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布拉格之恋影评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布拉格之恋影评,《布拉格之恋》是一部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大家一起来看下布拉格之恋影评吧。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之恋》影评(一):他们的布拉格

欧洲片很闷很闷,如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让我扬起一种不可遏制的神经质,我看不懂,因为他也是晦暗和神经质,可是他能够说出那么多动我心的句子,于是就被他牵了一根线,到每个角落里去搜寻。他说这不是一场浪漫的爱情,于是我就看到了战争和离别,看到了灰色的黑色的阴暗的政治,看到他们最后的快乐变成一场逃脱,明白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婚姻是一场错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于是我就看见他鹰一般明亮的眼睛,忽然间觉得很害怕,在他的视线里我抓住了什么同时失掉了什么,我的可以凭借之炫耀的一切,是不是都变成微不足道尘埃一般地凋落?我开始害怕,开始彷徨,被他魔咒一般的句子牵制了思维,没有办法逃脱。我问他,他就说你急什么呢?着急也是没有用的,你还没有长大。
我听了,忽然就后悔,为什么,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见到他,如果早一点的话,可以没有现在的不安和忐忑。我可以看清很多人,明白很多事,可是我的年华都在那样的延误下流淌过去了。

《布拉格之恋》影评(二):直面生活之重

想想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是在4年前,当时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变得不重要,情节只是为了将作者的哲学思考编串起来,现在看完电影才发现原著没有看懂。电影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略去了哲学思考,将情节放在第一位,让人看懂了这本书的内涵。
托马斯以前的生活中他逃避责任,不愿被束缚,周璇与众多女人之间而不愿陷入任何一段关系,对他来说,生命是如此之轻,没有包袱,不用认真对待,在得到感官享受后潇洒的离开。在短暂的对抗专制后他选择了离开,去日内瓦过着以往的生活。泰瑞莎的出现让他不自觉的陷入一段他自己都无法抽离的感情中,在泰瑞莎回国后他不得不回到祖国,面对专制时他的高傲让他宁愿放弃原来体面的生活,在与泰瑞莎归居田园后,他成了一个农夫,生命此时对他来说已不再是轻的,在直面苦难后,面对着沉重的生命,在死前,他说,我很快乐。胳膊脱臼被接回原位,象征着他已完成了转变,从前的他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现在的他不再逃避,最终他获得了更大的快乐。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泰瑞莎原本是个小镇出身的普通女孩,她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却与小镇格格不入,在遇见托马斯之后仿佛找到了解救她的梯子。她去布拉格找托马斯,在托马斯的帮助下她展现了自己的不凡,一步步证明了自己,作为附庸,她时时刻刻担心自己被托马斯抛弃,终日活在这样的恐惧之中,终于有一天独立的意识觉醒了,她离托马斯而去,回到祖国。当她向警察交出自己的照相机时,她没有迟疑。托马斯回去以后,她欣喜万分,因为此时他们终于可以平等相处了。为了追求平等,她甚至会以同样不忠的行为报复托马斯。
萨宾娜的帽子象征着男权,喜欢那顶帽子象征着她对男性角色的渴望,这种渴望决定了萨宾娜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她只能被欣赏,而不能被拥有。托马斯喜欢她戴帽子,托马斯平等的对待她,欣赏她,从未想过独占她。弗兰兹不喜欢她戴帽子,他把她当做普通的女人,希望与她厮守终身,但只能导致萨宾娜离开他。

《布拉格之恋》影评(三):影评

整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环境下:布拉格、日内瓦和一个宁静的村庄。三个环境的三种色调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气氛,布拉格阴暗紧张加上时常压抑的气氛,给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带来了一些慌张感。在苏军入侵布拉格之后的一段描写反抗人民的片段中,托马斯和特丽莎奔走在慌乱人群中间,让观众感觉到另一种抑郁。在布拉格,一切都很压抑,而阳光灿烂的日内瓦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托马斯逃离了祖国找到了自由,然而失落感又重新回到了特丽莎的身上,在这里她更加迷失自物,她宁愿回到压抑的布拉格,回归自己熟悉的生活。最终他们去到一个宁静的村庄,并在此找到了和谐爱情。
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一向处境艰难,有了原著的珠玉在前,人们的要求就很苛刻,而且文字和影像究竟有很大的差别,摆脱原著来单独地看待影片或许才比较公平。所以如果不去联想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之轻”,撇开小说中的哲学探讨,用轻松的态度去看《布拉格之恋》,这的确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影片。

《布拉格之恋》影评(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从不写影评,只是简单记录一下自己观影的感受。因为记性很差,不写下来,就一定会忘记,或早或晚。曾经那么心动那么心醉,有一天就忘记了,多可惜。
大学毕业那年,我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喜欢这个老版的书名,据说后来新版的名字变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不过没关系,我的书橱里,是老版的那本,不会变。
22岁,那是个适合读昆德拉的年纪,百无禁忌,一切皆有可能。然而那也并不是个适合读昆德拉的年纪,生命之轻与重,人类之灵与肉,我什么都不懂。可以说,书读得浑浑噩噩,却莫名的神魂颠倒,似乎有什么东西,偷偷植入了我的世界。
好吧,现在来说电影。阴天,不开灯的房间,独自一个人看《布拉格之恋》,一切都刚刚好。电影的英文原名并非“布拉格之恋”,而是同书名的“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我喜欢它的原名,因为,根本就不只是“恋”而已。
看电影,我从不喜欢先做背景资料调查,所以,我甚至事先都不知道编剧就是昆德拉本人,更不知道这是一部由美国拍摄的电影——看完电影后才得知这一点,令我很惊讶,因为整部电影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太欧洲了,一点都不美国。
比诺什是我比较喜欢的女演员之一,她的长相说不上特别美丽,喜欢是因为她恰好主演了好几部我钟爱的电影,比如《英国病人》,《蓝》,《新桥恋人》,《浓情巧克力》。男主角丹尼尔,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过这部戏这个人物,他演得精妙。很喜欢女配角,演萨宾娜的那个,不知道她叫什么,很美,充满不可抗拒的魅力,也许书中的萨宾娜就是这样的女人吧。
画面极美丽,却又自始至终带着沉重的阴郁色调,正是我喜欢的类型。想象中,布拉格这个地方,就应该是这样的吧。这份美丽与阴郁酿造了极好的张力,让人觉得有什么东西就要走到极限从而爆发出来了,可是最终没有,这就是所谓张力的极致吧。
情色镜头亦充满张力,远非其它一般般的情欲戏可以相提并论。最喜欢的是两个镜头,一个是萨宾娜和弗兰茨坐火车,窗外正下雨,萨宾娜忽然拉开车窗把头伸出去,然后满脸都淋上了雨水,脸上还莫名地欢笑着,弗兰茨就捧住这张脸亲吻起来。另一个是汤马士与萨宾娜久别重逢,互相问候着近况,充满试探,充满感情的激荡,却都压抑着,故作轻松愉快(直到压不住)。压抑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张力吧,比上来就扑要有看头得多。
很多画面都妙不可言。比如俄国人入侵,战争爆发,泰丽莎拿着相机冲到街上去拍照,汤马士如影随形地陪在她身边,混乱的人群,暴力的场面,这时已经没有对白,画面全部变成了浓郁的黑白色,男女主角此刻好看得不可思议。
萨宾娜和弗兰茨坐火车那场戏,窗外的景色也几乎处理成黑白色,烟雨蒙蒙,竟很像中国画里的水墨江南,美极。
泰丽莎迷上摄影,在广场上拿着相机到处拍照,背景音乐响起,是《HeyJude》,整个氛围完全是六十年代风情,让人心醉神迷。
还有最后汤马士、泰丽莎和其他人开车去小酒馆跳舞,微醺的汤马士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泰丽莎,同样微醺的泰丽莎巧笑嫣然地向他走过来,太美了。
能写出来的,大体也都是关于演员、画面、故事,写不出来的,是更难以言表的情绪,算了,懒得费力去想。其实,生命到底是轻盈还是沉重,灵魂与肉体到底是该结合还是该分离,这种命题是永恒的痛苦。嗯,想也没用。
翻了翻别人写的观影感受,喜欢这一句: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当然这话远未表达电影的全部,她是站在泰丽莎的角度说这句话。
那,我要为萨宾娜说一句:未必我就不深情。
17/12/2012

《布拉格之恋》影评(五):温暖的爱

我没有看到完整版,只在百度上看了分为9节的版本,而且中间有两节没看,但还是有很多镜头至今留在我脑海中……
刘易斯第一次见到朱丽叶的时候,在背后悄悄尾随至休息室又偷看的情景,让我总是想笑,因为大多数人大概都会有类似的回忆,这就是在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刘易斯上汽车后朱丽叶不舍后又去找他情形让我感到无比温情,这样直率勇敢,毫不掩饰的女孩很少了,若是我可能就被动地顺其自然了。
可能与我个人的感情经历有关,总希望有个可以照顾呵护着我人来爱我。所以对其中两段情景记忆尤为深刻:一是朱丽叶晚上做噩梦睡不着,刘易斯拥她入怀,在她耳边耐心抚慰、浅吟低唱,如此深情,如此温情,让我不禁对刘易斯顿生爱慕;另一段是在战火中,朱丽叶专注坚定地记录着一切,而刘易斯就像贴身侍卫一样紧随左右,眼中心中只有深爱的人。,两颗心是那样紧紧贴在一起,不分不离。
评述中当然少不了性,丽娜和刘易斯的性让人炽热燃烧,但对于他们的爱我却不置可否,这种爱在我看来不会与我有半毫关系。我总觉得性与爱是交融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爱或爱不深的时候发生性是尴尬难受的,那是调情,当然有事调情是必要的,但与深爱的人那种和谐的关系是调不来的,也是不需要的。
他们最后在乡村的生活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我喜欢这种生活,但只是老的时候该做的事情,年轻的时候要不后悔地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乡村的安逸是用来品味或反省这一生用的。但爸妈现在的状态是我期望看到的。我也希望我老后有这样一个人可以牵着我的手陪我一起种菜放羊、坐在树底看夕阳……

《布拉格之恋》影评(六):摘自5年前的qq空间日志

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丹尼尔年轻的时候还蛮帅,不过笑容还是深藏有《血色将至》里面的淫荡,眼神里充满猥琐,以至于他在里面扮演的汤马斯用眼神勾引女人无往不利,其中跟一个叫萨宾娜的美女画家过从甚密,隐隐有知音的感觉,然而汤马斯拒绝将和萨宾娜的关系上升为爱情,而当汤马斯一次去一个镇上遇到美丽的特丽莎例行勾引后,得知特丽莎跟母亲住在一起不能进行苟且,就回城(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了。但特丽莎对风度翩翩帅气淫荡的丹尼尔不能忘情,就着名片找到了丹尼尔的住所,丹尼尔把送上门的肥肉吃掉之后,发现这是一个美丽聪明纯洁的处女,很少带女人回家的他居然让特丽莎香甜地睡在自己的床上,而特丽莎初来城市,居无定所而且需要找个工作,于是丹尼尔与其同居并帮她找工作,而情人萨宾娜见到特丽莎后,估计也被特丽莎的清纯震动,彻底接受了自己和汤马斯的不可能,祝福两人,并且帮助特丽莎找了个摄影师的工作。而丹尼尔也经过长期的接触,彻底被特丽莎迷住,与其结婚。正逢苏联派兵进驻捷克制造了布拉格之春事件,特丽莎便喜欢上了摄影这个工作,而由于苏联制造的白色恐怖,两人后来被迫离开祖国,移居到瑞士,而萨宾娜也已经在瑞士定居并且和一个已婚之夫教授恋奸情热,丹尼尔和萨宾娜在重逢后又开始了偷情的生活。而特丽莎受不了丹尼尔的YD,觉得丹尼尔对待生活过于轻率,让她这样郑重对待生活的小女人不得安稳,整日惶惶恐恐,生活在自己丈夫与其他女人乱来的阴影之下,于是又回到了布拉格。当时萨宾娜的有妇之夫的情人和自己的夫人离婚,准备和萨宾娜有个结果,让萨宾娜逃避到了美国,这件事也触动了特丽莎的回国。而丹尼尔在特丽莎离开的这段日子发现如果要有拥有特丽莎的生活,就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承担一些责任,于是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回去和特丽莎重归于好。而当时的布拉格深陷苏联的专制中,丹尼尔想要重拾以前的首席外科医生的职务,就必须供出一些“有害于”苏共专制的人,丹尼尔决然地选择了当擦窗工人的工作而不愿去做那没心没肺的事情。而特丽莎的摄影记者的工作显然在当时是行不通的,“是要被枪决的!,于是只有当起了酒吧侍女。而生活又开始考验两人,孰轻孰重的选择再次摆在两人面前:丹尼尔擦窗时受到一个傍大款的富婆的勾引,又操起了“老本行”,而特丽莎实在不理解丹尼尔的生活态度,也尝试了一次419,却让越来越深的愧疚与恐慌让自己无处可躲,两人最后到了乡下,开始了快乐单纯的生活,而当他们感到真正快乐的时候,却出了车祸双双离开人间。电影没有小说讲得详细,但是估计由于演员的表演,让人感受到另外一些没有的东西,比如特丽莎和萨宾娜互相拍裸照的时候,明明看出两人的感情有诡异,照我理解,应该是同时爱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之间的战友感情突然勃发。。。而片中萨宾娜和丹尼尔之间的感情还可以理解——同时保持着肉体关系和朋友关系,而萨宾娜对教授的逃避则不得其解。生活中轻率或沉重,都不是独立的,没有人能完全把生活变得轻或重,凡人都有重视或轻视的东西,而当重视的东西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那么能为所欲为,如果依然草率地对待人生,付出的代价未必是你能够承受得起的。这是偶对这片子的理解。以前听朋友说过这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这电影《布拉格之恋》是无意中下的,后来我下载字幕的时候才发现电影英文名是《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刚刚看了下百度里摘的小说片段,还不错哎,抽时间去书店翻翻看

《布拉格之恋》影评(七):Lifeisveryheavytome,anditissolighttoyou.

一个游戏人生,一个憧憬浪漫。这也许能产生爱情,但能持续多久?一段脆弱的感情,对于托马斯只当是尝一种新酒,对于特雷莎却是新的人生。周围的人也并不在乎它的存在,嬉笑怒骂中继续着生活。
然而就像《倾城之恋》,布拉格倾覆了,拯救了他们的爱情。一起逃亡的生活,让爱情得以延续。可惜终究还是一个游戏人生,一个憧憬浪漫。爱情和家园毁灭是否能改变一个人,这真的无法定论,起码在这里,托马斯没有改变。特雷莎只能选择离开,她也明白:Lifeisveryheavytome,anditissolighttoyou.Ican'tbearthislightness,thisfreedom.
爱过,然后离开,这不是很好。就像萨宾娜从布拉格离开托马斯到瑞士,从瑞士又离开有妇之夫去美国。可惜两位主角选择另外一条路,他们以为自己会因为爱情而改变,所以继续的是纠缠,是欺骗,是报复。经历过这一切,是否就可以回归平淡?原著小说的名字取得太好,影片结尾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为什么我们热爱悲剧?起码对于我来说,悲剧久久无法忘怀,也是希望悲剧只留在电影里,生活的结尾是喜剧。
 

《布拉格之恋》影评(八):你说是自由太轻还是爱情太沉重

男人食色者,女人何尝不是。
托马斯深邃的眼睛注视着你的时候,你会明知道这个英俊的男人带着轻佻和情欲,却依然自愿脱下衣服,甚至带着点急不可耐。聪明的都市女人大可把这当成一场床底之欢,各取所需而已。特蕾莎第一眼看到托马斯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完了。她的爱纯粹直接,她不知道这个男人会带给她那么多痛苦,她只知道这个男人将成为她生活的一切。她不远千里孤身一人在晚上敲开他的门,她或许知道会发生点什么又或许在她的认知里还不会这么快。就像一个小精灵,始终带着少女的纯真热烈,她和他的第一次真是太可爱的画面。
我在想,或许特蕾莎是幻想能和这么一个英俊迷人的男人,从牵手到拥抱最后再到上床这样一种正常人恋爱的过程,而不是见他的第二次就和他上了床继而同居。托马斯对她是不同的,他第一次容忍和一个女人一起在清晨醒来,她就像突然闯入他生活之轻的那份责任。
只是为什么和他灵魂相近的萨宾娜始终只能扮演床伴的角色。因为萨宾娜和特蕾莎完全不同啊。特蕾莎的身心内外和生命始终只有他一个人,独立魅惑的艺术家萨宾娜思想前卫,她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放纵他的自由,他和她本就是同类,她除他之外还会有别的男人,她的生活充满形形色色的男人他也不过是其中之一。这可能就和那句话差不多“你没有我依然有声有色,她不可以,她只有我。”于是男人仅剩的潜在的那种责任感充斥着本来都是精虫的大脑,托马斯和特蕾莎结婚了,其实我一直不明白男人和女人之间为什么要结婚。至于托马斯想结婚的念头分析开来就是,任何男人在看到自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跳舞都会吃醋,但是对比一下如果他看到萨宾娜和别的男人跳舞是不会吃醋的,潜意识里还是对特蕾莎特殊,究其原因可能他会认为特蕾莎是真爱自己,萨宾娜对自己也不过是一时之欢。就像有人说的,婚姻是你终于找到了一个只想和她睡的女人。
男人和女人天性使然导致对爱情的态度不同,男人崇尚自由,希望左手红玫瑰右手白玫瑰,女人要的是男人的忠贞不二和天荒地老也不分开的归属感,其实我想说正是女人这种思想才会导致她们对源自爱情的痛苦感高于男人。托马斯和特蕾莎没有经过普通人恋爱结婚的程序,他们的同居源于一个捕猎者随意的勾引和一个猎物不顾一切的奔赴。这个有瘦削侧脸,蓝色几乎透明瞳孔的英俊男人,一直是不会爱人的人,他和女人们的周旋是生理的本能不是因为爱。其实男人都是这样的不是么。喜欢新鲜感寻求刺激,风流潇洒,逃避任何长久需要负责的关系,他们选择的女人大体也都是和他们一样的类型。然后猝不及防遇见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女人,有着小鹿般清澈美好的眼睛,望着你的时候心就会软成一滩水,没有娴熟的床技却带着青涩尽力迎合取悦你。你也终于开始学会做完爱后不再潇洒的抽离而是带着留恋吻她的脸颊,睡觉时慢慢习惯她蜷缩在怀里,在她做噩梦的时候温柔的把她搂进怀里轻声在她耳边安慰。
你觉得这就是真正的爱情了,你也在某时某刻起了和这个女人结婚共度余生的想法,你以为自己可以做到的关于一个丈夫的身份和责任。
我不知道是自由太轻,还是爱情太沉重。
我甚至觉得托马斯婚后还在和各种女人暧昧是正常的。一个浪荡的男人是没那么快那么简单就能为一个人停留的,他们需要很多女人的教导和生活的磨练,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和责任的男人,不过谁也不知道那要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到那个时候身边的哪个女人赢了。
爱情进行到后面通常是一场豪赌,奋不顾身的女人赌上所有的深情和青春,只为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成熟停留的男人。
这是个上床也没有结果的年代。男人可以把爱和性分开来,女人往往都会模糊。男人花丛走多了自会成为高手,看见漂亮女人和前凸后翘的就只用下半身思考,女人不同,女人和一个男人上床是建立在她是喜欢这个男人的基础上,所以献身。而人们往往把放荡的女人和自由的女人混为一谈。
我可以体会到特蕾莎的敏感脆弱,深夜惊醒痛哭,但其实我是一直偏爱萨宾娜这个自由的艺术家,她戴着她的男士礼帽站在镜子前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看着自己的胴体,不止是对托马斯对任何男人都有致命的诱惑,可她是野外的蔷薇,一养在温室——停留在一个固定男人身边都会枯萎。
影片最后采用时间的交错,先给所有人安了一个死亡的结局,再放他们去酒馆跳舞的画面,特蕾莎穿着碎花裙子,那张脸还是如少女般红彤鲜嫩,她的脚垫在他的脚上,他从背后拥住她,带她去ROOM6,人生若只如初见。
“托马斯,你现在在想什么?”
“我在想此刻我是多么幸福。”
她终于如愿所偿,他兜兜转转也终于只愿停留在她一人身边。迷雾落雨的树林间那条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你的生命太轻了,而我的生命太重了”有人说轻重间的调和是因为爱。可能吧,爱拥有毁灭一切的能力,也有拯救一切的治愈力。

《布拉格之恋》影评(九):布拉格之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理小说。后来翻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次阅读没能读懂,翻出这部老电影,非常喜欢。这与原著是相辅相成的,没读过原著,相信也欣赏不了这部影片。再回头静心第二次阅读原著。

这样一本内涵厚重的原著要改编是困难的,用镜头来表达昆德拉的哲思更是难上难。所以电影引用了大量原著的词句做为旁白,极力保留了原著的精髓。

剧中大量的性爱和裸体镜头,相当克制。既无媚俗亦是忠于原著的表达。毕竟昆德拉是通过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过程中,隐含的哲学思考。

当年的茱丽叶·比诺什真是年轻又貌美啊。演技显得有些稚嫩,没有后期作品那种深沉的气质,不过倒很适合特蕾莎这个角色--来自乡间小镇的情窦初开的少女。

丹尼尔·刘易斯饰演英俊风流的外科医生托马斯,英国演员似乎都有一种贵族气质,不但有着迷死人的眼神,一双细腻修长,温柔多情的双手令人印象深刻。

“布拉格之春”:1968年春天,捷克的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并试图脱离苏联的控制。结果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入侵了捷克,一夜之间占领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捷克人民愤怒了,他们上街游行示威抗议苏联的侵略,很多人流亡国外。之后捷克国内进行了大清洗,很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这就是《布拉格之恋》的历史背景

《布拉格之恋》影评(十):以前写的一些杂感

根据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所拍。
男主角托马斯是个风流倜傥的一流脑科医生,他和护士赛宾纳是床友关系。两个人因为生理需要在一起,谁也不必为谁负责任,可是他们在性格上都有某种默契,这在后面会慢慢展现。
托马斯在一家疗养院遇上了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女主角,叫啥来着,就A吧,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生。托马斯先注意到了她,可是却故意的撩拨起了小女生的注意力。
最后小女生离开了疗养院,来到托马斯所在的布拉格,学起了摄影。也就在托马斯和A熟睡在一起的那一晚,很明显,这个女人将会是托马斯一生的羁绊。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托马斯依旧风流多情,A也知道却无法忍受这种妒忌的煎熬。而后,俄国人侵占了布拉格,赛宾纳去了日内瓦,不久后托马斯和A也去了那里。外面的世界早就恢复了往常的秩序,女主受不了自己深爱的布拉格,灾难深重的家乡被外面的世界轻描淡写的掠过,也受不了自己的无能、痛苦的内心对比托马斯在安宁祥和的日内瓦如鱼得水的生活。
轻和重的对立。
其实,托马斯也是爱国的,一如他所表达的言论以及他终不肯改口的自尊。他也是深爱妻子的,在得知妻子只身返回布拉格后,他再也回不到结婚前那种无拘无束,他的心里牵挂着远方那个小女人,也终于为了她返回了布拉格。布拉格,从此就是他们整个世界。
男主的再次失足,女主的难以理解和屈辱的报复性的出轨行为却带来了无穷后患。此时的布拉格早已在俄国的统治下,充满了白色恐怖的氛围。
两人避难避到了乡下,在那里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最后,在一个雨夜因刹车失灵双双离世。爱,是包容,是理解,是迁就,是束缚。
赛宾纳其实算是托马斯的另一面,托马斯最后选择了被爱所羁绊,而赛宾纳选择了无根的漂泊。她爱托马斯,也爱那个大学教授,可是,当教授离开了妻子决心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她却走了。
托马斯的生活真那么轻吗?这大概要归结到那个社会背景吧,混乱的政治情况,黑白颠倒的价值观,人人追求及时的行乐,用轻松随意来掩饰深处的沉重黑暗,用一抹挑逗的眼神,一句痒痒的耳语呢喃来忘记生活的压力和无奈。
注意,那本《安娜·卡列尼娜》。俄国:野蛮的侵略者。托尔斯泰:反对暴力。此外,作品中的安娜是一个为了爱抛弃了一切却不得善终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