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红十字 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红十字 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是一部由福泽克雄执导,松岛菜菜子/西岛秀俊/高梨临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大家一起来看下红十字 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吧。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是一部由福泽克雄执导,松岛菜菜子/西岛秀俊/高梨临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一):如果这是在中国

如果这是在中国,中国的导演拍了一部本国人加入敌对势力的电影,我想会有以下后果:

1.这个导演一定会被戴上叛国者的帽子,他要面临无数网友的指责,你这个汉奸,你不是中国人!(前几天范玮琪因为在某些人认为不恰当的时间里晒娃而被他们群起攻之,导致两方网友互相指责。由此可看出网络暴力太可怕了,国内的戾气有点重。)

2.一定不能过审,以目前的审查制度来看,花千骨的吻戏被删,武媚娘的胸被删,像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戏更是一定不会过!如果这部戏在没过审的前提下,拿到国外电影节去参展,导演还会被电影局以“违规参赛”的名义给封杀掉(2000年5月,《鬼子来了》在未通过审查的情况下,姜文参加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并凭借该片荣获了评审团大奖,由于“违规参赛”,姜文受到了电影局“五年内不能担任导演”的行政处罚。)

3.这部剧的女主角可能要遭殃了,竟然连这种题材的电影也敢拍,我要让你知道后果!我们来看看汤唯演过《色戒》之后发生了什么。(2008年3月5日各电视台接到广电总局的电话命令,禁止对汤唯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包括播出她代言的广告,并要求低调处理此事。广电总局的“封杀”影响了汤唯参与影视工作的进程,直接影响是使其无法顺利接演片约,整个2008年演艺事业完全陷于停顿。)

大家还记得第一集中那个打女主角的四眼军官吗?这个导演真够狠的,他塑造出来的四眼军官竟然比有些国产抗日剧里面的日本军官还要坏,这个四眼军官打人不分男女,对待自己国家的士兵也十分狠心。导演这么拍,难道日本国内没人说他是日奸吗?我想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理性的人更多罢了。在这里我也要批评一下日本的电影审查制度,怎么能让这样的电影过审?这让某些爱国的日本人怎么办?导演会不会被打?

我们来看一下战前的日本。那时候日本的民粹主义十分严重,在军国主义政府的煽动下,日本青年都变得十分狂热而好战,他们渴望发动侵略战争。李鸿章奉命去日本和谈,而日本的右翼分子及其不想看到中日和谈成功,于是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小山六之助选择行刺李鸿章。他们企图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时间来到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的前夕。此时日本大势已去,长时间的战争导致国内残破不堪,民众的生活难以为继,日本投降已成定局。然而此时日本国内仍然有好战分子,他们坚决反对投降。为终止裕仁天皇终战诏书的放送,陆军军官竹下正彦、椎崎二郎等叛乱军官杀掉了近卫师团长森赳中将,并假借近卫师团长的名义发布军事动员令,并一度控制了皇室宫殿。但他们还没有找到唱片,东部军(负责日本关东地区国防事务的日本陆军)田中静一大将便平息了叛乱(有说法是裕仁天皇出面解决了叛乱),而叛乱的首谋大多以自杀告终。12时,广播员和田信贤向听众放出整点报时后,"玉音放送"在日本广播协会的放送室播放。最终战争得以平息。

以前的日本人如此好战,那么现在呢?2011年,为了纪念太平洋战争爆发7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特地做了一次采访,他们的问题是“你是否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采访的结果出人意料,一位青年说:“日本这个国家目前还不值得我去献出生命。“另一个小伙子说:”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而日本政府最近想解禁集体自卫权,这遭到了数十万民众的反对,他们高举抗议牌在政府面前抗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大家生活的好好的,凭什么要去打仗?打仗除了让自己受伤让别人受伤外还能得到什么?谁愿意有好日子不过而选择战争让自己和他人家破人亡呢?和平来之不易,这部片子也传达的是一种和平的思想,谁挑起战争,谁就是恶,在现代社会中,和平是最重要的,大家都不是野蛮人了,不会像古代那样说打仗就打仗了。所以请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最后,我想知道,如果在国内有人说”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这样的话,他的后果是怎样的?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二):关于战争,我们需要思考的

看到zaker上的简介过后,就忍不住找来看了。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在抗日神剧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日本拍二战题材的片子会怎么拍。

就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很深刻的。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片子有刻意轻描淡写日本侵华军罪行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想要描写的重点,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中发起国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恶劣,对被侵略国家带来的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需要为此有多么沉重的罪恶感。这些都不是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所谓的刻意忽略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悲伤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如今的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故事主人公所执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贯穿了整部影片。看到有些人会使用“圣母”这个词,可能略带有嘲笑的意味。一个人,坚持她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敬佩的事情。如今,多少人摇着头说,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哪谈得上什么理想。可能,一个未涉世事的小孩子会红着脸反驳,说理想对于他自己,何等何等地重要,但是得到的,总会只是那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想起来,不禁是有些悲哀。毕竟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当上校用枪顶着希代的头,让她放手的时候,她还是放开了。(待续)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三):日本对战争是不会再有反省了

这部剧在中国被禁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一直内心在问这部剧好像可以不用禁播吧,看完第二集觉得真是要禁播。因为这是一部一本正经在编故事的洗白剧。

第一,剧中一直在混淆日本在中国本土战场和伪满洲这两个地点的概念,会让人误认为在伪满洲所做的各种帮助开垦,各种深得民心,包括极个别出于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日本人代表了所有日本人在整个中国的所作所为。

第二,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上说过日本战俘包括移民是整个二战战败国所受待遇最好的,剧中却无限放大战败对日本的打击和代价。美国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的破坏远高于苏共对日本战俘的伤害,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是不能随便杀战俘,剧中却在颂扬美国在韩战的角色

第三,GCD尽管有纪律优待日本战俘,是否有具体史实证明战后大量强迫日本医疗队为其服务,但是剧中的共产党向日本人鞠躬致谢真是不太可能

有人说这部剧拍得很精致演员演的好,但是我看到的是菜菜子的各种玛丽苏和中国人操着日式中文外,还有各种穿帮和演员的用力过猛让人随时出戏。

我想到了和《永远的零》一样,日本在反战剧中充斥着对战败的不甘心,对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精神的褒扬,就像在说输了尽管遗憾但是你们做的事情还是令人尊敬的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四):日本人应该拍什么样的抗战片

“日本八路”老照片:鬼子变身八路军的故事(组图)--原载:加拿大华人网

2014年9月1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本人宫川英男位列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博得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是一群“日本鬼子”变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宫川英男,1918年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末期被俘,经思想改造后自愿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宫川英男成为日本反战同盟的一员,参与对日军的策反等工作。1945年,在日军围剿中,举枪自尽,时年27岁。

作为侵略者,成为俘虏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日本兵则以极难被俘著称——受武士道和法西斯精神的教育,日本士兵通常至死不肯缴械投降。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发布俘虏政策的命令,“不杀,优待,放归”。

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人,宣布自己参加中国八路军,成为抗日战场的第一批“日本八路”。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发起建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

1940年,延安方面政策大调整,提出了“教育后劝其回归,选择少数进步分子,给予长期训练”的指示,也就是“教育、训练任用”的原则。日军俘虏一旦被留下,给予优待。

在华日本人反战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唤醒士兵觉悟;服务于抗日工作的其他战线,如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军事技术传授、卫生服务、教育等。

冀南支部有个叫秋山良照的盟员,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秋山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

上战场喊话是一项特殊的反战活动。盟员要躲避战火,跑到炮楼边,高声向同胞叫嚷:“日本打不赢!”“日本军阀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都是劳苦大众啊!”

有统计称,从1939年7月反战组织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成员,有名可考的36人。近日公布的抗日英烈宫川英男,便是其中一位。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五):美化民众多于反战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这就是无耻的行为!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六):日本版《我们的父辈》,严肃认真的好片

类似于德国《我们的父辈》,以几个主角的经历贯穿一段段大的历史阶段,称得上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好片。剧情从小人物拍起,不过虽然是小人物,还是有着远大的红十字理想,以小见大应该就是这样吧。红十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包含了多层的解释可能和冲突,比如救死扶伤,是不是对敌人也一视同仁。比如忠于祖国,是不是被俘虏了就不忠了。而且因为做战地救护,所以可以离开前线,而且也提供了吃饭的本事,让主角们可以经历这么多战争。如果是塑造一个士兵的形象,那么必须要成为将军才可能活这么久。

《红十字》让人特别钦佩的是从比较真实的角度描绘了日本普通人眼中的满洲国、二战、朝鲜战争,也穿插描绘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并不是清一色的仇视(取决于各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德国人和日本人印象里的苏联人都是蛮族。这些角度比起那些把日本拍成战争受害者的片子更有力量,而且本片对日本的暴行也没有美化。对于日本普通百姓来说,去满洲就是开拓新的疆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可以和中国人共建和平社会(虽然日本人把自己看做比中国人高一等)。这和德国人入侵苏联的想法是一样的。百姓并不清楚政治,对军队的暴行也一无所知。而中国百姓为了生存,也并不关心谁来统治,如果日本人对自己好,大家和睦相处也很不错(和台湾一样,东北的百姓也肯定有很多学过日语)。

但是战争的残酷,在它降临到自己亲人身上时才显得那么痛。当天野希代看到自己抬的担架上躺着奄奄一息的士兵居然是自己的老公中川亘,她支持不住倒在地上,这一幕让我流泪。对于参战任何一方的百姓,战争都是悲剧。这部片子不用说教,很动人地诠释了这一点。

《红十字》可能是有点过于亲共,没有国民党什么戏份,而是大力描写共产党解救日本医护人员,然后给与思想教育,甚至其中一位护士爱上了八路军的日本干事。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报道,这些事情应该也是有真实的背景。相信片中很多镜头是在中国取景的,而且动用大量中国演员,中国人说日语,日本人说中文,美国人也说日语,这些都是精彩的看点。

天野希代和中川博人相互寻找、错过、守望、坚持的过程让这部片子充满心灵的震慑。虽然剧情纯属虚构,但是每个人物的举止反应都很真实,是多年来难得的好片,值得学习。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七):战争没有赢家

就像大竹医生说的,战争降临后,一切都变得虚妄。

这是今年看的最赞的反战影视作品。

能够感受到反省的深刻,实际上我觉得这样的反省,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其感染力远远胜过说教,口诛笔伐,控诉。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这个片子首播时间是今年的八月一日,

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

战争没有赢家,苦难总是属于百姓。

最后要称赞松岛菜菜子和饰演大竹医生的演员。

另外一部片子也很想推荐来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81646/

2010年的<归国>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八):我简单说一点啊,这一点分成八个小点

我简单说一点啊,这一点分成八个小点来讲:

日本的主旋律影片拍的也有搞笑之处,咱们就别再嘲笑建X大业之类的献礼影片了;

八路军的制服还可以更烂一点么,简直跟纸糊的一样,穿成这样老百姓会相信你么,是伪军么?

苏军的军服应该是那种黄绿色,为何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是跟坦克一样的草绿色,而且看着也很假啊,上战场以后八成一阵风过去就全裸了;

扮演王江明的那货,小松拓也,是06年加油好男儿上海赛区五强之一,当时还有乔任梁、秦炎仕、王传君,所以这货辗转了这么多年,不知道在哪里玩耍呢,中文依旧没有长进啊;

叫博人的那小子,有着随环境变换长相的本事,小时候长个小眼睛单眼皮,跟他爸妈一点不像,少年时期变成大大的双眼皮,等到了朝鲜山区,又被炸成了单眼皮;

最后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那漫天招展的红旗让我想起了《太极旗飘扬》,CG效果太差,差评!

尽管针对关东军之类的给予了一点点批评,但是完全是隔靴搔痒,十几年的侵略史一语带过,整个重心放在战前战后;总之日本人拍的二战影片都有这个毛病,把中日战争说的不痛不痒,对炸了他们,杀了他们14万人(好像日本人死的最多的战场就是太平洋战场),占了他们,奸了他们的美国人怀着又爱又恨的情绪,总是忽略掉珍珠港之前的若干年侵略历史,人家欧美战场不计算就算了,你跟着瞎起劲什么啊,一脸奴才相。

美化了八路军和某党军队,尽管非专业演员扮演的八路军干部显得有点过分伟光正,显得又冷酷有假惺惺,但是八路军本来就擅长最思想工作啊,人家打仗确实赢在理念,赢在政治建设,那个被感化的日本护士,俨然是若干个抗战时期被我党同化的日本人之一。

对苏军近乎写实的刻画,算是最大的抹黑之处,谁让苏军在那个年代的确是野蛮的红色帝国主义呢,苏军虐囚,贱淫妇女可是横贯整个欧亚大陆,从德国到中国,都留下了他们辛勤的身影。不管怎么说,苏联重创了关东军,不管这是我们用多少领土换来的,还算是为咱们出了口气。

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断想到了两本书,一个是严歌苓的《小姨多鹤》,讲满洲开拓团在战败后如何躲避苏军,抢火车,南下逃亡,被中国人买回家做奴仆童养媳各种,讲得比较真实完整。另一个就是一个湾湾人写的《台湾人眼中的祖国大陆》还是《我们台湾这些年》想不起来了,里面讲的跟随共产党军队若干转移的经历,让人感觉很神。

总之,造型实在不给力,日本演员说的中国话,都曲折成那样了,还可以隐瞒过我淳朴的村民,也是不容易。相比期待,本片差了不少,作为南丁格尔精神的宣传片还可以。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九):粗看后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几个零散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关于“抗日剧”。

这步电视剧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作“抗日剧”。作为“抗日剧”必要的基本立场是“抗击日本侵略”,即日本是侵略者、日本人是侵略者。本剧完全没有这一立场,所以只是“二战剧”不是“抗日剧”。

2、关于“反战”。

反战是战争发起者的特权。只有具有战争选择权的国家才有反战的权利,比如抗日战争的日本,比如越战的美国。不具有选择权的国家没有反战的资格,只有在投降和抗争中选择。真正的反战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的费效比太高。日本反战的原因是战争失败,做了亏本生意。美国反战的原因是付出太多不划算。从来都没有因为对方的痛苦而反战的。

3、关于“原谅”。

原谅是受害者的权利。只有受害人才有选择原谅的权利。

公正的审判是原谅的前提。没有公正的审判,责任的区分都不明确,何来原谅一说?

原谅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原谅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基于美好的预期,主动的自愿的放弃一些权利。所放弃的权利是属于受害人的,放弃这些权利必须基于受害人的自愿。

4、关于“战争创伤”。

战争发起者和战争承受者的战争创伤是两回事。

战争发起者,如抗日战争的日本,其战争创伤是其付出的战争成本。日本付出这些战争成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战争红利,包括资源产地、商品市场、廉价劳动力、更高的国际地位、更大的民族生存空间等等。这种付出是自愿的,也是有预期的。

战争承受者,如抗日战争的中国,战争创伤则是完全的伤害,是被动的被迫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非自愿的。

此剧我给两星,基础星一星,制作表演的技术性加一星。基于我中国人的立场,我无法在此剧观点上给予加分。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观后感(十):战争发动国的民众眼里的战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关于最近讨论比较火的《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信》,由于期末论文还没写完的缘故,而且似乎国内视频网站都被和谐了?就在dailymotion找了生肉,简单看了几段剧情:

一个是日本军队在苏军的淫威之下掩护未及逃走的医护人员,一个是地主老杨救下两个日孤孩子,以及片尾部分的母子重逢。当杨希邦抚摸着母亲的双手,对着希代说出:“这双手一直都没有变。在医院里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正是妈妈的手啊”的时候,真是感慨颇深。或闻有观者泪下之语,此言不虚。

对于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中国观众,特别是对二战时候的“东北开拓团”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普遍认为只反军部,不承认民众当时的狂热,有美化侵略之嫌。

不过我依旧认为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反思战争、反对战争的影片。对战争的控诉,不仅仅是被侵略的一方诉说自己的苦难,也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了解付出的代价。杜甫《兵车行》有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同样是以战争发起方的国民的视角对于战争的控诉。如果说日本军部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唐玄宗,那开拓团就是被抛弃在青海、抛弃在云南的累累白骨。我曾经去大阪参观过大阪大轰炸的和平纪念馆,所要传达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和平,是中日双方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的意愿,也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并不尽相同。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打了另一个,结果被老师罚站。完事儿老师就教导施暴的那一个:“你不但伤害了他人,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惩罚。所以以后不能打人了。”那中国人认同“所以”,而侧重点在于前面那个“不但”,认为后面的“而且”,即日本民众遭受空袭、核爆那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恶因种下的恶果,说句难听的叫咎由自取,至于反战那是因为我们是战争直接受害者。而日本人也认同“所以”,但侧重点却是后面的“而且”,认为国家发动的战争反而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要反战。

结果虽然都是反战,但在出发点这一层面,要达成相互理解,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拯救第365天

下一篇: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