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猎杀本·拉登

摘要:爱文章网收录猎杀本·拉登,《猎杀本·拉登》是一部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杰西卡·查斯坦/杰森·克拉科/乔尔·埃哲顿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历史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一起来看下猎杀本·拉登吧。

《猎杀本·拉登》是一部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杰西卡·查斯坦/杰森·克拉科/乔尔·埃哲顿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历史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杀本·拉登》影评(一):一个女人讲述了一个女人,从中学开始就对世界上最难找的一个人的追求,在十二年后得手

进电影院的时候,撕票的人说"这部电影很长,三个小时"

我想想最近的好片怎么都这个长度(Django,LesMis)

给四星,觉得摄影,美术,剪辑,音效都是拆弹部队的一流水准

但是总觉得故事不是最给力的,也难,毕竟是完全是脱胎于真实事件

故事

以一个女人的视角(Katherin)讲述了一个女人MAYA,从中学开始就被选中参与追求世界上最难找的一个人UBL,在十二年后得手,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的迷惘

这一过程中还发生了以下一些事情

9/11,布什连任,伊斯兰堡Marriot酒店被炸,伦敦巴士地铁爆炸案,MAYA的亲密女同事被炸,奥巴马当选,Maya在家门遭袭击...

故事可以大体分为三段:1,寻找2,找到3,捕杀

1,MAYA一队人在9/11后的八九年间查找的各种线索(和拆弹部队如出一辙)

2,MAYA以直觉认定了UBL的藏身地点,并且试图说服白宫同意他们的行动(ARGO)

3,Realtime,几乎一比一的整个行动过程.(行动这一块可以以后作为教科书了)

几个记忆犹新的环节:

开场的911

MAYA和怀疑她的SEAL突击队员说

quot;是我就管他娘的往这地方扔几个炸弹,就是因为他们不相信我所以才派你们去"

CIA总部餐厅CIA老大和MAYA的一段对话

CIA老大问你进来多久了

MAYA十二年

老大你是从高中就进来的,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从高中就挑选你吗

MAYA我还不够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老大淫笑一声,你除了UBL还办过什么案子?

MAYA没有

老大愣了一下.

MAYA结尾的凋零

顺便插播一段,

很多人在豆瓣是怀疑那些在公映之前就看过电影的人,

我所知道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是真实的.

在电影上映前看到电影的途径有很多

洛杉矶地区有很多的Screening,大部分是免费,而且导演和主演都经常会到场参与观后Q&A,这些通常发生在电影公映前几周的时间

洛杉矶地区还有一种相当于市场调查形式的试映,通常Studio的片子在初剪之后就会拿出给一部分观众看并且要求打分以及写评语.这会发生在影片公映前半年到一年.

作为工会成员SAG,DGA,PGA,ASC等电影行业工会成员会经常收到Studio的邀请去Screening,一般也是在上映前几周到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年底尤其多因为是颁奖季.

所有主办国际级电影节的地方,观众都可以买票看到几个月甚至半年后才公映的电影,比如多伦多,犹他,纽约,旧金山,戛纳...

《猎杀本·拉登》影评(二):旧世界的尽头

做你想做的事,你可以做任何事包括那些不可思议之事。这一直是美国圈楞你做的事情,不是忽悠。这其中的差别是:圈楞--能有所有人,忽悠---只有大傻冒。

可是怎么保障这份“为所欲为”呢?

这个世上自冷战之后纷争不断,小型战争总有。可是没有任何国家真的打算对美国本土有所企图,这不是我的臆测,这是其他国家的聪明人们共同做出的选择。至于美国怎么取得的?一张年年6000亿刀的国防支票。不要谈什么软实力,你泡涉世未深的妹子才需要软实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产生了影片中的前半部分最大的失败的诞生,既是:美国还以为它的对手是那些早已不敢对它动手的国家。因此也就导致了依照旧有逻辑对阿富汗的草率战争。所以在这之后,影片里展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本·拉登如何难缠,而是为什么我们所惯用的一切都失效了?一场系统性的蒙圈。

当然,主角除外。

主角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众人皆醉她独醒那种,就跟其他好莱坞的传统英雄人物如出一辙。但不一样的是,其他的英雄人物能消灭旧有催生新世界。而她只能提出问题,指引人们去思考这个空间。因为决定权并不在她手中。所以当剧中的人物说出:“it'sheragainsttheworld”但问题是,她对抗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是因为这样的世界,才给予了恐怖分子袭击的理由?

当影片接近尾声时,她告别了个人荣誉;告别了回来的可能。更像是一种符号,让人们去思考着:你会选择去哪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知道“结局”的电影,但如果说这部影片仅是还原了行动本身,好像也不应该是导演的兴趣所在吧。

《猎杀本·拉登》影评(三):玛雅。玛雅。

玛雅,你个在令人羡慕的中情局工作爆着粗口玩刑讯逼供并被迫看男人裸体的漂亮小妞把我吸引住了。能认识一下么?在碧血黄沙的散发着男人和难闻气味的巴基斯坦你毫不退缩毫不畏惧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把我一个老爷们打动了也;炸死cia七人的场面令人震慑,老夫完全没有想到,那个场面:女特工的笑脸、和玛雅的现场短信、现场安保的纠结、缓缓行进的汽车、下车后的瘸子。。爆炸!爆炸!这些鲜活都没有了,一切归零。短信戛然而止,这他妈万恶的人类仇恨,你冤冤相报你何时了??!恐怖分子也死了,为的是他们的宗教和神。那些命绝异国的美国特工呢,他们为了什么?使命与责任?道德与良心?能想很多吗?“轰!”的一下就完了,留下孤独的亲人,独自黯然神伤很多年的亲人。。。有种想落泪的感觉。

打一场战争是人类最高智慧和最有力的power的集中体现,猎杀本拉登,cia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搜集证据,充实逻辑链条,跟踪,刀枪、各种高科技手段,以及严格的执行力,对时间的精确把握,里面充斥着各种对生命、智力、能力的考验,根本不是常人可以忍受。为了判断这栋住宅里是不是拉登,甚至去想办法获取他们的粪便进行分析,最后失败是因为粪便过稀。。。

跟影片走完全程,与cia共呼吸,这种幸运得益于毕格罗,你拍了一部好电影。

《猎杀本·拉登》影评(四):因果循环

1本来以为看这部电影我可以感受一下GreatAmerica是如何英勇神武地捍卫homeland,将本拉登追杀到天涯海角,可事实却不是如此。157分钟,审判、追逐、侦查、攻击直至猎杀,时时展现的都是人性最残酷的一面。电影在美国上映之后很多人就批Bigelaw太冷血,亲爱的美国人如果想从影片里找justicewar的正当理由,省省吧,thisistheworld,没那么简单。

2演片一开始就从虐囚开始,CIA各种手段,攻击人类身体的底线,能让人感受什么叫生不如死。”Butintheend,everybodybreaks.Itisbiology.”一方是参与残忍杀害三千美国公民的恐怖主义者,一方是用尽一切手段获得情报的CIA,在这场人性的对抗中,也许biology能让人放弃抵抗,但是就算如此,这一切谁胜谁负?一个高学历、家世背景优渥、钱都花不光的人(本拉登也是)会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残忍杀害他人的活动,为了什么?影片中另外一位医生(本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放弃美国提供的2500万美金把自己当做人体炸弹攻击CIA情报人员,这一切为了什么?

3影片的女主Maya从1999年开始参与到追击本拉登的活动,到2011年,12年,除了工作她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私生活,游走于各个中东国家(在这些国家,杀死一个白人根本不需要理由),面对各种囚犯,看无数残忍的审讯录像,她的生活除了寻找本拉登没有其他,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恐怖主义者炸死,自己也好几次险些被袭击者杀死,一个女子,本不该面对这一切。她从无数审判录像和资料中抽丝剥茧找到了接近本拉登关键人物的重要线索,可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美国疲于应付过多问题,上级无法在她的线索上投入过多。只有她在一直坚持,与上级对抗,最终终于找到了那个藏身地址。可是没有人知道那里面是不是真的住着本拉登。这个时候,很多人怂了,只有她100%确信。几乎是她一人的坚持最后触动了总统下令zerodarkthirty行动。

4影片用了半个小时刻画了海豹六队猎杀本拉登的活动,连贯流畅,没有一丁点拖沓,Bigelaw对这种战争场面的掌控驾轻就熟,让人仿佛就身临其境。如果抛开其中的道德观来说,真的是帅到家了。美国的军事实力真的没话说,用隐形战机飞进一个国家,噼里啪啦乱打一通之后,巴基斯坦才发现,然后在巴基斯坦的战机到达之前又收拾一通,销毁一切,快速离开。多帅气,但是也多可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没有安全感,只要美国想,可以跑到你的国土上干净利落地杀死一堆人,然后再挥挥手带走一大片云彩。

5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①Maya的同伴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卧底”,看到“卧底”出现时眼含热泪,真的无法想象这些情报人员为了获得一条关键情报付出了多少。可是这个“卧底”炸死了她。②CIA情报人员看着电视上奥巴马否认虐囚的言论。如果可以,应该没有人愿意做出这样超越人性的行为,对囚犯对他们自己,这都是一种虐待。总统可以堂而皇之地否定一切,可是他们需要情报,高层需要有价值的情报又否定他们为得到这一切的手段,多么可笑。③Maya在上级的办公室窗子上写着过去的日子数,一百多个日子的坚持那种巨大压力。在CIA局长面前那句”Iamthemotherfuckthatfoundthisplace”秒杀一众男人。

6JessicaChastain与JenniferLawrence不同,她没有那么坦荡的星途,默默无闻了很多年才渐渐为人所知。反正我是不会欣赏JLaw.在SilverLiningsPlaybook里的演技(这部电影我就没法往下看),JessicaChastain才应该是最佳女主。

72009年《阿凡达》有多风光不用多说,影史最高票房收入,入围奥斯卡九项大奖。可是最后Cameron大帝输了,最有分量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都输了,输给了他的前妻Bigelaw。Bigelaw简直可以成为离婚女性的励志偶像,离开自己强大的老公,反而变得更加强大,还能让自己的前夫佩服。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最佳导演不是瞎盖的,拍电影比男人还MAN,能让好莱坞一众男导演汗颜,而且人家还长得美,德才兼备的女神。我很不喜欢如SherylSandberg那样一出来就口口声声争取女权的,没点气场,自己够强大不用多说。

8Maya在影片里有说,因为本拉登还活着,所以基地组织才不放弃攻击美国本土,所以必须杀死本拉登。可是波士顿爆炸案刚刚发生,基地组织过去还会有车臣,反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结束。海豹六队在本拉登的妻子孩子面前杀死他,仇恨的种子会在他们心中种下,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残杀不会结束这一切,这是人类自己埋下的因果循环。

《猎杀本·拉登》影评(五):这不是我想象中的世界

CIA工作人员被炸死的那段让我想起前几年看无间道黄秋生被突然爆炸的炸弹产生的火焰吞噬,都把快看睡着的我吓得不知所措,跟MAYA事后的反应一样,久久不能缓过神来……前一秒还和朋友谈笑风生,还为即将获得情报欣喜,后一秒话语权就被爆炸的轰鸣抢夺过去,剩下死亡的宁静。

我想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真的有问题。战争、欺骗、杀戮、谎言、阴谋这些元素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问题。不过因为我相信人性本恶,所以我不相信乌托邦,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会是天堂。莱昂纳多的海滩证明了这一点。(突然觉得我好悲观)。。也许我现在坐在寝室里悠闲地听着豆瓣FM打着这篇吐槽文的同时,不知道多少中东、非洲地区的人正经历着饥饿,亲人的死亡,贫穷的侮辱,而世界另一端的我们还在烦恼着到底今天穿这个好还是那个好,中午吃章鱼小丸子好还是来碗凉皮,纠结于股票的升跌……光光在离他们十万八千里的地方通过屏幕窥探他们的生活就足够让我揪心,何况亲身经历?或许明天我就会忘记现在的忧愁,但他们每一天都要生活在这种恐怖之下。什么公平不公平正义与邪恶都是讽刺都是笑话。

突然明白为什么史怀哲快40岁去过非洲亲眼见识当地人的困苦后决定开始学医然后把余生都奉献给他们。又明白美国独眼战地女记者玛丽柯尔文拼其一生在战争前线只为尽微薄之力让人们看到真相、看到这个世界的残酷。剩下的我们都安逸地只关注眼前的小日子,挣扎在这无聊而平庸的生命中。其实打破这一切无需多么高尚的情操和觉悟,不过睁开眼睛和观看真实,就会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多么搞笑。

多么希望这样的事情只发生在电影里,多么希望这只不过是一场梦,醒来迎接我们的,仍是和煦的阳光,亲人的呢喃细语。

也不懂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只不过最近看战争片太多爆发一下下……

《猎杀本·拉登》影评(六):怪物

毕格罗的两部电影相当直白,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人的异化。我们常常喜欢说,某某作品表现了社会/制度对人的异化,但是在玛雅和詹姆斯的身上,我们无法指责说是社会或者制度对人的异化,毕竟故事中其他人仍然保持正常甚至走向了反面。毕格罗迎合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喜好,但她镜头中的英雄却总是那样的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大概,有些人,天生就是与众不同的,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总是被这样的人吸引,认为他们能够领导我们。

在拆弹部队里,毕格罗花了很大力气描写配角,力求产生一种对比,黑人军士和詹姆斯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军士只想带着战友回家,而詹姆斯则沉迷于自我实现。(虽然詹姆斯也对自己产生过怀疑,比如跑到小孩家里道歉)。最终,其他人带着伤痛回归生活,詹姆斯却只能返回到战争中——在战场上,他才是人。

而在零点中,大部分人的形象都极为模糊,无论敌我都退化到背景当中,导演的笔墨都花费在主人公身上。观众亲眼见证玛雅从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一步步变为杀人机器,周围的人要么终日碌碌无为,要么为保全仅剩的人性退出,“睁开眼睛看看现实吧,还在勇往直前的就只剩你一个而已!”

有人说,影片中段女同事的死消除了玛雅回归人类的最后一点可能性,但是拆弹中,队友的惨死从来没有真正触动过詹姆斯,反而刺激他带队跑去复仇,差点害死另一个战友。其实,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常人的感情与伦理并不重要,常人的价值观也没有意义,他们关系的只有他们想要关心的东西而已。

影片的高潮部分,CIA高层干部都直白的否定了玛雅的判断(“萨达姆有WMD的可能性比这个要高”),但是帕内塔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私下找到玛雅,他没有问她如何证明自己的判断,而是问她,怎么进CIA的,干了多少年,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本拉登。还有那关键的一句:“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吗?(指培养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新人当特工)”帕内塔隐含的台词是,“你就是我们的圣女贞德,你的话我们不听,那还能听谁的?”

在吕克贝松的镜头中,圣女贞德像是个精神失常的病人,亲人惨死的刺激和教会的教化混合到一起,塑造了扭曲的人格,她是如此纯洁无暇,又是如此的可怕,而偏偏是这样的贞德,带领她的人民走向胜利。同样,在毕格罗的故事中,另一个疯狂的怪物,带领着载满盲目的绵羊的大船,航向未知。

影片的结尾,玛雅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机舱中,默默哭泣,为人性的丧失,也为人性的回归,至少,在这个时刻,她终于摆脱了CIA,摆脱了3000名死者,摆脱了本拉登,摆脱了圣女的身份。

《猎杀本·拉登》影评(七):非常美国,无关政治

注:本文首次发表于《2012完全电影》。

说这部电影无关政治,听起来像开玩笑。凯瑟琳·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登顶奥斯卡的时候,很多人感到奇怪,在他们看来,这位导演的本事就是迎合时代需要,拍一些宣扬“我军”视死如归的主旋律片。正因为跟政治挂钩,毕格罗才成为了今天的毕格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猎杀本·拉登”应该是个短短几小时的瞬间性动词,屏幕上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和枪战,以及少不了的胜利呼声;但是毕格罗的“猎杀本·拉登”是一个长达十年的连续性动词,画面冷静到让你感觉它不友好,没有小布什和切尼,没有伊拉克战争,没有奥巴马,自然不讲胜利和派别,却囊括了对自我意识、官僚政治和纯粹的恶的讨论。

毕格罗想做的,只是把911事件到本·拉登毙命这十年的事情掏个干净。关于这段历史,美国人很在乎。那是离他们最近的,对他们心灵伤害最深的往事,以至于每一部关于911的电影,包括《世贸中心》、《93航班》和去年的《特别响,非常近》都因为他们严格得过分的审视而变得不是太受欢迎。任何一部临摹式的故事片或者做作的疗伤片都会显得肤浅甚至恶心。但毕格罗的想法比所有拍摄过同类题材电影的导演更简单:“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个人故事,不同的是那个狗娘养的被我们抓到了而已。”

最初北美试映会28个看过该片的影评人会告诉你,毕格罗真的成功了,她拍出了美国人最想看到的911电影。没错,911,这是猎杀本·拉登的源头,也是美国人痛苦的源头。他们是这样被震撼的:开场是全黑的——对外国人来说它像是故弄玄虚,但是这个没有内容的镜头美国人一看就懂。这是911事发当天,黑色的画面传来人声(真实的录音),他们乞求希望但是没有希望,故事开始了。虐囚(最可怕的水刑)是第二个让美国人无法分神的镜头,他们可能反感,但是无法躲避。2004年沙特阿拉伯的恐怖袭击,2005年伦敦地铁恐怖袭击,2008年巴基斯坦卡拉奇万豪酒店的恐怖袭击,2009年阿富汗CIA安全基地恐怖袭击,毕格罗思路清晰地把十年里少有人提起但一提起便刺痛神经的事件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势一股脑塞了进来,她要把这些痛一个一个都解决掉。

相比起来,其他同类题材电影显得扭扭捏捏。911对美国人来说,向来是一个怎么挠也挠不爽的痒,但是毕格罗这回一次性帮他们彻底挠好了。美国专业电影网站moviefone觉得,如果不提前给美国观众打预防针,会有人死在放映《猎杀本·拉登》的电影院里。因为这里面的分分秒秒都离他们太近,而当毕格罗把之前的冷静和节制省下来,全部用在海豹六队最后的行动高潮时,观众也会有强烈的加入其中的冲动。对了,你还可以把它看作一部成功的惊悚片。

毕格罗并不否认她在玩《拆弹部队》剩下的。两部电影风格类似,同样是她和自己的情侣兼编剧马克·鲍尔共同操刀的电影,只是今年这部更加决绝,让所有人除了正视,别无他法。虽然这部电影源自于身为记者马克·鲍尔亲历战场写出的新闻报道,但是毕格罗还是以独有的方式抹上的属于它的戏剧色彩。影片中的女主角玛亚(杰西卡·查斯坦饰)是超现实的存在,她被抽离了背景,没人知道她的过往经历,仿佛CIA就是她的全部,而追捕本·拉登对她来说是一门宗教,她的职责只是清除异教徒而已。这样的设定跟《国土安全》里克莱尔·丹斯饰演的凯莉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杰西卡·查斯坦的形象更加硬朗、坚决,她是这里唯一的却又是话事权最大的女人。她操控着所有,包括片中的男性,正如毕格罗通过这个角色稳稳操控着这部电影的视角和风格——她要一种严厉而执拗的力量,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足够带领观众去解答沉落在他们心中的谜题。

正常人可能都不会享受《猎杀本·拉登》的观影过程,但是它拍出来了,美国人心里很舒坦。

《猎杀本·拉登》影评(八):本拉登

是在课堂上听到美国被炸了,周围一片欢呼,这帮孩子们恨透了美国啊。

还有一名男孩子,穿上了本拉登头像的衣服,印象挺深刻的。现在想来,无知是相当可怕的。

怎么也没想到,抄起这件案子的是个女人,好多人都放弃了,只有她,为了信念坚持10年。最后,在空空的飞机上她泪流满面。感情一定特别复杂。收货了种种荣誉与掌声,而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怎么都觉着这是悲剧。

这位导演也是个女人,从拆弹部队到猎杀本拉登,有这样的胸襟不不得钦佩。

发现一部好的电影,或导演,用句,巴尔扎克的话,就是一颗颗大钻石,让人爱护充满尊敬。我敬佩那些兢兢业业的人,用整个生命去做一件事情。对于那些用心的电影,总是充满感动。

《猎杀本·拉登》影评(九):美国中央情报局怎样采用刑讯逼供?

2011年以前,我从来没有看过女演员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Chastain)的任何电影。从2011年夏天的《相助》(TheHelp)开始,我发现看得最多的就是她的电影:《生命之树》(TheTreeofLife)、《存身》(TakeShelter)、《无法无天》(Lawless),一直到刚刚上映的《猎杀本拉登》(ZeroDarkThirty)。她在电影中扮演中央情报局特工玛雅,这个角色肯定将会让她成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头号热门人选。玛雅属于美国电影中少见的全力专注于工作的人物,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猎杀本拉登》中,她现身于每一个主要场景,但除了跟同事一起喝点葡萄酒勉强算是社交,其他时候看不到她跟男朋友约会,或者网上购物、看好莱坞大片、去健身房控制体重,电影甚至没有表现她与家人有过任何联系。玛雅高中毕业后就加入中情局,从9/11以后的10多年里,她的全部注意力都聚焦到追踪本·拉登这一件事情上。美国终于发现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藏身地以后,玛雅说了句粗话,I'mthemotherfuckerwhofoundthisplace!

玛雅怎样发现了本·拉登的下落?电影的前45分钟主要讲述如何获取这一关键情报,“强化审讯”(enhancedinterrogation)起到了关键作用。什么叫“强化审讯”?电影由1分多钟的黑场配上9/11当天世贸中心发出的无数求救声开场以后,一步跳跃到两年以后。第一个可视的镜头发生在巴基斯坦、CIA的一处黑点(blacksite)即秘密审讯地点内,长络腮胡的特工丹对囚犯说,“我掌握着你,阿玛尔,你在我手里。”阿玛尔也有络腮胡,但没有丹那么密实。他头发凌乱,眼眶边带着血污。“看着我,”丹说,阿玛尔看了他一眼,立即移开视线。丹突然提高音量,对阿玛尔吼叫起来,“我说话的时候如果你不看着我,我就会让你受苦。”一系列推搡过后,丹身边的两个助理开始殴打阿玛尔,我们能听到哀嚎,“强化审讯”由此开始。美国也有人用更直接的说法,就叫“刑讯逼供”(torture)。

接下来,阿玛尔的两个手腕被天花板上悬垂下来的绳索捆绑。他一个人呆在昏暗的屋子里,身体呈现出W型---不是规规矩矩的W,更象水平方向遭到压缩的扭曲的W。还好,他的双脚总算能落到地上。玛雅现场目击了全过程,但我们看不到她闪亮的透着金色的红头发。她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两只眼睛。她能够接受刚才发生的事情。首次遭遇刑讯逼供以后,她已经不用继续戴头套就能接受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CIA掌握着阿玛尔的关键证据,他曾经用“西联汇款”向9/11劫机者提供了5000美元。丹以提供毛毯和美食为诱惑,希望阿玛尔提供更多关于建筑公司沙特组(SaudiGroup)的情报,本拉登家族与之有着密切联系。丹没有如愿,阿玛尔只能继续遭罪。两个大汉凶狠地将他扑倒在床垫上,玛雅在一边看着,眉头紧皱。丹让她取点水过来,著名的“水刑”(waterboarding)开始了。阿玛尔的头被一块毛毡捂住,丹用玛雅递过来的水浇上去,同时大声讯问,如果你能提供当时的一封电子邮件,我马上就会停下来。你们还有什么计划,最后一次见到本拉登是什么时候?玛雅对丹摇头表示没问题,继续干,但她没有直视水刑的实施过程。她的视线或者朝向别处,或者干脆闭上眼睛。阿玛尔剧烈咳嗽,大口喘息。水刑过程中囚犯的感受接近溺毙,除带来因为缺氧而引起的痛苦以外,还可能造成骨折、心理创伤等持续的恶果。刑讯结束后,丹对阿玛尔说,“兄弟,到最后每个人都会垮掉,生物学就是这样。”

电影中的第二次刑讯逼供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阿玛尔由歪歪倒到的W型坐到了椅子上,丹递给他果汁和食物,观众看得出来阿玛尔饥渴的程度。丹说,“如果撒谎,你肯定要受苦。”他希望了解不久前发生的人肉炸弹实施者的背景,阿玛尔提供的答案是不知道。在玛雅面前,丹让阿玛尔陷入衣不蔽体的窘境,以在女性面前暴露其身体隐私部位来羞辱囚犯也是CIA强化审讯手段的一部分。阿玛尔祈求帮助,玛雅回答,“你只要说出真相就能自助。”阿玛尔很快被戴上狗套,被迫象牲口一样在地上爬。他开始泄露情报,星期天或者星期一。丹说,“不完整的信息只能被视作撒谎。” 他和助手将阿玛尔塞进一个木头箱子里,他的身体无法伸展开,就像一只牧羊犬被挤压进了鸡笼里。

一年多以后玛雅和丹与阿玛尔的第三次遭遇比较友好,饭菜丰盛,但仍然间接提到了刑讯。玛雅提到,阿玛尔曾遭遇短期记忆丧失,这是长期剥夺睡眠的后果。持续96小时无法入睡以后,阿玛尔招供出自家弟兄的名字,帮助CIA挫败一起恐怖袭击的阴谋,她希望阿玛尔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虽说这只是玛雅们的计谋,阿玛尔并没有真招供,但事实上剥夺睡眠也是CIA强化审讯手段的一种。阿玛尔嚼着无花果的同时,为玛雅和丹提供了一长串的新名字。对长期处于饥渴状态的CIA特工们来说,阿玛尔终于成为汩汩流淌出情报的泉眼。正是这次会面中,阿玛尔第一次提到了本·拉登信使的名字:阿布·艾哈迈德。

紧接着,玛雅观看了几段过去审讯的录像片,其中涉及到的刑讯手段和阿玛尔遭遇的差不多。

下一步是波兰,CIA的另一处“黑点”,玛雅带着假发掩盖住自己的红发,她希望进一步了解阿布·艾哈迈德的背景和行踪。此处没有刑讯,让我感兴趣的是地点的选择。影片中的字幕标明“中央情报局黑点,格但斯克,波兰”,镜头是海边的码头。在我的记忆中,波兰格但斯克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1980年当地船厂的电工瓦文萨创建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第一个独立工会“团结工会”,为9年后的苏东剧变埋下了种子。CIA选择这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从事与美国倡导的法治精神并不完全吻合的审讯活动,多少有点讽刺味道在其中。

接下来的审讯发生在巴基斯坦的一处羁押中心内,玛雅带着头巾面对基地组织的资金提供者。此处也没有直接表现刑讯,但玛雅和囚犯的对话中间接提到了。囚犯说,“我不想再遭罪,你问什么,我答什么。”他提供了关于本拉登信使阿布·艾哈迈德的更多信息。

在阿富汗美军基地内,基地组织的一位头面人物遭到强制呕吐和拳头击打的待遇,他申辩说,“你不能强迫我告诉你那些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玛雅警告,“你应该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监狱,你自己的行为决定你将得到怎样的对待。你的生活将会非常不舒适,直到你提供我需要的信息为止。”她碰了碰身边的同事,头面人物再次遭到拳击和水刑伺候,但他仍未屈服。玛雅随后希望丹能帮忙,但此时丹拒绝继续实施刑讯,他决定离开阿富汗回美国,他无法忍受成十上百裸着身体的囚犯每天出现在眼前,他需要正常人的生活。刑讯过后,遭受持续精神创伤的不仅是受审者,逼供者也将成为受害人,与他的囚犯一样经历焦虑、认知能力缺失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少见。另外,丹提醒玛雅说,处理囚犯的时候应该谨慎一些,华盛顿的政治气候在变化,等检查小组来的时候,你不要成为最后一个拿着狗套的人。也就是说,万一美国政府追究刑讯责任的时候,你玛雅不要成为牺牲品。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不是纪录片,她只是用近乎新闻采集的方式拍摄了一部剧情片。片头字幕中说,电影以真实事件的第一手叙述为基础。作为艺术作品,美国观众普遍认可《猎杀本·拉登》非常成功,它已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但很多人、尤其是自由派人士对其中关于刑讯逼供的大段镜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电影从刑讯逼供中寻找戏剧元素的做法不妥,将最后捕杀本拉登的成就部分归功于刑讯逼供获取的情报更是对非法行为的美化。毕格罗和编剧的解释是,他们本身并不刻意强掉个人在强化审讯问题上的立场。除强化审讯外,电影也用相应篇幅表现了其他的情报采集措施,既有卫星、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也有特工实地作业等传统方式。

美国社会关于强化审讯的争论已经有些年头,其首要问题是美国法律和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但在9/11悲剧发生、美国遭受巨大损失的特殊情况下,可否略微通融?可否在遭到禁止的传统刑讯手段外搞点创新以提高工作效率?CIA实施强化审讯主要发生在布什当总统的时候,其团队内部并未统一意见,其中主要的倡导者之一是副总统切尼。根据作家简·迈耶(JaneMayer)的书《阴暗面》(TheDarkSide:TheInsideStoryofHowTheWaronTerrorTurnedintoaWaronAmericanIdeals,2008年出版)中的调查,9/11后不久,从捆绑、殴打、性羞辱、剥夺睡眠到水刑,所有这些强化审讯手段即开始用于恐怖嫌犯。来自白宫的压力是CIA敢于冒违法之险的主要原因,他们需要尽快为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和本拉登提供情报。刚开始CIA只雇佣外部合同制人员、选择美国法律管制以外的地方即所谓黑点完成审讯,以后逐步制度化,详细的操作细则得以出台,刑讯逼供披上了既定法律程序的外衣。简·迈耶看过电影以后,在《纽约客》杂志上撰文对其中关于刑讯的处理提出批评。她说,实际审讯过程中,当CIA承包人将囚犯塞进木头箱子的时候,连身旁兄弟单位FBI的人都发出警告说,这么做是违法的,应该受到谴责,而且无法达到目的。

强化审讯能否达到目的是美国社会争论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在电影中,阿玛尔等人之所以意志力崩溃并最终招供,刑讯扮演了重要角色。果真如此,CIA其实应该早早地将审讯任务外包给中国的一个派出所,省钱又省力,本·拉登因此至少能提前5年被发现。实际上,针对电影中的描述,掌握大量内情的人士不少都出面予以否认,包括几位重量级联邦参议员在内。他们说关键情报的获取并未依靠强化审讯手段,但这些人得出结论的依据很难说百分之百准确。共和党2008年的总统候选人、亚利桑那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曾经在越战中被俘并遭到越共的酷刑对待,他的看法尤其有参考价值。2011年5月本·拉登遭到捕杀后不久,麦凯恩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说,从个人经验看,虐待囚犯有时候能够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但经常也会带来假情报,因为受审者在刑讯过程中会说出逼供者想听到的所有事情---不管真假,只要能够减轻痛苦。关于美国社会对强化审讯手段的不同意见,麦凯恩认为水刑之类的酷刑当然应该禁止采用。他强调这更是一个道义争论,因为美国在尊重人权问题上应该成为楷模。与此同时,麦凯恩参议员支持免于追究实施强化审讯者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在为国效力,同时也向恐怖分子显示出美国的决心。丹和玛雅他们心头的压力或许可以由此减轻一些。

《猎杀本·拉登》影评(十):美国牛逼

美国就是这么牛逼,直接直升飞机载着武装人员飞到巴基斯坦境内,来到本拉登住处开始见人就杀,包括屋里住的女人,当然为了显示美国人民的正义,小孩是不能杀的。最可笑的一幕是,武装人员当着这些孩子的面将他们的父母枪杀,枪杀后还补上几枪后对他们说“没事的,没事的”,估计他们这样杀人杀的多了,当然没事了。巴基斯坦人民看到邻居有事,出来看看情况,美军恐吓加威胁将人群吓退,而这个时候巴基斯坦的飞机还没来到。一帮武装分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将一群人枪杀,周围的人却没有办法去救,多么可悲啊。

前期铺垫的恐怖分子对美国的袭击挺多的,这是典型的“美化”手法,犯罪分子都是罪大恶极的,美国是世界人民的警察,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美国你他妈牛逼!

 

上一篇:致命录像带2

下一篇:澄沙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