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由阿米尔·汗执导,达席尔·萨法瑞/阿米尔·汗/塔奈·切赫达主演的一部剧情/儿童/家庭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大家一起来看下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吧。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由阿米尔·汗执导,达席尔·萨法瑞/阿米尔·汗/塔奈·切赫达主演的一部剧情/儿童/家庭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一):来自星星的孩子

一开始看的时候只是被印度歌舞电影的轻快幽默而打动明亮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加上小孩子的稚拙天真在导演的剪辑下是轻快的步调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小男孩一再地被同学老师家庭的不认可而边缘化他内心里的黑洞与迷茫也渐渐弥漫开来影片开始通过绚烂而空洞的色彩渲染小男孩内心的无助与梦魇也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想的不理解不认同对儿童心理所造成的曲解和伤害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星球上的孩子又交错在一个大大的宇宙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理解每个不同星球的生命就像小男孩后来遇见尝试去懂他理解他释放他天性的老师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小孩不仅仅是一份出于工作的职责和耐心而更多的是出于爱的包容和理解一个称职的老师会教给小孩子知识和技能而真正的老师不仅会教书育人也会让孩子成长为最适合他的样子就像用对的语言去解读他的星球就像千里马会遇到伯乐爱因斯坦也许也需要那个启蒙他的老师也许我们身边并不一定会分分钟出现天才但每个小孩子都是上帝带来的一份小礼物我们应当珍惜自己可以启发帮助这些小宝宝成长的机会一直觉得小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童年时很多的教育经历会一直影响到孩子之后的性格和人生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像男主一样是个包容开放心态的有爱老师希望每个星球的小孩子都会绽放他们自身独特的光芒希望每个小孩子都会有快乐自由的童年时代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也不要时刻被左右找到自己的翅膀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二):上帝有双孩子的眼睛

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我认识了演员阿米尔•汗;一部《我的个神啊》,我记住了演员阿米尔•汗;而一部《地球上的星星》,我迷上了导演阿米尔•汗。

这或许是我写得最艰难的影评了。感动太多,难以取舍。这是第三次提笔,不过为这样一部电影,太值得。当你的热泪盈眶对上同样热泪盈眶的双眼时,语言成了多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才是正解。对于我,《地球上的星星》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敏感,炙热,满怀感恩与深爱。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也是最孤独的生命体。一汪纯净的眼睛,可以一眼望到底,像清澈的水洼,映着大大的世界,装着小小的自己。

从一出生起,他被爱包围,被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包围。他与这个面带笑意的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于是他孤独地自娱自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有没有想象过,有一天,清早醒来,当你束起窗帘,回过头,发现儿时的自己正酣睡在床上,这时的你,心情会是怎样?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的名词,“爱”,是最美的动词。所以我爱极了泰戈尔以孩子的口吻写下的诗歌。《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什么是爱,我记得有首情歌说,爱,是连我自己都像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吃他爱吃的美食,看他爱看的电影,为了更了解,为了更亲近。我们对情人是这样,那对孩子呢?《地球上的星星》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站在孩子身旁,俯下身,与孩子一般身高,它贴着孩子的脸颊,顺着孩子目光,让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我好像住进了一个孩子的眼睛,开始回忆自己的孩提时期。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文学作品,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两部,一个是王朔的《看上去很美》,一个是贾平凹的《古炉》,不过他们都是借用孩子的视角来反观成人世界、反思现实,他们的目光是向外的,这种孩童视角,不过是一种叙事方式罢了。而《地星》的孩童视角是向内的,它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澄净的内心世界。

影片一开始,一个不算清澈小水沟,几根水草,几条小鱼,几片垃圾,一个小脑袋出现在了小水沟的倒影里,这是一个不算漂亮的脸蛋,两颗门牙向外暴露着,他拿出小网网起小鱼放进水瓶。开心得趴在水边歪着脑袋欣赏,连头发浸湿了都不知道。

我们的小男孩,叫伊夏。他那双敏感的眼睛,让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美景。上课时,他怔怔地趴在窗边望着马路上的积水,看着车轮碾过小水洼,阳光下水面的反光被打破,荡漾开来,泛着粼粼波光,又回归平静。

有一天,他翘课了。他就这样背起书包,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他走过街道,艰难地穿过密集的车流。他行走在集市中,看见手艺人用双手捏出色彩渐变的冰棍;他在施工现场,和人群一起看着挖掘机的劳作;他坐在石墩上,眺望着海面辽阔;他在双层巴士上,伸出双臂拥抱着呼啸而过的街景;他路过广场,激起一群白鸽飞舞;他走上桥面,火车拉长着尾巴从桥下开过;他跟随着弹棉花声,走过贫民窟,看着和他同龄的孩子,衣衫褴褛,却仍旧享受着童年。

整整一天,他游荡在街上。他看见粉刷匠,灵活地攀上高高的脚手架,搅拌桶中的粉漆,刷子刮过筒沿,溅起雪白的粉浆,滴落在他的小脸上,他打了个幸福的寒颤,一切都那么美好。

“童年璀璨如星,短暂易逝,我的朋友,请别辜负它。”,童声这样轻轻唱道。伊夏在校车上醒来,同学们放学了,没人发现他的缺席,也没人知道他这一天的传奇经历。回到家跟哥哥说起,他一脸骄傲“我没在怕的。”

这是究竟是个怎样的男孩?

伊夏,七八岁的年龄。喜欢把水沟里的小鱼带进家里的鱼缸,喜欢帮家门口的大狗挠痒,喜欢收集随地捡来的小玩意,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另外,他还很健忘,常常忘记吃东西前要洗手,忘记关掉水龙头,忘记自己的东西要收好。他倔强又乐观,被邻居欺负,自己气鼓鼓地跑到天台抹眼泪,可发现一支断了线的风筝之后,又渐渐忘记了难受。他就是这么个男孩,调皮任性但又充满生气,对什么都好奇,都满怀热情,他不完美,但依然美好。

导演似乎很喜欢“水”,伊夏也是,他喜欢水里的东西,也喜欢水面映出的倒影。或许清澈的水塘,像极了孩子的眼睛吧。

伊夏用眼睛去感受,用色彩去表达。一道数学题在他的脑海里都能演变成一场“星际大战”。他用手指作画,他用画讲战争故事,也用画表达离别的恐慌和难过。他能看清世界,却唯独看不懂课本。文字在他面前就像被施了魔法,变化着跳跃着像在舞蹈。在老师眼里他与书本为敌,不思进取,被赶出教室罚站成了常事。在同龄人眼中,他是嘲笑的对象。在父亲眼里,他是麻烦制造者。于是他被迫转入一所传说“再野的马儿也会被驯服”的寄宿学校。

黄昏,一个小小的他,被丢在一个陌生而冰冷的地方。他倔强地背着小手,小小的肩膀颤动,着看着家人的车渐渐远去。他没有追,也没有哭闹。只是默默地掉着眼泪,他难以置信但却那么深切地感觉到了自己被遗弃。他无助却又无能为力,直到深夜,他才一个人躲在卫生间失声痛哭。

在寄宿学校,伊夏的状况依旧没有改观。诗歌课他回答不出老师要求的答案,体育课他跟不上踏步的节奏,文法课他听不懂什么动词名词形容词,甚至连上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负担,规规矩矩的素描让毫无兴趣。每一门课他都没办法参与,每一个老师都对他满腹牢骚,他们认为他懒惰、迟钝、愚蠢。他们辱骂他、嘲笑他、甚至体罚他。他的人生被逼近了死角,就像他的作业本一样,他浑身上下都被残忍的画上了红批。渐渐地,伊夏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他不再反抗、也不再愤怒。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空洞而麻木。好像什么都听不到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偶尔不住的战栗,提醒着我们他还有感觉。这个名叫伊夏的男孩,已经不是我们初见时的模样了。他的眼睛依然澄澈,但却再倒影不出美景了。

伊夏怎么了?他真的愚蠢吗?他真的懒惰吗?我们知道他各科成绩很都差劲,他排斥读书,可是究竟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了解过?伊夏的不知所措,他的惶恐害怕,也没人理解,甚至认为哪些不过是他的借口罢了,居高临下地认为是伊夏态度的问题。

是什么遮住了伊夏的眼睛,或者更应该问是什么遮住了大人们的眼睛?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距离,就像两者之间的身高,孩子看向成人的眼睛是向上的,对于他们来讲,成人似乎是更为高级的生物,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穿着大人的衣服,模仿成人的样子。而成人,因为早就经历过童年,而且拥有更多的阅历,他们看向孩子的目光是向下的。孩子在成人的视野中不光是弱势群体,也一定遭受着“歧视”。我们骂一个人低能,常常用“小儿科”一类的词汇。孩子很多时候并无法恰当的表达自己,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也就自以为是的给他们下定义。想想看,或许并不是我们给予儿童的耐心和关心太少,而是我们根本不了解他们,我们的童年如同乳牙一般被遗落在了时光里。曾经小小的我们和小小的他们一样,渴望的是尊重,理解和平等对待,像一个人一样。

伊夏患有“诵读障碍”,他认不得字,所以根本无法阅读更无法书写。这是大脑传输上的问题,文字是符号,符号必定要与具体的事物相对应,才有意义,伊夏的大脑无法实现这样的对应,因而无法认字。不仅如此他的运动协调性也会不如常人,甚至扣扣子,系鞋带都没办法独立完成。“别人轻松能做的事,他却不可以,他的自信一定备受打击,他用反抗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其承认‘我不能’我宁愿说‘我不想’,反正对于大人都没差。”

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的话多数被当成童言无忌。这样看来,对待孩子这件事上,成人才是“诵读障碍”的患者,我们无法正确理解孩子的语言,也无法正确的与孩子沟通。没办法像孩子一样,这是成人世界给我们的无奈。

《地星》是一种警醒。导演阿米尔•汗,饱含热泪地把目光投向孩子。他看向伊夏,一个特殊而鲜活的个例;也看向特殊学校里,哪些被上帝啃过一口的小苹果;看向贫民窟里,童年早逝的童工;他甚至看向全世界,看向所有洒落在地球上美丽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多么美丽的比喻。星星属于天空,却掉落凡间。孩子们就像这些星星,来到了不属于他们的一方土地,那来自天空的光芒渐渐散去,最终成了平庸的我们。我们从哪里来?哲学的至高问题或许孩子比我们更明白,因为他比我们更接近那个未知的世界,他明了,却无法言说,当他能够言说时,却已然与我们一样。

孩子,是上帝的眼睛。纯粹的背后藏着最高的智慧。在孩子眼中,世界或许没那么复杂。在孩子眼中,一片水洼,一个世界。这一切,在上帝眼中亦然,不是吗?

而这一切,你能看见吗?

有一天,清早醒来,当我束起窗帘,回过头,发现儿时的自己正酣睡在床上。我会帮他掖好的被角,在他的额头落下一个吻,阳光也温柔地亲吻着他的脸颊。不想惊扰他的美梦,只希望这场梦里有我温暖的投影。我因为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遇——当我孕育了一个小小的我;当我走向人生尽头,当我再次变成地球上的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

最后,《地球上的星星》原声带你值得拥有,每一首都很棒。特别推荐插曲《Maa》。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三):孩子,不要怕我懂你

如果说生活是一杯白开水,那么电影就是一盒调味剂,如果说生活是一杯奶茶,那么电影就像是里面的珍珠,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我们且行,且看,且伤,且感。

2个半小时的长度放在一些电影中可能会觉得累赘,但是在《地球上的星星》中却是那样的恰到好处。这部来自印度的电影出自于阿米尔汗之手,他以纯熟的拍摄手法,新颖的拍摄形式,感人的情节故事彰显出了对电影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大多人熟悉阿米尔汗可能还是源于那部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我也并不例外。

灯光暗了,故事开始了······

影片中的小男孩叫做IshaanAwasthi(DarsheelSafary饰),他有一个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的哥哥,有一位慈爱的母亲,有一个事业有成的父亲,然而却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让父母夸耀的好成绩。他被伙伴欺负,被同学嘲笑,被父亲误解,被老师惩罚,被学校退学······所有的所有都加诸于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身上,于是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沉默,周围的所有人都认为是他不够用心不够努力,但事实上呢?他有严重的阅读障碍,然而,他选择了沉默。他还是考试得零分,还是被罚站,还是读不出来课文。直到,他被转去了一所寄宿学校。一下子,他变得沉默寡言,他认为自己是被抛弃到孤岛上的没人认领的孩子,孤独和伤心给小小的心灵投下了巨大的阴影。穿插在影片中的各种音乐短剧以快得令人窒息的节奏,频繁切换的画面,以及虚构的元素将孩子内心的压抑展露无遗。在他快要一步步的陷入深渊的时候,RamShankarNikumbh由阿米尔汗扮演的美术老师出现了。他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让他们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但是,孩子依然沉默着,RamShankarNikumbh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打开一个日渐封闭的心灵。

原来他的内心如此孤独,原来他已经渐渐自己将自己抛弃,原来IshaanAwasthi喜欢画画,原来他是一颗被遗落了的星星。阿米尔汗选择了从最开始的识字开始教起,没有放弃没有责备,只有两个人在各个教室里征服字母的画面,只有两张奋斗的笑脸,此时,音乐已经从压抑转向轻松,我们的心也慢慢的沉了下来。

最后,RamShankarNikumbh这位特别的美术老师在全校举办了一场美术比赛,参加这次比赛的除了有学生,还有那些平时总板着面孔的老师,原来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可以如此接近,学生和老师的地位是如此平等。结果,小小的IshaanAwasthi击败老师获得了冠军。

镜头放慢了速度,奔跑着的IshaanAwasthi在得知获奖后跑向了RamShankarNikumbh,紧紧的拥抱着他,嘴里只是感谢,感谢,眼眶的湿润感慢慢从画面中蔓延到荧幕外。

一句“孩子,不要怕我懂你”拯救了一个小天才,也拯救了一颗地球上璀璨的星星。我们的生活往往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桎梏,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更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误解。于是,我们被生活所奴役,被限制所止步,别误解所抛弃。其实,哪里有这么多的标签呢?每一个人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四):感谢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一开始的画面就很特别.不干净的一滩池子里,有这么多垃圾,而在孩子的眼睛里,却只在乎那些游来游去的小鱼.

这好像是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映射.

慢慢的,孩子各种各样生动的表情,自然的表演,把我们带领到他的世界里来.

啊~~~不得不说,起初还被他的行为弄笑,慢慢的也被他展露的内心情绪带到低谷,然后眼泪就自然而然的留下来了.

我还有我的店员,我先生,或是在家看这部电影的妈妈,我想,我们都被这部电影感染着情绪.仿佛带领着我们回顾着自己的童年.

恶作剧的男孩,害羞胆怯的女孩.......

每一个人其实都这么特别,只是,我们用一条标准去把最美的光芒给割断了.

男孩遇到他的美术老师,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相同的童年际遇使得老师看到了自己,而深深的理解与爱,让他帮助这个孩子重新放出光芒来.

也感谢这部片子,其实,每个人看了这部片子,也就是获得了帮助.

它就是高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知道了如何去爱,才是真正的爱!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五):如果

在她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

不喜欢上学。

人,为什么要上学呢?

学习本领?

认识朋友?。。。。!

也许学校最终所给与孩子们的,是认识一些人,形成一个交际网。

和人的相处才是最重要的。

仍旧回到她。

不喜欢做作业,可是要检查,于是也就有了第一次的逃学。

当过好学生的孩子有一天突然犯了错,你会发现,满大街的人似乎都知道你的错误,并且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在围绕着你。

而且,在上学的点,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在街上晃悠,一个半大的小朋友,还蛮奇怪的。

幸好后来也有影片中的一位长者带领着去探索学习的大门。

原来文字所构成的世界是那么的奇妙!

你可以任意带入任何一个人的世界,去体验你所体验的未知。

小主角是幸福的,因为他遇到了可以赏识的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则不常有。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六):怕的是用一种成功来否定另一种成功观

一、伊夏在被送进寄宿学校之前的段落拍的妙趣横生,让人惊喜,但之后影片的节奏出现问题,有点拖,伊夏的性格也转变的过于沉重,结束时的煽情有点小过,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二、本片与三傻、死亡诗社及闻香识女人类似,都是试图解构成功瓦解功利的教育片。仅从这4部影片来看,前两部的结尾用的是另一种众人眼中看起来不那么功利的成功来检验所倡导教育方式的胜利,而后两部则直指个人内心的平静,武断一点说,这与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和发展阶段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在生存还是第一位需求的地方,此类影片的最大悖论就是不得不用一种不那么世俗的成功来否定掉那种过于功利和世俗的成功。

三、片中的好老师万里挑一,现实中绝大多数被关上一扇门的孩子恐怕也未被上帝留着一扇窗,如何由大都芸芸凡人担当的老师们为众多资质平平的孩子照亮其漫长人生的第一盏灯,才是儿童教育的宗旨吧。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七):TheTureyou--afterwatching"TaareZameenPar(2007)"(地球上的星星)

Thisisafabulousworld,andtellyou,thatyouwillneverbetreatedequally(fairly),

utpromiseme,thatyou'llnevergiveupyourself,neverbowtotheauthority.

Intheworld,whenyou'regettingmoreandmorematureandlearned,

you'llhelpthosemosterskillingotherslikewhattheydidtoyoubefore,

utnevereverdothatagain,

foryouknow,they'renotrightinyourheart.

youdon'thavetoprovehardly,thatwhatisrightorwhatiswrong,

owerisinside.

whenyou'refacedwithdifficulties,youjustkeeponbelievewhatisright,whatisbeautiful,andwhatyoulove,

that'sall.

odifficultwords.

whatfairisfair.

Justliketheair.

Hope,help,support,kind.Happy.Foryoucandomore,andgofurther...ifyou'rereallytrying.

Rememberthere'salwasymorepossibilitythanyouknow,sometimesyouhavetofollowyourheart.thatknowsmuchthanyoudo.

omatterwhotellsyouthatyou'rewrong,andyou'refailed,

Theonlythingtodoistokeepongoing,likehowyouwereattheveryingbegining,andwhatyoubelievefromyourrealself...thedeepdeeptrueyou.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八):失助时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谭洪岗《中国青年报》(2015年05月12日11版)

如果把每个孩子的心灵都看成一颗小星星,那么,你希望看到每颗星星都明亮闪烁、光彩照人,还是愿意看到它黯淡无光?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小主角是个在学校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父母觉得他无可救药,于是把他送去了寄宿学校。幸运的是,在这里他遇上一位好老师,帮他找回了自信。

慢慢走进8岁小主角伊夏的世界,你会发现,成年人只顾着为生计和日常琐事而奔波忙碌,根本注意不到小男孩的细腻敏感。这个小男孩遇到了一些别的小伙伴没有遇到的困难,导致他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却难以适应常规的学校教育,即便他已经非常非常努力。别说是学校的老师,就连他的亲生父母也并不明白孩子的真实处境,直到年轻帅气的尼克老师出现。

尼克是寄宿学校的代课美术老师,第一次出场便连跳舞带吹笛子加夸张造型,让你有点闹不清这里是学校教室还是剧场舞台。尼克迅速唤起了几乎所有孩子的热情和欢笑,除了伊夏——他已经在备受打击之后,变得有点胆怯沮丧,总是心事重重。

尼克老师细看过伊夏的作业后,看懂了症结所在,他登门拜访伊夏的父母,这才揭开了令人难过的谜底。8岁的伊夏不是不用功,更没有故意调皮捣蛋,他只是有读写障碍,他难以分清相似的字母,更跟不上复杂的作业要求,同龄孩子能轻而易举完成的功课,对他来说有些困难。小小的孩子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在难以胜任的学业面前逐渐退缩,连原先喜欢的绘画,都停下了。只是,有多少成年人认得出,那分退缩是小孩子在无能为力时发出的求救信号呢?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大人的心意,大人会觉得丢脸,嫌他添了麻烦,并给他贴上“不听话”“不服管”“瞎捣乱”之类的标签。这样远比细心弄清症结所在,然后去帮助孩子容易多了。

那么,读写障碍这样的学习困难,会注定让伊夏永远跟不上别的孩子吗?不是的,要看他所在的环境里,大人们怎样对待他。若是大家都像寄宿学校的校长那样,认为既然有读写障碍,就让他转学去接受特殊教育吧,那么,有可能伊夏会一直觉得自己不如人。好在他遇到了尼克老师,尼克不只给了伊夏有针对性的单独辅导,还从他的绘画中看出了过人的天分,于是倡议学校举办一场全校师生的绘画比赛。伊夏毫无悬念地拿了第一,他的作品惊艳全场,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这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谁不曾像伊夏那样,被某些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暂时卡住过呢?谁没经历过,在难以胜任的工作面前,退缩彷徨呢?只不过遇到的难关各有不同罢了。

为什么尼克老师能慧眼独具,看出伊夏是卡在读写障碍上,并能帮他跨过这重障碍?很简单,尼克老师自己也有过读写障碍,并得到帮助走过来了。那么,你必须要有过同样的经历并超越了那段经历,才能帮助遇到类似挑战的人吗?当然不是,这就像一位教练无论自己有没有拿过冠军,都有可能帮他带的运动员成为冠军,如果这位教练善于从间接经验中学习和总结,善于了解他人的优势和局限、激发他人的信心和内在动力,这种可能性会更大。

爱心、包容和耐心,可以让黯淡的星光重新变得明亮一些。这影片也让人想起,你若能深入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就能读懂许多人——我们无论长到多大,一样难免带着孩童时代的印记,仍多少留存着孩子气的想法、孩子气的做法,有时会在放松自在的时候,有时会在压力大的时候,流露出来。当遇见自己或他人压力下的稚气表现时,你能否认出,那只是需要帮助的求救信号呢?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九):要说有罪,人人有罪

地球上的星星,一个小孩儿的励志故事,也谈不上励志,故事结束得有些突破常规。

按照观影的正常逻辑来说,要让一个人从被歧视的环境中走出来去激励人,就要安排一个成就此人的结局。但是,尼桑不一样,导演没有让他长大,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家,或者去轰动世界。而是让他开开心心的继续在学校念书,在导演的眼里,他是一个孩子,只是一个孩子而已,不自卑,不自负,平平淡淡学习,生活,长大就好。

看这个电影的开头,一直处于糊涂状态。心中疑惑这个孩子究竟怎么了,他为什么那么不爱学习。观众只是表面的愤怒,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更贪玩,并没有去深究原因。尼桑捡球扔球的细节,起初并没有太在意,看到了阿米尔汗去尼桑家中,与尼桑父亲的对话才恍然大悟,赶紧后退到尼桑扔球的那个点,竟然看到了尼桑是那样的失望和无助。

关于尼桑的转学,起初也觉得故事脉络太过平淡无味,看着看着就看到了人性的残忍。尼桑是如何去度过转学后的一天又一天的,竟然那样让人揪心。

在平凡生活中受到的冷漠,更甚于突然致命带来的伤害。我们都在平凡的举动中伤害着别人,也受到伤害。

要说有罪,人人有罪。

这部影片塑造了很多活生生的形象,尼桑,从简单的叛逆到被不断歧视,从对歧视的抗争到对歧视的顺从,导演向观众详细地描述了这个过程。尼桑之所以对歧视顺从了,主要是来源于父亲的放弃。当自己的父亲都选择放弃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抗争是多么苍白无力。

在尼桑陷入到了绝望之时,导演给尼桑安排了新的引路人,那就是他的代课老师尼克。尼克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美术老师,在他的脑海里,孩子们都是自由的,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快快乐乐生活,是尼克对教学的追求。

当他发现了每天并不开心的尼桑时,尼克开始了他对尼桑的改变。导演特意加入了一个小服务员,他看上去只有六七岁,却要在饭店打工。这让我们去对比尼桑,精神上的折磨与生活中的折磨一样,在困扰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尼桑最终在尼克组织的学校绘画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他抱住了尼克,久久不愿松开。整部影片以孩子为主,却没有加入过多的情感镜头,只是在片尾加入了这些动作。竟然突然摧垮我的意志,我落下了泪。

整部影片改变了以催泪说教的方式去阐述孩子们面对的问题,而是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向家长们传播教育孩子的理念。

不矫情,不做作,却又不可抗拒。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十):没有一颗星星应当陨落

伊夏是幸运的,他碰到了有过同样遭遇的尼克老师,不仅自己发生了改变和提高,同时改变了周围老师和同学对于他的一贯评价。读写障碍,并不是伊夏可以选择的,他只能接受。他的读写障碍和天赋异禀的想象力让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就像尼克老师所说的,在现在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没有人相信,画画可以养活自己,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伊夏就是这条定理的牺牲者。

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多么希望可以像尼克老师一样对学生说,没关系的慢慢来。伊夏的读写障碍并不是不可逆的,只是在只注重成绩的学校里,伊夏被归为学习不认真的一类。老师一直将学生的不认真作为一种开脱借口,这其中真正不认真的又有多少呢?伊夏在这理由中痛苦的学习和煎熬着。家长对于老师的评价有很多时候都是唯命是从地同意着。因此,伊夏被送到了住宿学校。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加之无法提高的学业,让伊夏走向了更深的自我封闭。尼克老师的到来拯救了几近崩溃边缘的伊夏。他向伊夏父母讲述了伊夏的读写障碍,并用伊夏最擅长的方式——画画,慢慢纠正伊夏的读写障碍。并建议校长能够办一次画画比赛,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他要让伊夏恢复自信,让他看到自己有多棒,同时让别人看到伊夏有多棒。伊夏在尼克的帮助下最终没有陨落,继续闪耀。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闪光之处,都可以成为一颗闪耀的明日之星。但有多少老师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并鼓舞他们。除了成绩,竞争社会中,其他都不能算什么,就是这该死的竞争机制,让原本闪亮的星都陨落了,爱因斯坦、达芬奇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自己天赋,更是拥有可以发挥天赋的舞台和机会。每一个孩子,每一颗星都需要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