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值得无处可逃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值得无处可逃,《无处可逃》是一部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罗伯特·雷德福/希亚·拉博夫/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大家一起来看下值得无处可逃吧。

《无处可逃》是一部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罗伯特·雷德福/希亚·拉博夫/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可逃》影评(一):恐怖分子的亡命天涯

文/公元1874

你做过什么见不得光的事吗?这件事当年没被人发现,你忐忑不安地活了下去,并且可能在生活的杂乱里忘记了自己做过的事。但有一天,这件事又被翻出来了,你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又会作何选择?《无处可逃》的故事就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

影片讲述了三十多年前,一个名为“地下气象员”的激进组织为了反对美国进军越南,在本土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并杀害了一名银行保安,随之遭受了FBI的通缉,组织成员也隐姓埋名。多年过去,成员们各自都有着不错的生活,但苏珊·萨兰登所扮演的其中一名恐怖分子却向警方自首,而其他成员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戏骨罗伯特·雷德福这次在影片里扮演主角詹姆斯·格兰特,他是苏珊的老友,当年的恐怖行为他也有份参与,但并未杀人;后来改名换姓,成了律师,重新组织了家庭,还有了可爱的女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似乎已经跟自己年少时的犯罪行为彻底告别。不过,随着苏珊的自首,他重新被FBI发现,陷入全国通缉的逃亡生涯。而其他几位当年一起合伙“干大事”的人也被他一个一个的揪了出来,影片的片名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自己只要做过错事,自以为躲得再隐秘,也终究无处可逃。

而另一边厢,希亚·拉博夫扮演的报社记者,发现这起新闻幕后的故事之后,意识到其新闻价值,开始孜孜不倦的追查真相。即便自己在报社里的主管极力反对,追查真相的过程里遇到重重阻碍,但他也一直坚持下去,还在这当中和其中一个恐怖分子的女儿看对了眼……

电影本身的作者风格化浓郁,罗伯特·雷德福多年前就已经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执导功力无须质疑,这次自导自演,维持他一贯不温不火却包含诸多深意的叙事节奏。这位即将八十岁的银幕壮汉,去年刚在《一切尽失》里出演一位遭遇海难的船长,一个人演完了整部电影,把自己折磨了个够,这次在《无处可逃》里依然拿自己开涮,影片里虽然一开始养尊处优,可没过几天好日子就得和可爱的女儿分离,过上没着没落的逃亡生涯。

《无处可逃》出现的最大意义,是在这个后911、人人讨论恐怖分子都欲处置而后快的当下,重新去认识一桩三十年前的恐怖行为。《无处可逃》里,几位主角当年自认为做这件事无比的正义,而事实也证明美国对越南发动的战役是完全是把自己拖入泥潭、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当年这几位主角针对美国政府对越南的态度而采取的极端措施,看上去还真有那么点政治正确。但是,正如影片里FBI所说的那样,那个保安也是有家人的,他是无辜的。如果说主角一群人的行为是为了正义,那么他的死又该对谁负责呢?

对于詹姆斯而言,当年的事他没有深究细节,懵懵懂懂地当鸵鸟过了半辈子,到了六十岁,终于面对了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当一个被通缉的恐怖分子去亡命天涯,这时候他才明白真相有多么可贵。但放眼望去,别说三十年前,二十五年前发生的事,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了。所谓的无处可逃,可悲的是,在现实里,处处都是最佳逃亡地点。

面对真相,有多少人能和詹姆斯一样去勇敢面对,又有多少人假装不记得,去选择性遗忘呢?

《无处可逃》影评(二):上半岛的湖光山色

当“吉姆·格兰特”略显蹒跚地疾走在湖区林间的时候,你很难一下子将他与《骗中骗》里英俊利落的行骗高手统一起来。任你逃亡与藏匿的技术何等高明,岁月还是会给一个76岁的男人些许应有的标记。

罗伯特·雷德福智者老矣。

但无论如何,魁梧的身形、浪漫的金发、眉宇间自由的气息却没有随时间逝去。

看看密歇根的美景——上半岛的湖光山色:高大的松柏和杉木、岩石和土地上的苔藓、原始的阳光仿佛是从亿万年前照进荒原和森林,山坡下的湖水安静而寥廓。也许正是这样的自然,孕育了那些自由、理想的生命和灵魂。

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史,一群消失在时间里的青春,关于政治阴谋与个体命运的传奇故事,索隐和勾沉本身就显得无比刺激。

散落在各处的组织成员,像是埋在尘土里的宝石,隐姓埋名在自己的生活里却又因为过去而彼此关联,“永恒挚爱兄弟会”、“地下气象员”,神秘又美妙的名字,失落几十载而又依然存在的联络机制,密尔沃基、安阿伯、林德伍德……一系列充满符码的地名,把空间和历史串联起来。

两位奥斯卡传奇影后。

一位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圣丹斯电影节之父。

一群老戏骨。

两位才貌兼备、炙手可热的好莱坞美女。

以及独具魅力的卷发文艺青年。

不谈其他,光这个卡司,已值四星。

《无处可逃》影评(三):理想与反思,真相与责任

这部电影的情节大致如此:潜藏30年后,索拉兹在美国东北新英格兰的佛蒙特州被FBI抓获。已经改换姓名、在临近的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当律师的格兰特因此暴露身份,FBI立即找上门来。他一路潜逃,经由曼哈顿、威斯康星、芝加哥,最后去密歇根找到了路丽---他30年前的情人,也是3亿美国人中间唯一能为他作证的人。电影沿着两条线路展开,除格兰特寻找咪咪·路丽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副线。奥尔巴尼地方报纸搞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谢珀德由职业精神驱使,一路追踪着格兰特,两条线偶尔交汇,更多的时候是各自独立发展。通过这两条线路,电影触碰到我特别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他们不惜诉诸于暴力手段,目的何在?时隔30年后,他们如何看待过去?“气象员”与基地组织有什么区别?最后,真正的主犯自首,而追查真象的记者,也虽然知道真象,却保护了真象,仅为不必要的人不受到伤害。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个电影的历史背景,地下气象员(WeatherUndergroundOrganization,简称WUO),又称气象员(Weatherman)

最初组织是成为“气象员”,原本属于美国大学生民主会的一个小派别,其名字来源于著名歌手鲍勃·迪伦的歌曲《隐秘思乡蓝调》(SubterraneanHomesickBlues)的一句歌词:“我们不需要气象员就知道风向哪里吹。”他们鼓吹采用暴力,通过暴力革命使政府垮台。但是1969年6月18日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民主会年会上,气象员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民主会的主导力量,于是他们分裂出来,追求以极端的方式追求目标,他们制定的纲领号召“白人战斗力量”与“黑人解放运动”和其它激进运动一起,“摧毁美帝国主义和建立一个无阶级的世界——世界共产主义”。

从1969年到1970年代中期,地下气象员以发动多次的爆炸案、暴动和监狱骚乱著名。他们在1969年10月8日进行了第一次公众示威活动——复仇的日子,在芝加哥进行暴力活动,这场暴动与“芝加哥七人案”的审判同时进行。

1970年代,地下气象员向美国政府“宣战”,他们在全美各地多处实施炸弹爆破,目标大多数是政府建筑,包括国会大厦、五角大楼和美国国务院,也有七间银行遭殃。他们一般在爆炸之前会提前警告让人员撤离。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之后,地下气象员的力量逐渐式微,走向解散,部分成员参加了其它组织,部分成员继续犯罪活动而被捕。新左派运动也组逐渐落了。

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对于理想的坚持与反思,对于真相与责任的.

在电影中,谢珀德与格兰特在律师楼的最后一段话,特别交待的不能引用的那段,谢珀德与索拉兹长达7分钟的对话,格兰特与路丽在湖边木屋的对话,都表明了,这些人,虽然一直因为那段历史隐姓埋名,却没有后悔,甚至更多的是30年后的坚持。但不仅仅是简单的坚持,而也因为责任,索拉兹的自首,并不是因为觉得当年理想的错误,甚至选择自首的时间,也是要等孩子长大后,能真正了解认识那段历史后才选择这样做,唐贝尔为了帮当年老朋友,最后被抓。老警长,帮格兰特与路丽养大大女儿,而知情不报,并不是因为被收买,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警长,其实是对于这个历史事件是有一个态度与认识,理解,才做出这些行为。

这部电影,也从某些角度,做出一些反思,索拉兹与路丽30年后的自首,格兰特与路丽在湖边木屋火塘边的那段对话,老警长最后此导FBI去找格兰特与路丽,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站在社会角色的立场,对自己的行为,理想,定位,角色做出的反思。

真相,格兰特对小女儿的疼爱,不想因为过去的历史影响她的人生,想把真相公布而世,路丽的自首,老警长当年的隐瞒而最后选择带FBI去找格兰特与路丽,谢珀德一路的追寻,都在寻找一个当年的真相,就如我们观众,在一种寻找,一切源头,原因,去了解大家为什么这么做?到最后,其实,真相并不重要,因为责任,索拉兹虽然首首,却一直不松口,到最后也没有出卖他的当年的同行者,既有理想的坚持,也有一个对于理想的捍卫的责任,格兰特,为了女儿,去寻找真相,这是做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最后路丽不愿意自首,他往不同的方向路,特意走向开阔地,引FBI过来,而保护路丽,路丽为了女儿,为了老情人及老情人的女儿,最后选择自首,谢珀德最后放弃公布真相,也是一种责任,FBI,一直追寻,为也因为保安是无辜的,他们有责任将凶手绳之于法..

罗伯特·雷德福以76岁高龄,自导自演,也许因为年龄的关系,更多的在电影中,显示了一种思考…………。

因为社区规则,此文进行了修改

《无处可逃》影评(四):星座影评——双子的真相(天蝎客串)

老戏骨们演绎的嬉皮士垂暮,告诉人们他们不是疯子,而且变得更加成熟。故事讲的是六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余波。那是个传奇的年代,直到现在依然让人津津乐道。12年海王星刚刚进入双鱼座,出现这样的反思电影很合时宜,补上了很重要的一课。演员们都眼熟得很,后来才发现原来女主居然就是日瓦戈医生里的女主!

楼主对片中的记者形象印象极其深刻:妥妥的双子能量爆发者,恍如赫尔墨斯附体,穿越三界无障碍,与鬼神皆可对话的特质,眼中只有使命,不问其他。

楼主从不掩饰自己对纯粹的双子能量打了鸡血般的欣赏和热爱。正在楼主像看足球一样热血沸腾地一边叨逼叫好一边看着记者突破一个个障碍逼近真相的大门时,被基友一盆冷水一泼到底。基友说,如果他真的是纯粹的双子能量的话,那么真相就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楼主冷静下来之后觉得基友说得有道理。双子的目的往往并不是真相,而是使命。这次只不过这次正好他的使命就是挖掘更深的内幕。双子的两面性在信息挖掘这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一方面是一张嘴连蒙带骗让人鄙视(或像我一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方面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定。双子座无疑是风象星座里最接近风属性本身的。虽然目的可能不是真相本身,但双子无疑是12星座里最有能力接触到真相的人。

真正最在意真相的星座应该是天蝎。世上很多有名的侦探,警察,身上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天蝎特征。这好像以前小组里有个帖子讨论过,这里就直接引用了。

天蝎从本质上而言是个善良的星座,比很多星座都善良。正因为如此,他们眼中的世界非常邪恶,甚至包括他们自己……很多人看起来还算正常的事物,对天蝎来说就算是邪恶的了,比如谎言。这不是说蝎子不会说谎,但是蝎子说谎时那种自以为邪恶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天蝎让人觉得比较可怕的地方是,他们很容易把人的某个特征定义为邪恶而去死磕到底……

追求真相对天蝎来说,类似于强迫症的性质。而且其实即使对天蝎来说,“真相”这个词也不算准确,他们追求的应该说更靠近对真相的一个解释,一个能说服天蝎自己的解释。水相固定宫,天蝎追求的是一种深刻,一种答案背后的答案;再往深里说,蝎子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的宁静(如果灵魂不能平静,就会死磕到底==)。仅仅是肤浅的真相揭露其实远远不能满足天蝎的要求。

另外这两个星座的关系也很微妙:一方面双子可能会觉得天蝎很天真,另一方面天蝎对双子可能会鄙视加愤恨。考虑到冥王和天使的旧账,这样的关系也就不奇怪了。世上唯一能让双子吃瘪的,大概只有摩羯了吧。

没有选择透剧,更多影评部分请看原文地址

http://site.douban.com/221358/widget/notes/17817647/note/434910269/

《无处可逃》影评(五):SameTimeSameRevolution。

看完本片我感觸還是很多噠。

同樣噠歷史時期同樣性質噠失敗革命。

在中國叫文革叫紅衛兵。

在美國叫地下氣象員。

當時個三十多年後那些當年噠反革命分子落網後歷史才眞正畫上句號。

而在中國文革卻是連觸碰都不能觸碰噠敏感話題。

在美國噠反革命分子有噠成為大學教授有噠成為律師有噠成為木材供應商。

而在中國我想更多未被發現噠反革命分子不是移民暸就是打入"組織(GCD)"內部暸。

如果有哪個新聞工作者對文革這個話題感興趣並展開一番調查那最後結果不是請去喝茶就是暴死街頭。

有一種強大叫做直視過去。

而中國顯然與這句話無緣。

並且是永遠無緣。

《无处可逃》影评(六):主义之争,一个荒诞不经的谎言

1960-70年代,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背后,世界在青年反抗、示威中风雨激荡。古巴的切,法国街头的战壕,美国SDS的游行,M14上的鲜花,西方民众在一次一次政府对谎言的狡辩中,不安地意识到一点:当国家在对抗共产主义这样一个它所宣称的秘密的专制“邪恶轴心”时,自己也不由自主得越来越像对方了。对于青年,那些爬过战壕,登陆过诺曼底的父辈就是权威。权威又历经战争的父辈们,给青年的是一个战争思维和青年无法企及的高度。

“有些人就是为了挥舞旗子而生

噢 这旗帜就是是红白蓝

当乐队奏起了《向总统致敬》

他们却把所有的大炮对准了你

天那,那不是我,我不是参议员的儿子,我真是个不幸的人”

——FortunateSon

稚气未脱,青年们怀中被塞进一把枪,隆隆的直升机过后,扔进了越南的泥滩,是的,老头子们告诉他们,他们在为自由世界而战,却同时被自由世界强制塞到这里,是的,他们为民主而战,却同时被民主的高压水枪冲散在街头,为了反抗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邪恶的专制的共产主义,可是看起来老头子们和未曾谋面的红色,谁更像那个宣传中的反派角色?

那时,所有人都在嘲笑风尘仆仆地去西班牙阻挡独裁的革命者,但是革命不死,理想不死。现在却是惊人的似曾相识,只因为一个传奇:切。包括切本身,青年所有狂热的,在我看来,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那是的理想主义,革命浪漫主,甚至到我不想找个结尾是“主义”的词语来描述,是的,没有什么主义,只是对世界,对安定的向往。

“想像所有的人

都在为今天而生活

幻想这世间没有强权

再无杀戮或者牺牲

也没有宗教屠杀(对主义间的厮杀)

想像所有的人类

都生活在和平之中

想像世上没有占有

没有贪婪,不再饥饿

四海皆兄弟

想像所有的人们

共同分享这世间的喜悦....”

——imagine

但,还是有激进者。

就像电影中的“地下气象员”。他们不是“恐怖分子”,只是一群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希望做点事情促成变革的年轻人。取名来自迪伦的一句歌词,“用不着气象员/你就能知道风吹的方向”(Youdon'tneedaweathermantoknowwhichwaythewindblows)。

以暴制暴,用暴力唤醒大众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醒悟。我们把资本世界的玻璃砸个稀巴烂吧!可是,皱起眉头的,可能却是原本希望去唤醒的民众。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927年的毛泽东,那年他34岁。

进步必然革命,革命必然有推翻,那么推翻必然有暴力?也许是的,也许不是。我不想评论中国的历史,没有暴力,实力相对顽固的国民政府当然不会自己夹起尾巴跑路台湾。

笔锋一转,再说电影。

希亚·拉博夫饰演的年轻记者本,为追求真相,如一尾鲶鱼般搅活了一段尘封30年的历史。本出色的追查能力和谈判手段,使得同样追求真相的FBI官方显得像是一群无头苍蝇一般,只知道窃听和跟踪。在本的追查下,一个个当年的“地下天气员”成员的身份被曝光,同时被本发现的还有尼克本是无罪的事实。而为了这样一个事实,尼克·斯隆不得不用尽方法试图找到当年亲密的“同志”咪咪·卢瑞,因为只有后者才能证明其清白的事实。

“地下天气预报员”抢劫银行是为了让人们认清美国政府所做的坏事,但是同时确有无辜人士丧命于此,同时此案也让几位在逃30年的成员不得不隐姓埋名。在事件再次成为焦点,已是暮年的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家人的重要性,就连最固执的人,也最后向人性和亲情做出了妥协。

一个俗套的美式追寻自己的影片,加快分镜,你可以拍出《谍影重重》,《第一滴血》,但本影片花费了2个小时来讲述的一个令人打瞌睡的慢故事,一个我们这一代老外(相较美国历史)完全不了解的故事,却是有着深刻的蕴意,那就是一个思索:主义之争,到底应该为了什么?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争个你死我活,到底应该为了什么?甚至,我们在扣动指向来自另一个主义世界的敌人的脑袋的枪机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为了什么?

主人公尼克,用了30年隐姓埋名的生活想通了。

不管什么主义,我们投身于它,我们奉献于它,我们死亡于它,是为了很简单的一点:为了我们及我们爱的人。

革命若是抛离家庭,伦理,道德,亲情,为了所谓革命的胜利可以剥夺无辜人的生命,可以抛弃我们挚爱的亲人,那么,这算哪门子革命?!

“我们被自己的原则给毁掉了,我们放弃了更基本的义务。”片中咪咪最后在尼克的话中,意识到,家庭、孩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所有选择自首,洗清尼克,老尼克最后得以父女团聚。

“我们自由的世界正受到来自共产党的威胁”所以要反共?

因为共产主义所秉持的无神论与西方基督世界相异,我们要反共?

在这个角度来看,主义之争只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笑话罢了

所有主义褪去,人与人,平等与自由,博爱与和谐,才是最真的诉求。

可是,这又是理想主义,或者叫浪漫主义的遐想罢了,还是imagine那首歌:

“在我们生活的地下没有地狱

在我们上方只有天空”

比起梦境,现实似乎永远都逃不出主义的怪圈

于是

主义之争还在继续,为了什么,还在被谎言掩饰。

故事不应该就这样悲观的完了,因为imagine还有一句:

“你或许说我痴人说梦

但我不是世上唯一的一个

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

世界就会合而为一

从此便拥有大同世界”

《无处可逃》影评(七):【电影发狂】《无处可逃》:理想主义者的罪与罚(影评)

相较于罗伯特·雷德福亲自执导的另外七部影片,《无处可逃》的叙事和节奏显然商业了许多。联邦调查局与记者的双重追击让整个故事有着《亡命天涯》的一波三折,而本片主题也同样秉承雷德福近期电影的一贯深度,让人看后有种莫名感伤。

《无处可逃》(TheCompanyYouKeep)是近年来罗伯特·雷德福亲自执导电影中的又一部政治惊悚大戏。自1981年买下滑雪基地并改名“圣丹斯研究所”那刻起,雷德福就注定肩负起推进电影艺术发展的使命。圣丹斯研究所对电影人的资助与奖励带动了美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多元发展,几十年来扶植了诸多独立电影人。然而雷德福似乎并不满足拘泥于此,2007年起陆续亲自执导了《羊牯领猛师》《女同谋》和《无处可逃》三部政治惊悚片,每部都足以引发公众广泛讨论与反思。

包括《无处可逃》在内,雷德福执导的三部政治惊悚片讲的都是大时代下年青人不够理性的激情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终生遗憾。如果说《羊牯领猛师》说教味过浓,《女同谋》略显小众,那么显然《无处可逃》商业元素增加了许多。

本片最大亮点是主流片厂避之不及的超级明星阵容。如果不是这样一部制作,诸位明星也绝无可能出现在同一部戏里。片中青年记者本·谢泼德,也是片中唯一贯穿始终的后人视角由近年来红得发紫的希亚·拉博夫扮演。充满活力的拉博夫很好地完成了向导工作,让一个横跨三十年的故事变得紧张刺激。而充满知性美的女星布丽特·马灵短短几场戏为影片增添了无穷荷尔蒙。此外,新星安娜·肯德里克和黑人明星泰伦斯·霍华德的加盟也让影片有了更多青少年观众缘。此外,雷德福多年积攒的人脉在这部影片中集中显现,苏珊·萨兰登、尼克·诺特、克里斯·库珀等实力派影星走马灯般轮番出场,让整部戏蓬荜生辉。

叙事方面雷德福是整件事的关键和焦点,戏份颇重,然而雷德福并未采用青年导演乐此不疲的寻常把戏——让格兰特这一角色亦正亦邪,这让整部戏看起来更加真实。苏珊·萨兰登的几次出场同样深藏不露,让人匪夷所思。与这些沉稳老辣的角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情绪饱满,说话语速超快的拉博夫。老年演员与青年演员的张弛让这场猫鼠游戏变得更加耐看。

本片故事源头更像《往日情怀》的翻版。爱国主义激情演变成的暴力最终给当事人双方都带来了难以抹去的伤痛,有些遗憾甚至要转嫁给下一代人。这也是雷德福希望通过几部影片想要再三表达的。片中老人对后续遭遇的呢喃虽然没能将整件事情的细节完整交代,但人物关系和暴力事件的结果给了观众,所以达到目的的雷德福心圆意满地让影片落幕,并在导演栏打上了自己的名字。

总体看来《无处可逃》是部制作上乘的影片。一群殿堂级影星以专业的态度演绎了一个令好莱坞主流片厂望而生畏,避之不及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着强烈的现实基础和辩证思维,对美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启发意义,是部值得观摩的影片。(电影发狂/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处可逃》影评(八):恐怖分子,美国制造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从媒体到民众,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都会指向恐怖主义袭击,尤其是伊斯兰极端分子。9/11以后美国曾经流传过一句话,“并非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但几乎所有的恐怖分子都是穆斯林。”这话本身相当极端,未必反映事实真相,但非常不幸,最近几年的恐怖袭击案一再证明,谬误竟然也有成真的时候。这次波士顿惨案仍然沿着这条证伪为真的线路在发展,两位主要嫌犯极有可能受到伊斯兰极端信仰的影响。

时光倒转至30年前,美国人的念头未必如此,因为那个时候的恐怖活动往往由本土的极端人士实施,比如电影《你的同伴》(TheCompanyYouKeep)中塑造的几位,其中包括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吉姆·格兰特、茱莉·克里斯蒂扮演的咪咪·路丽和苏珊·萨兰登扮演的莎朗·索拉兹。这部电影的情节大致如此:潜藏30年后,索拉兹在美国东北新英格兰的佛蒙特州被FBI抓获。已经改换姓名、在临近的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当律师的格兰特因此暴露身份,FBI立即找上门来。他一路潜逃,经由曼哈顿、威斯康星、芝加哥,最后去密歇根找到了路丽---他30年前的情人,也是3亿美国人中间唯一能为他作证的人。

电影中的这几位极端人士虽属虚构,但都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1960-70年代,中国人遭受饥荒、搞四清、陷入文革动乱的时候,美国人也经历过一段格外风云激荡的时期,在鲍勃·迪伦音乐的隐约伴奏下,性解放、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等交织在一起。一群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希望做点事情促成变革的年轻人成立了极左组织“地下气象员”(WeatherUnderground),或者就叫“气象员”(Weatherman),其名称来自鲍勃迪伦的一句歌词,“用不着气象员/你就能知道风吹的方向”(Youdon'tneedaweathermantoknowwhichwaythewindblows)。格兰特们都是“气象员”,他们与伊斯兰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来自美国中西部白人家庭,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理想主义者、热血青年。由于策划并参与过用炸弹袭击政府机构、抢劫银行等轰动性事件,称他们为“恐怖分子”并不为过。与最近几十年来众多受伊斯兰极端学说影响的那些人不一样,格兰特们是美国原装的恐怖分子。

电影沿着两条线路展开,除格兰特寻找咪咪·路丽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副线。奥尔巴尼地方报纸搞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谢珀德由职业精神驱使,一路追踪着格兰特,两条线偶尔交汇,更多的时候是各自独立发展。通过这两条线路,电影触碰到我特别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他们不惜诉诸于暴力手段,目的何在?时隔30年后,他们如何看待过去?“气象员”与基地组织有什么区别?

我跟谢珀德共享记者这份职业,他深挖新闻故事的手段我未必样样感兴趣,比如利用前女友对自己残存的好感获取线索,但他的专业精神值得观摩和借鉴。“气象员”们活跃的时候谢珀德可能还没有出生,他当然需要了解历史背景,他同样需要寻找那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对我理解电影提供了帮助。谢珀德与“气象员”有代际差异,我还有种族和文化差异。

谢珀德首先向格兰特发起进攻,对方身为律师,说话办事滴水不漏,他收获不多。到了告别的时候,他总算抓住机会提出了关键问题。

“因为你对他们的目标持同情态度?你认同他们的战略?”谢珀德问,“他们”指当年的“气象员”,“战略”当然指暴力手段。

三两句交锋后,格兰特说,“30年前,你这样的聪明人没准自己也会参与他们的活动。”

从格兰特的话语中,我听不出懊悔,更没有自责,只有自夸。

谢珀德接下来去监狱采访索拉兹,两人隔桌对谈的镜头长达7分钟,既是新闻采访---谢珀德问,索拉兹答,同时也是索拉兹的演讲。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索拉兹回顾了历史,阐释了历史遗留问题,她希望以近乎投案自首的方式翻去个人历史中相当沉重的一页。

为什么隐藏多年以后决定自首?因为孩子,孩子会改变你,索拉兹一直等孩子长大、成熟到能够正确看待问题的时候。因为良心的危机?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无法忍受因此产生的自责?索拉兹及其同伴大多出生在不错的家庭,从未与暴力有过联系。那个年代很多国家的青年都上街,日本、法国、中国、安哥拉,他们是那场革命的一部分。

“听起来很时髦。”谢珀德说。

索拉兹回答,并不是因为时髦,别以为我们就是一群嬉皮士。我们的政府(指美国政府)正在谋杀,新闻里到处都是,象美莱村惨案。我知道她说的这个案例。越战期间的1969年,美军在越南的美莱村犯下一桩罪过,一群士兵枪杀了500多平民,其中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索拉兹接着说,我们抗议,我们静坐,但战争持续升级。她紧接着提到了肯特州立大学和杰克逊州立大学。我也大概知道她说的这两个案例。1970年,俄亥俄国民警卫队在肯特州立大学向抗议越战的学生开枪,导致4人死亡,9人受伤。11天后,密西西比警察又在首府向杰克逊州立大学开枪,结果2人死亡,12人受伤。索拉兹继续说,当时的年轻人都有被征召入伍的风险,那跟等着死伤发生没有区别。

谢珀德表示不解,“这听起来象是找理由。我很难相信,暴力是那个时候唯一的选择。”

索拉兹回答,“我们认为,当政府实施杀戮的时候,你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才是暴力。”她们希望用自己在美国国内的暴力活动结束美国的对外战争,一种极为特殊的“以暴制暴”。

“(如果有机会,)你们还会做类似的事情?”谢珀德问。

“如果没有孩子,没有年长的父母,我还会做,用更聪明、更好、不同的方式,但我还会做的。我们犯过错误,但我们是对的。”索拉兹回答。

电影中,索拉兹和“气象员”伙伴们抢劫一家底特律银行的过程中导致人员伤亡,他们负案潜逃。真实生活中,"气象员”从事过一系列暴力活动,他们炸毁过警察塑像、砸碎过银行的窗子,他们还鼓吹地下游击战,袭击包括美国国会、五角大楼、国务院在内的重要政府设施,但规模都不大。“气象员”们的目的在于宣示政治主张,不在于造成重大伤亡。很多恐怖活动实施前他们往往会发出明确警告,希望人们远离现场。越战结束后,少量“气象员”成员仍然坚持开展暴力抗争,他们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指针。多名“气象员”组织的骨干都被起诉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定罪的人很少。社会动荡逐渐平息以后,若干知名的“气象员”成功地重新融入美国主流,成为大学教授的就有好几位,包括伊利诺依大学芝加哥分校的比尔·埃尔斯(BillAyers)。2008年总统大选期间,奥巴马因为埃尔斯遇到过麻烦,他们两人曾经有过的联系在芝加哥广为人知。

电影中同样有一位在芝加哥的一所大学当教授的前“气象员”杰德。阶梯教室里,他讲述着卡尔·马克思,还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偶尔还会以老八路讲抗战的姿态回顾自己的年轻时代。看到银幕上的杰德,我无法不联想到真实生活中的埃尔斯。当年在组织内部他就反对暴力。多年以后见到由纽约逃亡而来的格兰特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就象见到了丧门星。杰德说,妻子宁可原谅他与大学一年级新生上床,也无法原谅跟格兰特谈话。

索拉兹对过去的暴力行为开展过反思,杰德由始至终都坚决抵制,绝无半点后悔的是咪咪·路丽。路丽仍然强烈谴责政府,她说政府只是“保护富人、富有富有最富有的人”,她不会向这样的政府自首,除非那些大公司和政客们也因为做过的事情去自首。此时,格兰特有机会系统阐述自己的想法,他有很多懊悔,他甚至愿意认错,“我们被自己的原则给毁掉了,我们放弃了更基本的义务。”格兰特意识到,家庭、孩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没指望从一部电影里可以系统地琢磨出伊斯兰极端分子和美国本土恐怖主义者的区别,但至少有一点能看清楚。极端分子并不在意现世,他们鼓吹成为烈士的种种好处,但对美国人来说,天堂里的72个处女可能怎么也比不上真实生活中的一位家庭主妇。电影中还用一定笔墨显示出代际的区别,格兰特、索拉兹、路丽们的理想主义以及相伴而生的极端主义到了谢珀德一代已经不复存在,年轻人愿意听过去的故事,接下来更关心的还是Facebook上的更新。包括单身、已订婚、已婚、相当复杂、已分居、离异等在内的11种状态中,哪一种最符合自己当天的情况?

《无处可逃》影评(九):《无处可逃》上演腹黑阴谋论大众媒体是推波助澜还是正义使者

目前,由尼尔·戈登(NealGordon)同名小说改编,奥斯卡影帝罗伯特·雷德福携手《变形金刚》系列男主角希亚·拉博夫主演的的高智商犯罪影片《无处可逃》将于5月29日上映。在挖掘真相的道路上,当下大众媒体是为名利欲望而推波助澜还是化身正义使者揭露不公,影片站在自由民主主义的视角下冷静的解读信仰和权力背后的较量下大众媒体的使命和意义。

《无处可逃》是希亚·拉博夫在《变形金刚》三部曲之后成功转型之作,讲诉在影片中扮演本·谢泼德是名机智又极度腹黑的青年记者。他孤独,却有执着。满腹才学,却默默无闻。事件发生后,本·谢泼德为了一举成名,不断的在黑市收集的信息,对案件进行缜密分析和挖掘。致使由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单身父亲为了女儿的安危被迫在信仰和责任中挣扎。而在不断揭秘政治阴谋背后的真相之下,本·谢泼德对自身和追逐的意义产生了疑问。

《无处可逃》被《纽约观察家》评为2014年的最佳电影,并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两项大奖。将于7月8日全国上映。

《无处可逃》影评(十):一群理想主义者的释怀

阴沉的音乐、灰暗的影像、大量的手持拍摄给《无处可逃》笼罩上一层悬疑的气氛,而电影探索的也是一段尘封了三十年的隐秘历史,影片中的小报记者谢菲尔德把隐姓埋名的“地下气象员”尼克的身份曝光,引发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所谓“地下气象员”,就是美国几十年前的一个极左组织,名字来源于著名歌手鲍勃•迪伦的歌曲《隐秘思乡蓝调》的一句歌词:“我们不需要气象员就知道风向哪里吹。”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都是受到良好教育、家庭条件优越的美国本土白人青年,在那个思想解放、理想主义席卷全世界的年代,“地下气象员”就制造了影片中提到的“芝加哥七人案”,导致了组织最后分崩离析,幸存的成员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

理想主义,这是存在于影片中不少人物身上的信仰。主角谢菲尔德为了尽到作为一个记者的职责,自己独自一人去找逃亡的尼克,只为探求真相。那一群幸存的“地下气象员”中,有的像尼克一样妥协,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有像蜜蜜一样,依然满腔理想主义热血。影片中有一个画面,是被捕的老“气象员”对镜头作出“V”的手势,结局令人惋惜却也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虽然如此,妥协依旧是电影的主题,为了家庭责任,为了不让无辜的人卷入。“我们脑子里都是理想,可是我们还有责任。”这是垂垂老矣的尼克在当年的小木屋里对蜜蜜说的话,这句话是每个角色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就像影片中航行的帆船,半途还是调了头。

电影在视听语言上采取了悬疑片的方式,用相对阴暗的画面和低沉的音乐,加上不少的手持拍摄,增加了影片的不确定性和给观众带来的紧张感。在影片中有一段尼克在宾馆里逃脱的戏,尼克和电视机里他被通缉的照片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使观众感到紧张,给情绪的积累带来好处。影片多处给人一种沧桑而平淡的感觉,比如开头凝视远方的妇人、缓缓行驶的孤车,结尾调头的帆船、公园里漫步的父女,这些使《无处可逃》增加了一种气质——就像历尽沧桑的老人在讲述一段往事。

影片的特点之一就是追忆了一段敏感的历史,通过当代人把陈年往事引出来,在尚未真正自由的电影环境下未尝不是一种好方式,至少能够做到尊重历史,引起观众对那段历史的注意,从而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过好当下的生活。在这一方面,今年中国也有《归来》、《蓝色骨头》这样对历史有所讨论的电影,但是这种历史、艺术和观众之间的对话,我们还需要更多,因为这样,才能让中国电影产业更加成熟,观众的鉴赏水平更高。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以76岁的高龄在2012年拍出这部电影,可能也是导演年龄的原因,影片才会少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多了成熟理性的思考,多了妥协,多了释怀。

 

上一篇:笔仙惊魂结局

下一篇:点解阿sir系阿si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