚重地肩膀,有男人的担当。一眼万年。开双层红色巴士。靠载客维持生计,有很多的书,却淡言。开车,一个人。一直。无依无靠。除了书就是床。

她,摸索着爬上了他的车,安静地睡着了,嘴角一抹浅笑。像个无烟尘的孩子。他,看见她。无心打扰。她是谁或许不重要。但他却为她动容。开始纠缠,开始纠结。他开始了有她的经历。他寻迹找去。白色半高丝袜,白色球鞋。手放在身后,固执地蹦蹦跳跳。他开着双层巴士,一直慢慢追行。整个公路上,人、车。她很慢热,故意视而不见,心却为之动容。小女孩的心思。三天,二天。她习惯了红色双层车,习惯了有他。她的自闭开始瓦解。无言无语。动作上的默契。她学着睁着眼看世界。把所有牢记心底,却始终不言不语。

卑微的老人,知道生命中的另一个他。老人始终一脸无奈,拒绝被打扰。拉着珞丹,扯着珞丹。害怕失去。习惯相依为命。任何一个人的出现,都是一种入侵。但是老人终归是老人,他明了,他只是一只年迈的狮子,早已失去了看守自己猎物的能力。他退,他让。他的卑微,他的忧伤。他知道他已经失去。却没有任何力气去纠缠。他不让珞丹出去。但是珞丹,心有所系。虽然她知道老人才是她的一辈子,依赖也好,习惯也罢。她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实心眼的姑娘。

成泰燊抱着珞丹,给她温暖,给她需要。他不知道这个女子想的是什么,却对这样的女子沉迷不醒。他抱着她,就像抱着自己的女儿。眼里始终流露着温存。他以为这就是一辈子,可是始料不及。无烟尘地女子必定有很伤痛的过往。她不奢望能得到什么,但是他要的她却给不起。光影继续流动,泪水打湿脸旁,和xmz一样的悲凉。叹息,不是她不够坚强,而是那是她的命,她认命。这样纤柔的女子,一颦一笑都让人心疼,他又如何忍心去伤害呢?

珞丹抱着老头,灵魂上的需要。她知道无论世界怎样,她都是他的。习惯了有你,天再黑,也不能忘记回家的路。成泰燊看了,明了,哭了。他知道,他和她的世界隔着一个他。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一切从这里开始

在戏剧的后面

角色声嘶力竭

世界鸦雀无声

那个风高的夜晚,那个冷月高悬的夜晚,那个荡漾着青冷月色的夜晚。小野兽最终声嘶力竭。她爆发了压抑。魔在心中盘旋。她开着车无目无地的四处乱撞,带着老头。急刹车,老头头破血流。她慌了,赤着脚。以为是逃跑,以为是为了找寻。可是不一会儿她回来了。冷色月光下看不见她的脸,白晃晃地袋子刺伤了我的眼。装尸,我的第一感觉。后来却发现,白色纱布,为老人包扎。老人哭了,欣慰,感激,更多的是谢谢她的不离开。而她,依然抱着他。她不能没有他,她逃离不了他。不再是是宿命,而是心理上的难割难舍。某天,也许她恨过,怨过。但是此刻,她是无法离开的,纠结着经历、成长、伤痛还有一些其他。她依附于他。这么多年了,比亲人多一点,比爱人也多一点。自闭孩子的死心眼。

那天,成来了。和老头摊牌。诉说自己的爱恋,但终究仓皇而逃。他曾问过她:是否愿意和他一起。老人试图放开她的手,让她去追逐她的幸福。荧幕前的我,一眼就明了,她不会跟成走,在依赖和习惯,纠结,生存面前,爱情多少有些苍白。成车祸了,死了。她拉着他的尸体。麻木,沉默。却没有流下半滴眼泪。也许她的世界不曾被他入侵,抑或没有眼泪是悲伤的最高程度。那个时候的她,心里也许一片苍凉,却无人能述。沉默,我喜欢的方式。

老人离世,她依然平静。她看见了自己的结局。植物人醒了,似乎如她再也没有任何关系。她径直的走了,弯弯曲曲。脱光衣服。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走进自己挖的土坑。眼神干净,透彻。似乎不曾来到这混浊的世界。她一声不响的看着,藏青色的天空,没有飞鸟经过。世界鸦雀无声。几点暗红色血液滴在黑土上。她已经没有任何的惦念。

下沉、下沉,在水中,她扶着他。看不见的脸,两个人的舞蹈。镜头干净的有点唯美。清草蔓延的小岛,她抱着他,她守着他。万物归零。

《车逝》观后感(三):昨夜和“米莱”“如花”一起看电影......

看没一句台词的电影《车逝》,磨叽磨叽去的晚点,感谢某位仁兄搬来把椅子坐过道了,开始了一会“米莱”-王珞丹也来了坐旁边,活人和银幕貌似发生了奇妙的魔法反应。和女主演本人一起看她出演的电影,偶的第一次就在这黑漆漆的过道上发生了,值得纪念一下。该“艺术片”太艺术了,观众不断退场,偶和珞丹相视而笑,经过半小时的不断退场,珞丹终于撑不住了,离我而去,换上了“如花”同学(制片人李健仁),呃,果然是自己的钱,看的好认真,完全没时间挖鼻屎。

电影结束提问时,其实很想问导演书亚,既然搞了这么个所谓先锋超现实的故事背景,何不再直接把故事放在幻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未来,再把片尾的魔幻现实的手法强化来融贯全篇,即使不用增加多少投资,改变叙事抒情的节奏,也既能获得现有的小众市场,还可以赢得不少其他不赞同本片叙事混乱不顾观众感受的普通观众的认可?毕竟我们来看电影,不是再次来感受和思考生活有多郁闷,而是需要些“超越这平凡的生活”的情绪--这也是所有人一致认可和称赞女主角和红色大巴共舞的那一段的缘故。节奏让我想到前不久看的AndreiTarkovsky的《潜行者》,可后半段和结尾让我想起金德基的《漂流欲室》,用绝望和死亡就能升华主题么?死亡永远是生命的阴影,生才是强大无敌的嘛。07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作证,就算小宇宙只在最后爆发只有一刹那,也是朵永恒的烟花。

八卦剧透一下,片子结尾有女猪背部全裸,不知道是王珞丹本人还是裸替,PP很翘很值得等待到最后。

《车逝》观后感(四):《车逝》:一场关于车祸的集体幻梦

几年前张元有一部电影叫《绿茶》,姜同学和赵同学主演,当时看过,可是若干年后的今天对于那部电影的印象渐渐模糊,但其中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生意人。”如今可以将这句话偷换一下概念用来当做今天参加青年导演书亚的文艺片《车逝》在上大的点映活动后的个人观影感受总结,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电影和烂电影,只有属于自己的电影。”

《车逝》的确是一部很个人化的片子,甚至这种个人化在片中发展到了极端,结果便是诸多看过的观众大呼看不懂,影片故弄玄虚千回百转将一个原本很简单的故事弄得支离破碎,并戴上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这样一顶帽子来取悦文艺片。由于在观影之前已经打过预防针,大致了解了网络上对于《车逝》的评论,所以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去考虑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而是细心观察了导演刻意剔除对白的失语状态下,影片怎样通过其他方面的暗示或者隐喻来传达其思想。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个人追求等方面都因人而异,再加上影片完全摒弃了对白所造成的导演和观众的直接沟通受阻,所以这样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片子看完后,观众云里雾里的不在少数,个人的见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片结束后的讨论自然而然地会先涉及到片子的故事性,颇为让我反感的是导演本人始终认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需要被引导,所以对于这样一部拍得很反叙事风格的片子很多人看不懂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观众看不懂影片,笔者认为导演说的太过于片面,很多观众看不懂,这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不存在智商问题。绝大多数观众去影院看电影的目的在于愉悦身心,要的就是酷和爽,但的确有一些小众电影的观众,如果真的自己要去看某部再费解的电影,也会在其中找到共鸣点。导演也谈到了对于《车逝》里无对白的处理是基于“语言成为了真相的牢笼,禁锢了人们独立思考问题的多元性”这一理论。既然导演认为影片不一定需要叙事,所以我想他把《车逝》拍出来也是想启发我们去独立思考,从而得出自我版本的《车逝》吧,那么我就直接谈谈在观影过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

虽然片名的命名规则和许秦豪的《春逝》有几分类似,但《车逝》这样一个名字使得唯美中加入了社会性元素,并且作为工业时代产物的“车”也暗示着影片的黑色悲剧性结尾。片中出现的四个人和社会是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而车在这里充当了人与社会联结的载体。影片开始那个长达两分钟的横向长镜头是我认为整部影片里最棒的场景,曝光过度的黑白胶片效果,给我们呈现的并不是一场车祸,而是很多场被概念化了的车祸及其现场的串连,车祸现场劫后余生的人们的行为始终处于一种疏离状态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的只有仇恨和憎恨状态,这也正给整部片子定下了一个基调。这段类似纪录片的车祸现场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实生活中所有已经经过概念化的车祸,于是接下来出场的四个角色的故事都将在这场概念化的车祸中相互交织。

尽管导演始终在质疑影片为什么非要叙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对于对白的摒弃彻底或不彻底,作为观影主题的观众还是会从片中不断亦幻亦真的闪回镜头中通过格式塔心理学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故事:郝岩冰的妻子八年前因为一场车祸离开人世,从那时开始他便将自己与现实隔离,搬到了一辆红色的房车里,每日行驶于那条事故频发的魔鬼公路去寻找妻子,直到他遇到了美美;美美原来是达叔儿子的女朋友,但达叔的妻子和儿子却因为遭遇了死亡公路上的那场车祸一个逝世一个变成植物人,于是达叔把美美当做亲生女儿看待,同时达叔内心时常在美美身上看到自己亡妻的影子,他对美美的感情其实是处于一种暧昧状态的;美美曾经亲身经历过一场车祸,并且之后梦魇时常笼罩,所以她需要别人的保护但又害怕这种保护变成了束缚;达叔的植物人儿子,至始至终处于与世隔离的失语状态,但他目睹了父亲对于女友的私心,女友对于自己的背叛。所以从这四个人物的设置上来说,每个人物都是疏离的、与外界存在隔阂的,但这四个人同时又构成了三个三角关系:即郝岩冰、美美、达叔之间,郝岩冰、美美、达叔的儿子之间,达叔、美美、达叔的儿子之间三个三角。在这场故事中叙事线条又被刻意打断和打乱,在重置后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缺少了对白这么一个叙事的重要元素,影片就显得杂乱无章,不知所云,导演一直倡导的启发观众引导观众去思考也许就想通过这样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方式来进行吧。

刚才说到了那场概念化的车祸现场,之后便是由于故意曝光过度从而造成的色彩失真效果,这一个看似极为不真实的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梦境,这是一个关于思考存在与死亡的幻梦。由于色彩失真,我们看到的人物服装颜色是刺眼的红色,纯洁的白色和肃穆的黑色,我相信导演必定在色彩上下了很多功夫,就如同里面的道具一样,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在我们看来一般是热恋和流血的象征,影片刚开始除了那场车祸现场的长镜头外,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郝岩冰那辆红色的房车了,而后出现的美美的衣服颜色和房车的红色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导演这么安排是为了展现郝岩冰的爱情与背叛之梦。红色的房车在这里除了象征着郝岩冰对于美美的爱恋外,还象征了一种包裹和束缚,即红色房车是郝岩冰与外界隔离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悲剧的根源,所以郝岩冰妻子的离去,美美的离去和郝岩冰的死亡都和这抹红有着很大关系。而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去想的话,影片中所出现的不管是象征着热恋和流血的红色,还是象征着葬礼和死亡的黑色和白色,都可以和“车逝”这个主题扯上关系。刚才说了,影片是关于四个人的幻梦,郝岩冰关于爱情与背叛之梦,美美的自由与束缚之梦,达叔的道德与得失之梦以及达叔植物人儿子关于死亡与存在之梦。影片中的这四个人都是那场概念化的车祸中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分析了人类梦的本质是对于先前经历过的某些不轻易察觉的事情的隐射,所以我们理解的这四个与车祸有关的人都在做着一个自己以“车祸”为主题的梦。美美因为经历过车祸从而造成了内心的恐慌,所以一方面需要一个温暖的臂膀去依靠,但是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这个臂膀会像那场车祸一样束缚她,所以之前我们看到穿着红色衣服的美美跟着房车一段公路舞蹈,可以看成是美美对于压抑在心中良久不敢追求过的自由,由于达叔的“囚禁”,使得美美一直生活在隔离的修理厂中,而一旦美美越界之后,她所经历的又让她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美美的梦境中有在房车中的自慰,同时又有在与郝岩冰的神交后对对方的挣脱,对于自由和束缚,美美一直游离于两者之间。达叔由于儿子变成了植物人,失去了正常意义上的“儿子”,所以一方面他把美美当做亲女对待,另一方面自己对于美美也有私心,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反对美美与郝岩冰交往。达叔的儿子已经变成植物人,在失去了话语权时,他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上的隐形人,但他的存在却是影片中最为真实的人物,他所思考的其实是自身的存在与死亡的关系。这是一场四个人的梦境,正是因为披上了梦境这一层面纱,片中那些毫无逻辑的、超现实的、荒诞无序的镜头都统统变得合理起来,因为只有在梦境中人的思维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中的序乱状态的,也就是说人所做的梦按照一定的线性叙事来完成,但其中穿插了许多与事件本身毫无关联的东西。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四个人互相交织的梦看成是作者本人对于哲学上关于“终极”的思考,从而去实践那个所谓“作品诞生作者已死”的著名理论。

影片放映完毕后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片子对于语言的摒弃上,导演坚持认为传统电影中语言的存在直接限制了观众去独立思考,影响了事物本身的多义性。所以对于对白的摒弃,启发观众去思考构建出个人版本的《车逝》。但是我始终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在剔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后,语言真的能够剔除吗?影片过半后还是出现了导演站出来提示观众“让语言如同死亡一样声名狼藉”的字幕,如果导演是想展示一种在话语权被剥夺的状态下观众自我去探索影片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些字幕又和导演的初衷形成了一组悖论。如果说要让语言同死亡一样声名狼藉的话,那么我可以暂且认为导演是对语言这种东西持负面看法的,当时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想起了一句话"Languageshapesthewaywethinkanddetermineswhatwecanthinkabout”,大概说的是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而同样,没有了思维,作为思维承担工具和手段的语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这里所说的内部语言就包括了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等等,所以导演在剔除了影片的表面语言的状态下是否也在通过内部语言去启发观众去构建去思考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是不可能剔除语言的,反而在摒弃了口头语言后,内部语言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受众进行传播的效果得以增强。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导演书亚说自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两次出现在影片中那句“让语言如同死亡一样声名狼藉。”,我不敢说自己对于宗教十分了解,但是在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还是对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个粗略的认识的,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并不是人生的幻灭,也不是人生的终结。对于信徒来说,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所以在基督教看来,死亡并不是肮脏的不是声名狼藉的,于是我就和影片的没有一句对白这个噱头联系在了一起,这句说得很极端的提示语是否也是一个噱头?

总之,影片看完了,个人感觉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但还是很佩服导演在商业电影大战的浪潮中依然能够拍摄出这么一部试验性和先锋色彩很浓重的文艺片,不过就像开头说的那样,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片子在当今这个时代能且只能是曲高和寡,独自吟唱罢了,要想在商业上突围,难于上青天。

《车逝》观后感(五):当婊子何需立牌坊?

既然文艺了,你就文艺到令人无话可说,可惜你没有做到。

既然无语了,你就无语到令人有点想像,可惜你也没有做到。

既然悲剧了,你就悲剧到令人有点伤心,可惜你还是没有做到。

既然形式了,你就形式到令人有点认可,可惜你也还是没有做到。

既然独立了,你就独立到令人有点佩服,可惜......

既然超现实了,你就超现实到令人无法捉摸,可惜......

..................

做的不够好,要当先锋,就做出来个样子,模仿不能作为榜样。要另类就要耐得住寂寞,当了婊子就别立牌坊。形式了独立了前卫了非主流了,没什么好坏没什么对错更没什么是否,坚持就要坚持的滴水不漏。

一些情节的仿照处理,无对白却强加的字幕,不是故事又套上的枷锁,仿佛哲学仿佛宗教仿佛嘲讽仿佛黑色仿佛心理仿佛死亡仿佛迷幻仿佛深刻......

太多内容其实就是没有内容,能真正做到一点或几点,就可以了,也够了。看电影的为什么看?喜欢电影的为什么喜欢?我们,不是傻瓜。

电影是什么样子的?

好电影是什么样子的?

喜欢,不喜欢又是什么样子的?

支持国产,支持创作,热爱电影,批评永远伴随着前行。

《车逝》观后感(六):与众不同的米莱陆涛瞎眼我们喜欢

在此转一篇东西写得不错致敬作者

这个文章虽然长了点还是比较深刻。因为经典怕以后在分享里翻老久都翻不到,所以转来了。

爸爸曾经对我说过

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让你依赖一辈子。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

如果一个男人在他什么都有的情况下喜欢你,才是真的喜欢你,变数不大,如果他一开始一无所有,后来有了很多,那一般会抛弃你。

妈妈还说

以后不要找比我家差的,不行,如果家里比我们好太多,绝对不行。

胖阿姨说

男人要顾家,如果不顾家,再好再风光,也是别人的老公,不是你的。

还有别人对我说的那句话,女人失去自己的那一天,就是男人离开你的那一天。

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留着自己慢慢体会了。

《天生购物狂》里面何穷富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一个富爸爸。

一个花钱如流水,一个抠门到极致。

在饭桌上,人人自我剖析自己的都市压力病,穷富的爸爸说,

穷富像他两个爸爸,有爱花钱又很抠。

陆涛骨子里是徐志森的不服输,功力,却从小耳濡目染陆亚迅的大隐于市。

是,他曾蔑视陆亚迅,他曾对这个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抚养二十多年,并且没有自己的子嗣的男人没有丝毫的尊重。

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他叫陆亚迅爸,并且他说他会一直这样叫。

他,只叫徐志森老徐。

如果徐志森早出现一点,也许陆涛就不会爱上夏琳,骨子里陆涛在米莱面前是自卑的,他不了解米莱,他觉得富家女就活该被他们坑骗,他也不爱米莱,因为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杨晓云和向南租房子的时候,说起俩人小时候都有过的四合院生活,说槐树和枣树。可是陆涛和米莱,从来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相似经历。

在陆涛越来越像徐涛的时候,夏琳开始茫然失措了,她发现这个男人对她说,买车别忘了驾驶本写你的名字,她愤怒了,因为他变得和那些夜总会的男人再也没有什么不同,她发现他慢慢地远离了他们的世界,不再是一起的时候相互抱怨工作不顺心,而是他功成名就,而我只是个一无所成的业务员,他买了独栋别墅,我却还一无所有。

这样的感觉,何曾不是陆涛有过的,米莱可以一下子花掉一个大学男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开跑车上学,可以一下子玩一样的租下一套房子,这对于陆涛,太陌生。

米莱开A3,陆涛开A4,那个时候他们开始可以举案齐眉。

然而,人的性格一般取决于基因,另一半是最初的记忆。

心理老师告诉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后来我终于明白,基因来自上一辈的阅历生活组合,最初的记忆便是他们奋斗来的环境。

鸟类是有印随的,他出生的第一眼看到谁,就把谁当做妈妈。

陆涛越来越像徐涛,但是他始终还是陆涛。

他不是生意人,他像陆亚迅多过徐志森,徐志森是商人,陆亚迅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筑。

陆涛只是想做建筑,只是他更希望距离成功近一些。

最终陆涛还是陆涛,他选的不是灵仙儿,也不是米莱,因为他本质上不是有钱人,他又一无所有了。

他永远不是徐志森希望的徐涛,尽管曾经多相似。

奋斗讲的是许多人,看似一样,实际上他们不在同一平面上,好似华子和露露,华子不了解露露,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是北京人,不了解北漂的孤苦和没有安全感,但是猪头懂。

记得夏琳第一次到梦幻乌托邦的时候,露露的话说,现在海归也找不到工作。

她羡慕夏琳,就好像夏琳也曾经卑微的羡慕过米莱。

杨晓云也学夏琳独立,各自打掉孩子离开男人,她们对着灯火绚烂的北京发出两个女人的呼喊,可是没有多久,他们都妥协于生活。

杨晓芸没找到比向南更合适的,夏琳的倔强的妈妈开始劝她不要太执着,最后她妈妈也还是和爸爸复婚,不做一个独身女人。

又是一个两个女人卧谈的深夜,夏琳说,别忘了你就是因为什么都想要才落到今天的下场的,杨晓云反诘道,不然我就更惨!

镜头切换,夏琳在郊外和陆涛牵手缠绵,不再执意之前的倔强。

女人不能靠男人,却也不能完全孤立。

男人不能靠别人,却也需要别人拉一把。

曾经有一组图片,讲的是许多人看似在同一平面,实际上那只是视觉而已,现实是他们在不同的平面,有些对某些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另一些却觉得遥不可及。

就好像看似大家都一样的奋斗中的各人,向南华子杨晓云最相近,米莱小灵仙儿都是富家女,夏琳和陆涛都出身穷家小户,却一样壮志昂扬。露露和猪头都是北漂。

对米莱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触及。

门当户对四个字很老,却真的有道理。

有四个字对于婚姻来说最重要,那就是求同存异。

爱你等于爱自己,因为我们很相似

被你和我迥然不同的生活所吸引,只是一时而已,人永远不可能爱别人超过自己。

比如遥遥和向南,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

故事的最初,陆涛的妈妈在茶室约陆涛见面。

陆涛第一句话是什么?你怎么选了这么个地方啊,这地儿还不如麦当劳呢

几十块钱的茶我都喝了,我还有什么不敢啊?

没有多久,他和徐志森接触久了,他有了两千万的时候,买东西付钱不眨眼不要找零。

他已经变了。

徐志森分析陆涛身边的女人的时候,他说灵珊和米莱都很好,夏琳却让你无法刹车。

这就是徐式看法,和陆涛有本质的不同。

因为陆涛不是富人出身,他不了解那些遥远的富家女生活和内心。

他了解夏琳,因为他们生长环境很相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因为陆涛生在陆家,所以他爱的是相似的夏琳。

陆涛爱的是夏琳而不是米莱,因为他不是徐涛。

就算他曾经向徐志森靠拢,就算他曾经和夏琳分开。

最后他叫陆亚迅爸,娶了夏琳。

向南的闪婚在于他以为娶了媳妇儿,一切就不同了,就会都由一个全新开始。

就好像开学的小学生,准备好崭新文具,以为生活从此可以不同。

就好像千禧年,只不过也是个寻常的日子,却被太多人赋予太多的期许。

向南总觉得结婚之后一切就都会好了,好似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做出来的饭就一定好吃。

实际上他却不努力,真正在为整个家努力的是杨晓芸不是向南。

整个片子最喜欢杨晓芸的妈妈,苏小明扮演,她表面市侩,第一次看我不喜欢她,然而她很务实,她赚了钱都是为这个家,晓云的奶奶只是她婆婆,她却计划为她买一个助听器。

因为她的市侩,她用旧房换了一套128平米的新房子

而夏琳倔强的妈妈又为夏琳争取到了什么呢?最后她一样劝夏琳女人不能太倔强,还是要找个依靠,而她自己还是选择与那个曾经蔑视的男人复婚了。

孙燕姿有首歌叫做同类,也许异类可以有瞬间的相互吸引,但能够相守的还是同类。

爱你等于爱自己,性相近,习相远。

心理学老师说,青梅竹马的感情离婚率与一见钟情一样高达1/5,媒妁之言最靠谱。

有个福建的同学父母结婚当晚是第一次见面,却也过来了二十年,育有四个子女。

她的幸福溢于言表。

记得猪头和露露谁都不明白乌托邦的含义,这就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心碎乌托邦里,向南华子灵珊陆涛米莱都住在等分的空间里,拥有一样大的空间,这确实是乌托邦。这样的乌托邦终有一天在大家生活都归入正轨之后解散了,华子买了160的大房子,向南和杨晓芸仍然在青年家园,陆涛去了法国。

太平天国的口号是什么来着?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均田,但是最后太平天国只是一种幻灭的理想主义。

我们曾经都像是乌托邦里平等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基因作用下有了不同的人生。

同人不同命,有人开奥拓,有人开奥迪,有人住house,有人无家可归。

这就是人进步的动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曾相逢。

高山流水遇知音

曲高和寡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我们都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在寻找自己的同类,找到之后才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怪物,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这就是夏琳之余陆涛无法取代的意义。

在他越来越徐涛的过程中,徐涛和陆涛始终在斗争,夏琳就是陆涛的本来状态。

他看到夏琳就会安心,知道自己还是陆涛。

当夏琳不在了,他为什么会茫然,因为他找不到自己了。

陆涛和徐涛势均力敌,让他迷茫。

记得向南最后说什么?杨晓芸你老想跟夏琳学,其实你和夏琳不一样!

是,她们不一样,就好像杨晓芸的妈妈和夏琳的妈妈不一样。

夏琳的妈妈倔强独身没有钱,杨晓芸的妈妈很会赚钱。

而米莱她是富家女,记得徐志森的那些生意伙伴甚至是陆亚迅带着陆涛去找的老朱说什么?

我的儿子要是能有你儿子一半的出息就好了。

大家都在培养同类,找寻同类,结婚是寻找同类,酝酿同类的过程。

位高权重的人们的孩子是米莱的同类,可惜她都不喜欢。

每个人都像秦始皇想要多活几千年,做不到于是就想把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延续。

这部片子,我最喜欢杨晓芸的妈妈,何翠凤,还有陆亚迅。

还有灵珊,她还小,成人世界背后的总有残缺还没有向她展开。

她就像是曾经受伤之前的米莱,爱一个人就用自己的方式对她好。

她却不要求任何,对露露的弟弟好,自己回台湾,只留下一个美好的笑容。

不然呢?她一个富家女可以和露露弟弟这样的农家小子在一起吗?

说什么呢?我爸爸问我买奥迪还是奔驰,别墅买在北京还是上海,过几天有个珠宝展你陪我去看吧。

陆亚迅是真正的无愧于心,他活着每一天都是靠自己,不忿自己的不得志。

于是他是真正的强者,他不需要谁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他可以不要自己的孩子,对陆涛视如己出。

陆涛和夏琳爱的是自己,因为他们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夏琳曾经甘愿卑微爱着陆涛,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陆涛成功了,她就觉得自己也成功了。

只是后来成功的陆涛变得徐涛,不再夏琳。

而陆涛所奋斗的是为自己也是为夏琳,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相似的目标。

这部片子最大的loser是徐志森,他处心积虑的成功,却在最后悔恨万分,他终于知道自己所亲手放弃的是他最想得到的,爱,包括爱情和亲情。

他独自奋斗了几十年,很想为自己找回一个同类,把陆涛变成徐涛。

只是他终究失败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

陆亚迅和徐志森终究还是陆亚迅赢了。

若是有续集,就拍拍陆涛们如何培养出新的00后,陆亚迅和徐志森以及何翠凤何尝不是曾经的陆涛夏琳杨晓芸呢?

成长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无论古今中外。因为人类都一样。

华子的父母很知足常乐,知道他要钱租房什么都没说给他钱,所以华子也很知足常乐。

向南的妈妈知道向南闪婚的时候哭着说了什么呢?你这孩子,以后你在外面谁给你做饭谁给你洗衣服?向南像他妈妈吧?一样的对杨晓芸说过类似的话。

夏琳的妈妈倔强的离开她爸爸最后又复婚,夏琳走的也是一样的路。

杨晓芸的妈妈务实却最明白一切,杨晓芸和华子差点出事之后对着镜子说,杨晓芸你要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没有人会可怜你,你只会更可怜!

她真像她妈妈,什么都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好似赚陆涛的钱是一回事,但是把陆涛的找零坚持塞给他。

米粒熊同志和徐志森相比多么不像个专业的生意人,他是厨师出身,呵呵,米莱随他,斗不过徐志森这样的在商言商。

米莱的爸爸可以把生意交付给米莱,为了她的一个爱情幻想损失几亿。

露露其实没那么可恨,她其实最不贪心,她在祷告的时候说,我还爱着华子,但是我明白我不能太贪心,我不能什么都要。

她那农民爸爸的临终遗愿和米粒熊以及徐志森说的话竟然一摸一样。

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我就说虽然学历门第生长环境让人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人性使然,最本质的最重要的还是一样。

一家人永远在一起是为什么呢?

为了不孤独的奋斗,为了同类。

陆陆续续加了这么多话上去,最后总结我想说什么呢?

奋斗让我知道最大的道理,人和人是不同的,别人一天花一万,你盲目跟风,却忽略了人家一天赚十万而你一天赚一百。

不要帮别人实现梦想,别人始终是别人,父子也好,夫妻也罢,朋友更如此。

徐志森帮陆涛实现梦想,米莱也帮陆涛但是不是自己奋斗来的永远不知道珍惜。

陆涛帮夏琳实现梦想,夏琳只觉得人格受到侮辱,真正爱一个人就要尊重她希望的方式。

金钱很重要,朋友更重要,但是自己最重要。

不要为了金钱失去朋友,不要为了朋友爱人失去自我。

有个富爸爸很沾光,嫁给有钱人很风光。

可是你要懂得,与失去自我相比,这一切不足一提。

而,没有人会因为别人而真正实现自我。

不要骂这片子,《国富论》说,即使一枚钉子也包含技术含量,何况一部作品。

以陆涛为主线,铺陈开了老一代的价值观,以及华子向南露露杨晓芸米莱的不同生活。

也许你是华子,所以你不愤陆涛的生活。

也许你是露露,所以你不理解米莱的随性。

也许你是夏琳,所以你不理解露露的变心。

但是,身边总会有华子米莱露露杨晓芸向南,只是他们的生活你并不了解。

也总会有陆涛和夏琳。

你只了解你自己的,所以你也一样在寻找同类,期待共鸣。

这就好像曾经陆涛不理解陆亚迅,也不屑过他。

你骂着陆涛,和当时的陆涛又有什么分别?

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个体的多样性。并且在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之后,一样的坚持自我。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琴瑟合鸣的伴侣,都是为了坚持自我而努力。

而成功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坚持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无论你是80后90后00后还是博士后太后。

这是一个五零六零后的故事续集,陆亚迅和徐志森,看似徐志森胜出,可是因为陆涛的选择,就代表了这个新的时代的选择,他敬重陆亚迅,只是同情徐志森。

陆亚迅是真正的强者本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和支持,但是最后他意外得到这个一直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养子的一声“爸”那一刻,他很感动也很错愕,他这一生终于圆满。

陆涛是双鱼座,陆亚迅是典型的金牛座,踏实肯干,勤勤恳恳一辈子。

这个世界有华子露露杨晓芸,有向南遥遥米莱,有夏琳和陆涛,有陆亚迅和徐志森。

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成为的模式,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物竟天择,总有几种人会被淘汰,也总有人竞争胜利继续繁衍。

好似歌坛有王菲有陈奕迅,有梁咏琪有孙燕姿,有赵传有张惠妹。

文坛有琼瑶也有张爱玲,有韩寒也有郭敬明,有余秋雨也有鲁迅。

他们百家争鸣,丰富了所有人的视野。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去接受

每个人都坚持自我,并且尊重他人。相安无事,世界太平

最后祝米莱一样的女孩幸福

《车逝》观后感(七):交通事故

一起交通事故连着另一起交通事故,达叔的儿子撞死了中年男人的老婆,那这个女孩是谁?中年男人开着辆红色改装房车在高速公路边拉客,那达叔为什么把车能抢过来,还让他的儿子开着撞死了人,最搞笑的是撞死人的司机还能成为植物人

影片最后那一块,不知道是达叔的儿子认出来了那个女孩就是他撞死的那个女人,才变得那么激动还是知道自己的父亲因为无法承受自己儿子犯了那么大的事,想一死了之

总之

这个片子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看懂的

致敬~~导演大哥,不要以为拍了一部别人看不懂的片子就是王家卫,人那是拍给老外看的

唯一比较出彩的事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声音,不知道是我用搜狐视频看的没有声音还是怎么回事

毕竟,没有了语言,大家都可以猜想很多

老头到底讲了什么,还有那个女孩是不是那个中年男人的老婆?

《车逝》观后感(八):电影《车逝》看这部电影要有足够的理由。

导演是叫书亚,原名叫王怡。据说书亚取自他儿子的名字。最早活跃在网络论坛写些影评。

主演王璐丹应该都很熟悉。奋斗里面的米莱。不过这次出演算是不同的尝试。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对白,通过肢体与情感进行交流。

电影一开始显示一段黑底白字的叙述: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

就像爱的由来注定像那次车祸一样

是场“赎罪游戏”

所谓的另类文艺片上来就是让人一头雾水。

先说电影的画面,颜色的低饱和度是我喜欢的,乍一看有日本电影的感觉,然后就想到岩井俊二。之后是音乐,钢琴声总是不失时机的冒出来,让你绝查不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从什么时候音乐结束了。

关于电影情节。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一些影评,真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讲些什么。看了大量的影评,和导演演员的介绍。觉得平价大部分都是褒少贬多。有人说导演是为了文艺而文艺。许多人不能看懂此片。导演的解释是,这样的片子需要看第二遍的。不过如果对片子本身失去信心,怎会有第二遍呢。

说说看这部电影的理由。首先有王璐丹的全裸,这绝对不是什么卑劣丑恶的事情,人的欲望可以理解,当然因为这个理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观看此片的也不少。然后还是因为王路丹,因为奋斗里面的米莱实在招人喜欢,本片里也不例外,影片31分钟时有段她和红色车子在街上舞蹈的戏,对你没听错,是车子。音乐不错,画面感很强,颜色控制也不错。然后就是喜欢文艺片的一定会感兴趣,据说本片在上海看过,有人中途退场,有人看完连呼好好。这样褒贬不一的片子往往很受关注,即便糟粕也值得一看。

我已经打算看第二遍了,我看的原因很简单,电影画面我喜欢,王路丹我喜欢,还有那辆车子我最喜欢。

《车逝》观后感(九):黑白也是一种色彩

【博文搬家】《车逝》

《车逝》,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捋不清逻辑的电影。

忘了是怎么想起来要看的,记得是王珞丹演得。

影片开头,黑底白字,一行中文,一行英文,两个镜头,写了两句话:“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人与人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类无线沟通的障碍。就像爱的由来,注定像是那次车祸一样是场‘赎罪游戏’。”

表达和沟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起码对我来说,清楚地传达心里的真实意思有时的确不容易,一直觉得在这方面有障碍。那么影像就是不混沌而确定的么?这一点在看过电影后完全没有发现,本以为到最后导演会给一个明了的解释的。是恐怖片?是幻想?是做梦?是心理有问题?也许就是现实?不懂。

画面多数时候是晦暗的色调,消防车一样红的大巴和王珞丹的一双美腿可算是电影的主角了。其中穿插一些彩色的画面,我理解是美好的梦境。又是一位对色彩敏感的导演,不同于张艺谋那种填满整个画面的大红大绿,而是要表现黑白与彩色无和有的对比。像姜文的《鬼子来了》,最后几十秒,马大三滚落的脑袋眨了眨眼,鲜血洗过的世界有了色彩。

影片是安静的,没有对白,影片又是喧闹的,看到那些声嘶力竭的画面,那些谩骂和嘶吼自然会充斥在耳中。在这样一个潮湿的下午看了这样一部有点儿压抑的电影心里闷闷的。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混沌的一片,天空很少看得到云彩,山上雾气缭绕,不是什么仙气,是汽车尾气,我还要在这里呆两三年么?向往色彩鲜艳,四季分明的地方。

《车逝》观后感(十):书亚的无政府突围。

《车逝》这部电影,本来以为唯一的卖点就是“王珞丹的电影处女作“,看过之后发现,《车逝》对于王珞丹对于导演书亚,对中国电影都是一次绝佳的契机,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的艺术电影。

把《车逝》定义为艺术片,甚至是实验片,可说毫无争议——单就全片无一句对白,已经习惯话唠电视电影的中国观众便已颇难接受,加上年轻的导演具有含混叙事的野心(也可说是怪癖),本该淅沥分明的故事被无限的间离破坏,再加上视听语言上的暧昧最终导致了《车逝》成为一部只可解读而无法阅读的电影。

虽然王珞丹这个元素已经足以让许多观众按捺内心的焦躁将影片看完,但《车逝》远非拥有一个甜美的女主角这么简单的电影,从表面上看,层出不穷的致敬镜头使导演的野心昭然若揭:关于枯树与时钟的设计,来自塔科夫斯基的电影《牺牲》;最后一块土地的割裂,来自于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没有天空的城市》;无对白的处理,借鉴自新藤兼人的电影《裸岛》;水下女孩的洗礼与救赎,来自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蓝色》;关于车与公路的描写,来自于文德斯的电影《公路之王》;女孩的自我埋葬与疼痛,出自金基德的电影《弓》——第一遍看完找出来的,未发现的应该还有很多。然而这些所谓的致敬并不只是致敬而已——即使我觉得一个中国电影能容纳如此复杂的语系结构已经不可思议——显然书亚导演为这些形式的外表精心寻找,并且找到了另外一种归宿,促发他们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意义几乎已经能托起整部电影的主题。

《车逝》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一部女性思想萌芽的悲观主义电影,王珞丹扮演的美美,在被导演简化抽象化的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肉体痛苦的活着,然而她的精神世界却写满了畸爱,她喜欢一个年迈的修车工,却又对另外一个一直驾驶红色公共汽车在森林中穿行的司机(更贴切的说法是旅行者)萌生好奇——那是一辆塞满文学与哲思的汽车——然而爱情沾染了世俗的道德,便不再美好与纯澈,男人之间的争斗与残忍是击碎天真的最佳武器,美美的疼痛转为精神层面,并且愈演愈烈,最终她在旅行者的死亡面前褪去衣衫将自己埋葬。

这个解读应该是影片最浅层的意义,也应该是观众能够解读的层面,绝妙的摄影与音乐铺垫出的情绪应该与书亚导演原先设想的相一致,他们那么贴切的缝合在不清的叙事当中,立场坚定的描述这迷失。

我不知道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电影的中国观众会如何反应,但我想一旦这样的电影大规模步入影院(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假以时日,那将是一片埋葬纸老虎的土地。

我想虽然导演玩的已经是世界电影史上几乎束之高阁的手法,塔科夫斯基也许已成为历史,但就如同当年卡拉克斯的《坏血》成为第五第六代启蒙教材一样,对这些调度的敬意与潜心研究,或许能引领书亚走上一条真正的艺术电影之路。

上一篇:二十二观后感400字

下一篇:黑道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