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哈姆雷特剧评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哈姆雷特剧评,《哈姆雷特》是一部由罗宾·洛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哈姆...大家一起来看下哈姆雷特剧评吧。

《哈姆雷特》是一部由罗宾·洛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影评(一):短评写不下

三星半

没有看过其他舞台剧版本,无从比较,只说这一版。

C有点用力过猛,电视荧幕表现力挺好,舞台剧上火候还是欠了一点,表现有些单一,一路“声嘶力竭”,肢体语言有非常重的个人痕迹,情激动时尤其会出戏到卷福。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BC大概更注重对痛苦和自我拉扯的诠释,对忧郁的表现相对削弱。

CiaránHinds非常出彩,情绪缓急有致,表情、语气完全baduncle上身。

ophelia是什么鬼,简直神经质到羊角风,没疯的时候就扭捏作态完全错乱,疯了之后更是收不住的癫。

布景走哥特风,配上完成度不错的原声,临场感大概会更棒。

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场最后一幕,CiaránHinds站在舞台中央,光亮从舞台侧面漏出,大风呼啸,砂石灰烬铺天盖地而来,太美。

↓↓↓就是这一幕↓↓↓

《哈姆雷特》影评(二):随便起个标题吧

(我在广州看7.23的百丽宫的场全场爆满而且效果非常不错推荐大家可以看。)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没有与其他版本的对比原来的剧本也很久没看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了。这些只是个人的感受可能也很不客观。但至少对我来说,我非常喜欢这一次的剧。

首先NTLive的录制很好非常清晰和完整可能比现场观看效果还要好。而且贴片里的访谈很贴心可能对普通观众的观看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作为粉丝看得很过瘾。最后呼吁捐款也让人感动看到很多人记下了网址并且影院里掌声雷动。前后Ben出现的这些非演出的片段也实在很能体现他的幽默和智慧还有帅!

可以看得出这部剧花了很多预算在舞台布置和设计上。布景、道具的设计都很合理并且因为宫殿的布景很难移动不同的场景都很好地用光影的效果合用那一个布景并且非常巧妙。先王鬼魂在悬崖上的片段中场前狂风砾石的片段还有最后决斗时慢镜头看得出设计一流非常巧妙。

整个cast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演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演出其他不那么惊艳的水平也很平稳角色的设定基本上都体现出来了。叔父、母亲、雷欧提斯的演出都可圈可点。尤其奥菲莉亚是爆发力很强风格非常鲜明的演出。而且虽然都是“疯”她对于奥菲莉亚的塑造看不出神夏里Eurus的影子她的表演很优秀。

下面要开始花式吹Ben了。他的演技一直广受好评但是舞台剧难度比事先经过录制剪辑的作品大得多也能更直观体现他的爆发力。我看过他几乎所有作品熟悉他的演出但这一次仍然惊讶于他的表现。爆发力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次他出场基本都有一次爆发剧本也设置了很多独白供他发挥表演功底扎实毋庸置疑。能在他的手势、语气和表情中看到很多他过去作品的影子同时也有自己的创造总的来讲是既能表现出哈姆雷特既定风格又很有自己特色的表现。

已经很久没看原剧本很多细节记得不太清楚所以改编的细节内容我也很难评判。大体上给整部剧加上了有些怪异的现代风格让人觉得有趣味的同时映射故事情节的荒谬绝伦。

总体讲对于我来说虽然缺少对比但是作为我看过的第一场哈姆雷特各方面已经非常值得赞赏。

《哈姆雷特》影评(三):《哈姆雷特》碎碎念

知道莎士比亚400年的NTLive系列,是因为马老师,但还是先看了口碑最佳的《李尔王》,今天,把马老师版本的哈姆雷特补上。

先说演员好了,毕竟看这版有一半儿原因是为了追星,伦敦首演炒到1500磅已经可见马老师的号召力了。擅演天才的马老师,演一个敏感煎熬的丹麦王子是在能力范围内的,更何况这次的所谓现代版造型(别忘了马老师是怎么红遍全球的),简直就是主场。表演上,怎么说呢,饱满的发音、飞快的语速、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戏份超足的眼神和嘴唇(我觉得马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会用嘴唇演戏的人)……还是那个男神马老师,绝对的精彩!就气质和气场而言,我觉得这些上过哈罗公学撑得起萨维尔街西装的家伙演王室贵族什么的简直就是犯规,穿难看秋衣破夹克的王子还是王子。装疯部分,我想说这是疯的最可爱的哈姆雷特,马老师本色出演了。可能是作为粉丝的不客观,很对不住马老师的是:首先我没有感受到他的自我突破,其次是有几次我都看着他的表演跳戏了,卷福图灵和他自己。其他演员,都演的很好,但在头一小时感觉毫无惊喜,尤其是奥菲利亚,觉得壮壮的还有点儿神经质。但是到了奥菲利亚临死前的一幕,姑娘演技简直精彩到晃眼!那一抹游魂样的脆弱少女,我都想冲上去替她拼命,更何况是她心碎的哥哥。说真心话,这姑娘带给我的震撼比马老师大。另外,我以为会出彩的霍拉旭和雷欧提斯都并没有!于是此戏朕没有站任何cp。

剧情,就是你我熟知的那个“tobeornottobe”的故事,导演处理的简单直接而……无趣。就算是马老师当前,头一个小时我也困了!这奇怪的节奏也是没谁了,觉得他一直在赶时间、同时又觉得有点儿拖沓,愁死人。

舞台和配乐,炫酷到没朋友。特别好莱坞的华贵立体多层次,简直就是为了拍成电影设计的,衬得上次看的《李尔王》就像是没有舞美。

总体来说,导演没有演员出色,舞台最最抢戏。

最后,马老师不姓马,他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Cumberbatch),我们叫他马老师是因为他脸比名字长(真心一粉顶十黑),他是个稳步走入事业黄金期的优秀英国男演员。

《哈姆雷特》影评(四):第一次看这么长的话剧

看的话剧不多其实感觉还是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话剧演员的情绪表达总是非常激烈让我觉得太夸张

没看过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话剧看这个版本觉得老人家们演的都真不错但是年轻演员中给我一种情感过于强烈的感觉不过hamlet的确有很情感非常强烈的地方感觉总体而言看话剧还是比看书有趣些尤其是hamlet独白更容易接受

本尼开头总还是让我看到shelock的影子后面感觉好多了但是奥菲利亚实在是不喜欢不能接受虽然本尼也不年轻但是后半部分看起来还是有王子的感觉吧但是奥菲利亚真的没有任何少女尤其是美少女的感觉反而总给我一种吸毒的人的感觉非常出戏但是舞台效果真是超级棒啊

《哈姆雷特》影评(五):开到荼靡花事了

1.缘起。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另一半因为《狮子王》。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记忆。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quot;Tobeornottobe,It'sthequestion."

quot;Frailty,thynameiswoman."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奇特。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出戏。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厚重。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HamletbyWilliamShakespeare

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被放逐。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

开到荼靡花事了。

《哈姆雷特》影评(六):一个好舞指和舞美简直太重要

对B·C的认识仅限于《神夏》和《黑色弥撒》

当朋友力荐看了之后,发现B·C真的一直是一个很努力的人

记得之前的《神夏》电影版,B·C为了演出维多利亚年代的英国绅士的味道,在荧屏上表现出的那种努力都让人不舍得差评

而戏剧上,况且是莎翁的经典剧目,这次B·C也真的是将自己完全融入这部戏剧中,除了一些情感的表现形式,一些浮夸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他的努力在于痕迹,什么痕迹?举手投足间自然的将人物性格表现出来,同时也不忘记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的诠释;我们看过很多戏剧,演技浮夸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是临场改词或是临场更改场景动作的,当然这不会出现在莎翁的剧目中,除非那个演员不想混了.........

作为对一个世界公认的著名剧目的表达,演绎一个极富争议或是之前很多成功案例的角色是一件把自己推向火坑的事情,大部分歪果仁的鉴赏水平和务实精神告诉他们,无论是谁,胆敢卖弄风骚矫揉造作骗其金钱买票进场结果一塌糊涂,他们不会放过他,口诛笔伐到老鼠过街人人皆知,最终其人消失。

·C有无数女性粉丝,脑残粉大把,敢去与能去接演Hamlet王子的人本就不多,况且还是戏剧表演,没有电影中的镜头烘托情绪,影化叙事来衬托气氛,围绕主题,吸引观众的眼球;戏剧演出在舞台上,你必须毫无保留地诠释对这个角色的理解,酝酿情感,因为没有摄影机去帮你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的只是你自己这个主体,尤其是复杂人格以及悲剧角色的诠释,过于悲痛的表达令人心生厌恶,粉饰着你流于表面的演技;不够悲伤却又被人评论没有正确认识角色;Hamlet这种复杂型人格的演绎也是个极大的问题,将一个身躯演绎成两个,一颗心脏跳出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如此就必须有种冲突和疑惑在其动作、行为和语言中,况且莎翁的剧目中,完美朗诵出原版台词就是个考较修行的事,更别提去背诵出味道

所以,B·C这版Hamlet不是我看过最好的,却是我感觉到最努力的Hmalet

《哈姆雷特》影评(七):长脸王子复仇记

这个莎士比亚400周年的NTLive系列,完全是我两个月前的意外发现。清明假期,散步时刚好路过了天津大剧院,就刻意放慢脚步沿着半圆形长廊走,边走边看上面的宣传画,想了解一下今年有哪些新剧目上演。走了不大一会儿吧,我一眼就相中了《哈姆雷特》的NTLive,和它放在同一张宣传画的还有两部话剧,一部是《女王召见》,另一部是抖森演的《科利奥兰纳斯》。这几部剧都是英国国家剧院的官摄版,每部大概在天津演两三场的样子。

简单研究了一下时间表,发现《哈姆雷特》刚好有一场在端午假期里,我从学校回家是能赶上的,查完之后真的特开心。想看的原因有三方面吧:

首先,我想对每个喜欢舞台这种表现形式的人来说,没有谁会不爱莎剧,因为它太过经典。莎士比亚对戏剧和文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根本无法忽视,或者绕开不谈。

其次,伦敦西区实在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我对话剧目前懂的还不多,但我钟爱的两部音乐剧《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它的英文版最早都诞生于西区。虽然目前还没有条件,亲自到英国看场演出,但能看到官摄,也绝对是莫大的满足。

最后,就是卡司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算是我比较关注的演员之一。(没错,因为《神探夏洛克》)他长久以来,好像特别擅长演绎一些高智商,或者疯疯癫癫的角色。所以我非常好奇他能把哈姆雷特诠释成什么样子。

为了让票钱花的物有所值,这半个月做了两个功课。一是看了96年电影版的《哈姆雷特》,二是抽出几个小时把剧本读了一遍。其中第二点,我认为是最必要的。莎剧距离现在有400年的时间跨度,提前熟悉剧本,无疑会让观剧体验更加顺畅。另外就是,可以记住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台词,着重去看演员们如何展现,能够抓取到侧重点。当然喽,我们看话剧大可带着娱乐心态去欣赏。不过,如果希望有所收获,我想做做基本功课还是有益的。

在编排上,本尼版的《哈姆雷特》对莎翁原剧本做了些许调整。比如,它直接砍掉了第一幕第一场,两个卫兵和霍拉旭目击先王鬼魂的部分,把第二场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碰面的桥段分割成两块,用前半段台词作为整场话剧的开头。这样调整,我觉得有好有坏。好处是:让整部剧节奏更紧凑,重点突出。坏处,当然也很明显,那就是直接损失掉了第一场戏的全部台词。我想,一部老作品的现代演绎不拘泥于原本,应该是好事。毕竟,时代不再是过去的时代,观众也是全新的观众了。

另外,我记住的几处小调整是:1、波洛涅斯向国王报告哈姆雷特变疯原因的桥段,放到两使者传信之前了。这样编排,确实让剧情更搞笑了一些,因为前后衔接比过去紧密。2、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位置比原剧本提前了一场,本尼演的很走心,但我觉得开头的表现力还是稍差一点。3、就是奥斯里克在哈姆雷特面前见风使舵的那段表演(帽子摘了戴,戴了摘),这部分原来收录在中学课文里嘛,所以就特别关注了下,没想到直接给砍掉了,有点小遗憾。

说完编排上的创新,再谈谈这部剧的舞美。舞台本身搭建成王宫大厅的样式,左面有楼梯连接一个二层走廊。这样的舞台设计,看似简单,但通过对道具,尤其是光影的运用,它让舞台的每个部分都充分发挥了作用。说两个震撼到我的点:

第一个是,话剧上半场结束时,丹麦王克劳狄斯喊出台词的那个瞬间。所有的通道同时射出光柱,狂风扬起土灰,喷吐到舞台上,这个收尾实在是太精彩了。按我个人的理解,它一方面预示了随着阴谋被揭示,下半场戏剧的主题会愈加黑暗;另一方面,因为下半场的有多场戏在野外,土灰可以很好的营造出泥泞感,更真实。这样的巧思,让人不得不佩服舞美的匠心。

第二个是,话剧最后,哈姆雷特刺杀雷欧提斯的那个瞬间。在这个桥段,所有演员都采用慢动作表演,仿佛时间凝固了。灯光从斜上方打下来,以哈姆雷特为中心,扩散成一个光圈,上面布满灰色斑点。好似仇恨,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完全释放。而后光芒重新汇聚到哈姆雷特身上,慢动作结束。这个部分的处理不像话剧了,更接近电影镜头,实际上这部剧很多地方都处理得像电影。古老剧情和现代手法相互碰撞,特别迷人。

讲完了舞美,说一下我观剧前最大的担忧:服装和道具。因为这部剧的现场演出时间是2015年,能查到的信息还挺多,我就提前看了一些预告片和流出的片段。由于大部分观众对《哈姆雷特》的剧情已经烂熟于心,所以这部剧就没有从服装和道具上刻意营造时代感,很多地方是古代和现代混杂在一起的。例如: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自始终穿着卫衣和格子衬衫;400年前的人居然有电话和收音机用。这类表现手法比较现代,我个人观剧经验偏少,就有些担心自己融不到故事中去。

现在整部剧欣赏下来,发现先前的担忧并不是个大问题。如果你对剧本很熟悉,这类表现手法接受起来完全OK,甚至还能感受到不少新意。就比如说,这一版的奥菲利亚,有个爱用照相机拍照片的爱好。(没错,400年前就有照相机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而后通过她毁坏照相机这个小细节,暗示了奥菲利亚的投河自杀。那我觉得,这类乱入,就不会让观众觉得很讨厌,因为它是为剧情服务的,并且填补了原著的不足。(个人认为,老版的奥菲利亚,人物形象相对单薄。)

卡司的话,马老师是吸引我看这部剧的原因之一嘛,自然无需多言。比较令我惊喜的是克劳狄斯的扮演者:赛伦·希德,他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老戏骨。在美剧《罗马》里饰演过凯撒,《权利的游戏》里演过塞外之王曼斯,还演过电影版《歌剧魅影》的弗明先生。他在这部戏里是反派,而且出彩的台词并不多。但他在忏悔那个桥段所贡献的表演,我觉得是全剧最佳,光芒稳稳盖过了本尼。他对狡诈和惶恐情绪的把握,相当精准,让人想再看一遍。

关于《哈姆雷特》这部剧,如果再深入去谈的话,我想还可以说很多。我最后,重点想谈的,就是自己对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理解,顺便说两句本尼的表演。最初,读剧本的时候,我对哈姆雷特没什么同理心的,甚至觉得他就是个“话痨”。因为在这部剧里,哈姆雷特有许多冗长台词,再佐以莎翁的华美辞藻,读起来蛮困难的,人物形象始终不立体。

今天,观看了本尼的演出,感觉就有所变化。台词转化为念白从演员嘴里流出后,确实自然许多,加上表情和动作,理解也随之加深了。当然,我心里明白,演员只是按自己的方式,从一个角度诠释角色。但本尼在表演时,没有给我“出戏感”(他的福尔摩斯还是相当经典的)我觉得就算成功了。因为在观剧这个时段内,我觉得他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那种善思的年轻人,顾虑挺多,多少还有点优柔寡断。他对死亡的思考,历经了四个阶段,并且和“复仇”这一主题紧密相连。

父王去世是第一阶段,他像许多初次经历亲人离世的年轻人一样,开始反思死亡。对叔父和母亲的结合,也极不满意,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父王显灵是第二阶段,他被愤怒的火焰点燃,渴望为父报仇,但天性里的多虑又让他陷入痛苦。自身毁灭和复仇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著名的对“生存还是毁灭”的讨论,则是第三阶段的开始,他渐渐理清了思路,不再畏惧死亡和自身的毁灭,对复仇愈发坚定。

而弄臣约里克的头骨,所开启的第四阶段,代表了抛弃掉一切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复仇事业中去。如果人终归土灰,人世无可希冀,哈姆雷特情愿为荣誉而死。

我想说,从王子得知父亲死亡真相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其实就注定了。大仇未报,他的愤怒烈火,就肯定不会熄灭。只不过,莎翁创造了一个极悲惨的结局。复仇者,被复仇者,以及与阴谋相关的所有角色,最终都被死亡吞噬,只留下忠实的霍拉旭言说他们的故事。“复仇”是《哈姆雷特》的核心,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最精妙的部分,应该是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对死亡的讨论,对生活的思辨,对人世的判断。

当然,有句老话说的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所讲的,不过是自己的观点,未必正确的。我想,那个独属于你的哈姆雷特,还是需要你自己到故事中去挖掘。

《哈姆雷特》影评(八):最差版本哈姆雷特

看见分这么高怀疑我看了场假话剧……

改得这么差,最大的锅肯定甩给导演。

首先服装道具都偏现代化,包括奥菲利亚的相机,后来霍拉旭递给哈姆雷特的枪,都感觉年代设定应该是近50年内的事……如果导演想把剧本时间线拉近,让观众觉得更亲近,直接设定成现代故事不行吗,弄个上世纪这样的大背景感觉很迷……

另外,很多细节都被删掉,导致剧情bug和人设平面化。

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幕,皇后莫名其妙喝下毒酒……完全!没有!铺垫!作为观众只看见就在儿子和雷欧提斯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后三步并作两步,莫名其妙跑到侍女面前把酒喝了?作为一个皇后,难道不是坐在凳子上,优雅地等着侍女把酒递过来?再说她是有多无聊,悄悄地自个儿把皇帝对哈姆雷特的奖赏给喝了?

说说主角吧,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本尼这版全程愤怒的哈姆雷特也是刷新我的认知了。

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子,他的聪慧和优雅,我反正一点都没看出来。他装傻和正常的时候,有区别吗?都是疯疯癫癫的样子。

再说哈姆雷特最核心的tobeornottobe,有表现?我只看见了愤怒。本来很期待的他和母亲深夜会面的那幕戏,结果呈现出来的只有,哈姆雷特:你不配当我妈+全程怒吼。皇后:我错了+全程嚎啕大哭。

哈姆雷特本来那么那么那么复杂的内心世界,被本尼诠释得像个智障中二青少年。

哦对了,还有他误杀了奥菲利亚老爸的时候,拜托,你杀了的是你情人和你好友的爸爸啊!哈姆雷特居然冷漠得像只是死了只蚂蚁。

哇,想吐槽的简直太多了!

奥菲利亚,虽然演员演技其实还不错,但是,一开始选角就有大问题啊!原著里美丽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少女,到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有鱼尾纹和眼袋整张脸都写满故事的女人,再加上演员脖前倾问题严重,小腿粗壮……这让观众怎么有代入感?

还有,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戏也是……非常神奇。导演对他们感情的描绘和对哈姆雷特受百姓爱戴这点描绘的处理方式一模一样,观众如何得知他们二人相爱?全靠听其他演员的台词。明明几句对手戏就能体现的东西,导演偏不让他们演。

我们只看见她哥哥雷欧提斯劝她不要陷入王子的爱情,她父亲波洛涅斯也让她拒绝王子的情书。然而奥菲利亚自己,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没有一丝羞涩,没有一丝爱而不得的难过。所以观众完全get不到奥菲利亚对王子的情感。

另外我还想吐槽雷欧提斯。不是我对肤色本身有什么意见,只不过波洛涅斯和奥菲利亚都是白人,而一家人里的哥哥,是个黑人……我可能能脑补一万个青青草原的故事……

再说雷欧提斯身为一个翩翩贵族少年,演员能不能有点贵族气质?那双眼睛瞪得溜溜圆我以为是非洲王宝强,简直憨态可掬。

最后点名批评的主角是皇后。同行一起的妹子一直给我吐槽这导演可能对皇后有什么意见,我深以为然……皇后戏份不算少,但看到结尾我也不知道这个皇后有什么特点……人物塑造得宛如一个群演,更不要说展现她可恨又可怜的一面。

配乐打光这些专业问题我不懂就不说了,反正这部剧,作为一个业余观众,就觉得,除了布景不错,好像就没优点了……

《哈姆雷特》影评(九):Goodnight,mysweetprince

好吧,这版的主演舞台效果灯光音乐全面碾压了大提提版。回去二刷。提提的哈姆雷特是忧郁的王子,而本尼的哈姆雷特始终都是苦痛与折磨,从头至尾眼睛血红,独白时处处泪流满面,看着让人心碎,演员做到这份上也是神了。

Cbleedsbloodoutofhiseyesallthoughtheplay,andinhismonologues,tearsalloverhisface.

Themusic,thestage,theeffects,thelighting,theyareallsuperb.

DavidTennent'sHamletisamelancholyprince,butBenedictCumberbatch'sHamletisatormentedsoullivinginextremepain.

Theclassic2BsceneIlovethemost,ourprince,inridiculoustoysoldieroutfit,kneelingonatable,pouringoutallhisstruggling.Howpainful!

utthekingisnotasgoodavillianasinthe2009version.

AndIstilllovethe2009sceneinwhichHamlettalkstohismotherinherclosetbetter.

《哈姆雷特》影评(十):哈姆雷特的内心

看了一些对卷福版哈姆雷特的评价,大多数人其实评价的是原著内容。很多人赞卷福的演技,我想稍微表达下自己的观点。

这部剧的布景确实很精彩也很新颖,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感。可是配上演员惨不忍睹,不洋不土的现代服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画面的美感与人物的代入感,很不和谐。导演很想融入从现代感。可是这样强行融入现代感,反而使整部剧的逻辑显得错乱,禁不住推敲。举个简单的例子,克劳德用毒药谋害哈姆雷特之父从而当上国王,哈姆雷特被流放到英国。。。这个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吧?

然后还想谈谈这部剧的节奏。我一直觉得这部剧的节奏与细节安排设置有些问题。前面的节奏还是平稳推进,一到哈姆雷特见到死去的父亲鬼魂时,节奏就忽然加快,然后中间的情节神进展,最后结局略显仓促。有一种让人如乘云雾,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最后再讲讲演员们的演技。卷福确实演得很好,哈姆雷特在父亲死后,克劳德宣布新婚的宴饮上那挣扎,苦痛,迷茫的内心戏很好;装疯时与奥菲利亚的对话感情也拿捏得不错,哪一种因为自己内心的矛盾而对爱情的取舍怀疑推拒演得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紧绷。我的差评想给克劳德的演员。真的不是面瘫吗?一直在享用自己先天的表情,并没有将克劳德奸猾而又惶恐的形象表现出层次感,这让我有点心累。再讲讲奥菲利亚,这个女孩在剧中完全是神经质,压抑,畏缩和懦弱的。说实话,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再加上这种不出彩的性格,并没有给我一种美丽破灭的巨大悲剧感,反而让我有一种她本来就该死的感觉,减少了那种戏剧的冲突。。。

我还是喜欢古典一点啦。

 

上一篇:w的悲剧结局

下一篇:《亲爱的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