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影评
- 范文
- 2022-04-17 18:58:27
《卧虎藏龙》是一部由张健伟/丁仰国/梁欣全执导,何润东/蒋勤勤/黄奕主演的一部剧情/动作/武侠/古装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卧虎藏龙》影评(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卧虎藏龙,使所有的古装电影黯然失色。
看完就一句话概括: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成就了两个人:李安,章子怡。
但这两人却是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两个意念,外圆内方和锋芒毕露。
电影里有很多衬托有很多对比,但却没有指出哪种更好,哪种更差。
比如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爱情对比的是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爱情.同为违背当时情理的爱情,但前者选择了尊崇,克制;而后者却选择了逾越,放纵。又如,同为武当派,对于青冥剑,李慕白选择了放弃,而玉娇龙选择了霸占。~~~如果非要给这两个人分个型,李慕白应该属于分析型,于是就想逃避了,玉娇龙属于表现型,于是就强力进攻了。两者是坐标轴上的矛盾
俞秀莲是我喜欢的角色,相比之下,玉娇龙就太过随性,凡事都太锋芒毕露。
两个人都有着婚约,俞秀莲更懂得捍卫自己的操守,纵使不爱的已逝,爱人长久相伴,但玉娇龙根本对于家庭对于社会操守不管不顾,她的出逃不是为了罗小虎,却是为了一个自己都不了解的概念--自由。俞秀莲凡事谨慎,事事考虑大局,考虑他人立场,但玉娇龙却随心所欲,事事以自己为出发点,对于自己的家庭都可不管不顾;俞秀莲懂得放手,懂得退让,懂得以退为进,懂得海纳百川,玉娇龙不懂,凡事必争,一个梳子即认为是自己的便可丢下一切而不顾,心机颇深,不懂以礼待人,才会惹来江湖是非。玉娇龙只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心想要称霸却不知该往何处走,当超过自己的师傅时,心里却怕生生的;她就是那个揣而锐之的人,一心想要练到最好的武功,以最好的宝剑相伴,一切都想极尽所能;她一心想要寻求自由,追求自我,但对于江湖却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该把自己放在哪一个位置
想到刚刚看完OscarWild笔下的salome,结合玉娇龙,我只想说
欲火可以焚身,纵使是玉府的小姐,还是犹太的公主。
莎乐美说:themysteryofloveisgreaterthanthemysteryofdeath,之于玉娇龙,自由的神秘比爱的神秘还要大些。
孰好孰坏?在两人对决时便可看出。俞秀莲拿得不是最好的刀,但却可以见招拆招,纵使你断了我的刀,我却可以让身边一切为我所用。而玉娇龙,当宝剑的优势不那么明显时,就只能靠自己的心机来保---但可能长保吗?
那么这样看来,章子怡却是成就了玉娇龙这样一个角色,她的演技不差,那时也就是她的桀骜不驯(其实就是盲目任性)把这个人物剖析得淋漓尽致。
说来李安却像极了李慕白--卧虎藏龙?就是进军奥斯卡,却给人深入浅出,端庄但不浮华,雕琢却不刻意的感觉。看似不经意,但以全盘尽在脚下。
看完电影却又有了另一感触。
不论你是玉娇龙的放纵自由,还是李慕白抑或俞秀莲的克己包容,结果都未必是你想象的那样,但是对于这一切只能,也只有自己承担。
《卧虎藏龙》影评(二):江湖,出世与入世
出世与入世,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讨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因此而留下的名作佳句亦数不胜数。相信在中学时期,大家所学到的有关出世与入世的诗句和文章也数不胜数。我相信每个心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人,都曾经积极地想“入世”,纵全身才华和胆识于庙堂之中,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虽然李慕白是侠客,来自武当的他有着飘逸的气质和不俗的武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文人,一个深受道家熏陶的文人。剧中,他就曾经说过自己下山来,一是为了给铁贝勒献青冥剑,二是为了多给自己一些人生经历。他也曾说,如果会遇到一个让他愿意厮守终生的姑娘,一份生死相许的爱情,他就会留在尘世,不回武当修道了。可见最初的他,是飘逸而又自信的,也相信人生应该“随遇而安,不强求,不执着”。对于俞秀莲,他固然是深爱着的,但是他在武当的修为又决定了他在剧中不去强求,更愿意成他人之美的举动。我实在是佩服李慕白的胸襟,他固然是相信自己与俞秀莲之间是存在着“情”的,然而他并不执着于“得到”,却反而希望这份情不受羁绊,也不拘泥于朝朝暮暮。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武功和心境上竟然能如此老练,决然是有慧根的。
带着心里的疑问,我看了台湾版的《卧虎藏龙》,在罗小虎和玉娇龙私奔之后,剧情居然陡转急下,玉娇龙家破人亡,俞秀莲更是不明就里地成为铁贝勒的帮凶,李慕白也受到了许多精神与肉体上的打击。一直以为李慕白可以在这个武侠世界里无往不利,更何况他这里还有一个高朗秋!二人都是智商与武艺同时在线的,只可惜后来黑暗势力也越来越壮大,又因为革命党中人才凋零,整个剧中的正方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此时,李慕白发生了动摇,他其实也不是能将所有事情都看得开的!眼见身边人一个个无辜死去,他那颗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心也开始被残伤。还好,高朗秋死前留下的线索给予了他信心,他也在谷底开始奋起反弹,最终武功圆满,不明就里的秀莲也清醒了。此时这一方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也无法阻止他们反抗到底的决心。
最终李慕白依旧未与俞秀莲相守。从性格角度来讲,二人性格相互契合,如果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二人必然都能得到一系列的提升。然而李慕白还是选择了飘然远去。也许他认为,这还不是他被羁绊的时候,或者他认为,他自己修道的层次,还不足以让他停下脚步享受一番人生。不论如何,相信经历过这一场劫难,他们都能更加相信对方。
虽然这部剧里,人物造型尤其是女性乏善可陈,比如蒋勤勤本来有一张美得不可方物的脸,但不知怎么的在整部剧里都是一副黑瘦营养不良的样子;再比如后期的俞秀莲,看起来像是个顽固无比的大妈(不过前期黄奕的造型还是蛮美丽的);义妓谢纤娘造型也不够吸引人,太过老气。不过主角李慕白的造型很是贴合人设,看起来高风亮节,飘逸帅气,也算整部剧的亮点了。
草草看过王度庐先生的原著,显然电视剧更改了不少的情节和人设。李慕白和玉娇龙本是两辈人,在电视剧里成了同一辈。原剧中玉娇龙的不羁和狂妄也没有在电视剧里过多展出。听说当年王先生在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时,有不少书迷登门拜访请求他“不要把男女主角写的太惨”,由此可见这本书有多么引人入胜,还诞生了诸多的书迷!说到武侠,一直以来都是金庸和古龙在当今市场占有率最高,一直到电影版《卧虎藏龙》的出现才使得很多人对于这些民国期间的大师引起关注。王度庐出身落魄,教育程度不高,然而那颗聪明伶俐的大脑加之生活压迫,使其写出了不少的经典之作。最终,他在经历过十年动乱之后黯然去世。他的一生也颇有悲情大侠李慕白的特征,漂泊,而又在漂泊之中学会淡然。此外他的作品还曾经被人篡改和剽窃,不过也多亏了这一段经历,他的作品开始了更为广阔的流传。到了我读中学时,人教版课本还曾经引入了他《卧虎藏龙》中的一段。相信这都是对这位曾经人生黯然的大师最好的慰藉。
“天地冥冥降闵凶,我家兄妹太飘零;
父遭不测母仰药,扶孤仗义赖同宗。
我家家世出四知,惟我兄妹不相知,
我名曰虎弟曰豹,尚有英芳是女儿
……”
《卧虎藏龙》影评(三):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
甲午海战后,锐意革新的光绪帝被保守的慈禧太后压制,大清帝国,内有民众起事,外有强敌环伺,一片风雨飘摇。
驻守边疆的总兵玉瑞因力举拳民抗洋,被招至京城,其武功高强的女儿玉娇龙与爱人罗小虎随之入京;侠女俞秀莲为寻未婚夫孟思昭,更为找到杀父仇人何剑娥、张玉瑾夫妇也来到京城;青年侠客李慕白亦因追俞秀莲而至。一时间,京城拳民过市,龙藏虎卧。玉娇龙不顾父亲订下的婚配,力推小虎加入拳民,意欲让小虎带领拳民杀敌报同,建国立业,而后再说服父亲答应她与小虎的婚事。何氏夫妇背依官府,打着诛灭‘反清复明’帮会的名义,在京城大兴白色恐怖,而孟思昭正是帮会头领。
思昭与慕白英雄惺惺相惜,不因共爱秀莲而儿女情长。思昭筹划策反小虎与拳民,共谋“反清复明”大业,并诚邀慕白入盟,而幕白却认为“反清复明”事小,而共同联合起来,抵御外强才“合民族大义”。在慕白的阻挠下,小虎终未被思昭说动。思昭因此与慕白反目。思昭一意孤行,鼓动帮众在京城四处起事,以壮声势,结果却反被何氏夫妇与官府联手破坏,思昭与秀莲的感情亦受到伤害。
慕白不计前嫌,助思昭与秀莲诛灭何氏夫妇,更助玉瑞说动朝廷决意抗洋。思昭终有悔意,而玉娇龙与小虎更成为慕白的左右臂。京城之东,天津之西,战鼓声声催人。此时此刻,李慕白、孟思昭、罗小虎、玉娇龙、俞秀莲率领千万个中华民族的热血志士排成长队,浩浩荡荡向前线进发。
铁骑银瓶
官府看中小虎,要他顶替玉瑞,因为不忍,小虎悄然离开玉府。玉娇龙伤心遵从父命准备嫁给鲁君佩,而罗小虎在当天抢亲,俩人远走高飞。玉娇龙和罗小虎私奔以后,请来李慕白为他们证婚,谁知天意弄人,罗小虎又意外得知玉瑞竟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罗小虎冲动地去找玉瑞理论,玉瑞告诉他这是因为当年误信奸贼杨公久之言所铸下的大错,一心要报父仇的罗小虎正要跟玉瑞了断之时,却遭遇山崩,玉瑞为保护罗小虎负伤身亡。事后,幡然悔悟的罗小虎对玉娇龙百口难辩,玉娇龙也一心认定罗小虎就是杀父凶手,令俩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在这同时,李慕白得知自己一直暗恋的师妹俞秀莲回到京城接管父亲留下的雄远镖局以后,跟贵胄铁贝勒以干父女相称,并一心在为铁贝勒卖命,不由心生忧虑,好在俞秀莲跟未婚夫孟思昭又尽释前嫌,并打算一起离开雄远镖局和京城,回归田园过简单的生活,这既让李慕白为她松了一口气,也不免有些黯然。而一直把俞秀莲当作己用的铁贝勒在极力挽留俞秀莲未果之后,便迁怒于孟思昭和一直与他为敌的李慕白,并决定设计破坏他们的关系。
铁贝勒派人很快查出李慕白和孟思昭都是革命党人,同时革命党也误认孟思昭已投靠铁贝勒的门下。于是,铁贝勒让人杀害了孟思昭,并故意在杀人现场留下一张写有“孟思昭背信叛党,杀!李慕白”的字条。伤心的俞秀莲决意从此只信自己,并决定重掌雄远镖局和要铲除所有打着革命旗号的叛乱之徒,铁贝勒见俞秀莲果然中计,不仅心中窃喜,而且还表示大力支持俞秀莲。而李慕白则不知杀害孟思昭的罪名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戴到他的头上,俞秀莲也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他决心要将一切调查清楚。
自从玉瑞过世以后,玉娇龙一直陷入在丧父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之中而不能自拔,铁贝勒在得知玉娇龙也黯熟武林秘籍“九华剑拳法”之后,便一心想拉拢玉娇龙,但深知铁贝勒为人的玉娇龙并不归顺他,于是,他又令人绑架了玉娇龙,并要玉娇龙默出“九华剑拳法”,不然就要杀死她的娘亲和兄嫂等亲人。而经常到玉瑞墓前祭拜玉瑞的罗小虎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玉娇龙的音讯,正在失落颓废之际,意外邂逅玉娇龙的师傅高朗秋,高朗秋鼓励他要好好振作起来,去寻找他和玉娇龙共同的仇敌杨公久报仇雪恨。
这时,李慕白为寻找前朝宝藏的地图,被毒气熏伤眼睛而失明,但又幸得侠妓谢织娘的精心照顾,谢织娘对他也是日久生情,无奈李慕白心中依然只有一个俞秀莲,他对谢织娘的感情也只好是似有若无。一天,谢织娘应邀到铁贝勒家去奏琴卖艺,无意中得知玉娇龙被囚于铁府,李慕白找到俞秀莲让她设法帮忙解救玉娇龙,没想到俞秀莲却一心向着铁贝勒,让李慕白大失所望,好在铁贝勒因为喜欢上谢织娘而对她失去戒心,李慕白便利用这一点跟罗小虎和高朗秋一起,把玉娇龙救出铁府,但殊不知由于俞秀莲节外生枝,谢织娘落入铁贝勒之手,在惨遭凌辱之后,又被铁贝勒用计将她送至好色的杨公久处,谢织娘自觉清白已毁,自绝身亡。
罗小虎和李慕白各怀新仇旧恨杀进杨府,手刃了不共戴天的仇敌。然后,李慕白再次找到俞秀莲,要她远离雄远镖局和铁贝勒,俞秀莲却依然执迷不悟,让李慕白痛心疾首。好在俞秀莲也很快从别处知道了一切是是非非都是她最信赖的干爹??铁贝勒所一手策划的,于是她痛下决心,跟大家同仇敌忾,为所有无辜牺牲的人讨还了血债。
最后,一直以为皇位即将到手的铁贝勒却发现,所谓的前朝宝藏其实是海市蜃楼;李慕白打算退出一切是非,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行走修道;俞秀莲则留在京城,期待着一次飘渺的缘分重聚;一直向往自由的玉娇龙却希望被罗小虎约束,他们回想着过去,由第一次邂逅,到相亲相爱,终于有了结果。
《卧虎藏龙》影评(四):让人心疼的缘浅
34集版的后14集,也就是所谓的铁骑银瓶很狗尾。
就前20集而言,相对于玉娇龙和罗小虎的敢爱敢恨,我更喜欢抑或是心疼俞李之间的暧昧和遗憾,俞李都是感情内敛之人,他们不积极的去争取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对方着想,就像李说的,俞对于婚约的执着让他们之间没有了可能,李不止一次的跟俞说,他会守护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支持她,所以他看到俞坚持婚约,也就不止一次的推动俞与孟的发展,既使这让他与俞离得更远。
对于俞而言,她又何尝不是无可奈何,就像在第34集里面她对李说的,她只想要一点点的爱,只想要一个家,在父母双亡时,孟是她唯一可以想到的依靠,在与李朝夕相对的过程中,虽然对李的感情与日俱增,但所受的教育与性格让以及她对家的渴望让她坚持了与孟在一起。李对于道的执着让她看不到他们之间的希望,李的内敛让她感觉不到李对自己的真实感情,于是她违心的祝福李和玉,于是她在蔡九妺的鼓励下,努力的去争取李。正是因为这样,在李主动握俞手时,俞才会那样的激动(诧异,到激动,再到开心以及被人拉走时的不舍),那个场境和其后,李比武间隙俞递手帕给李擦汗,李还手帕的这两个场景,温馨得让人感动。
接下来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二人感情的高潮,短暂的温馨之后是严寒,俞的精心打扮,换来的却是莫名其妙的无情分离,直到后来,在孟又回到她身边,一切皆成定数时,她才知道在比武当天,李已经见过孟。于是只能与李遥相对望,各自黯然祝福对方。
《卧虎藏龙》影评(五):李安电影手法研究
日本“武士”化身的黑泽明在他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31部影片,是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影展的亚洲电影人,他引导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艺术潮流,被誉为“东方的启示”。黑泽明最大的成就在于亚洲几代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时代》上所评价的,黑泽明
“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自己的性格和风格”,黑泽明以88年的兢兢业业完成了自己的“东方启示录”。[1] 从黑泽明的影片透视日本人的民族性半个世纪以来黑泽明一直是东方世界电影业中令人高山仰止的标志性人物。日本、伊朗的导演们一直游离于好莱坞式的工业流水线型电影制作的全球化之外,以小成本制作反映人性深处的主题而著名。而黑泽明可以说是其中的先驱者和最杰出者,在他的作品中朴素、深刻和震撼往往能够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在我们的眼球日益充斥着好莱坞式的以金钱堆砌起来的珍珠港式的狂轰乱炸、角斗士式的人山人海、拯救大兵瑞恩式的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之时,黑泽明仅仅用七个武士和四十个土匪,加上一群庸碌、胆怯、自私的农民,就演绎出一场气贯长虹的完美战争。在我们逐渐相信了罗马假日式的一见钟情、泰坦尼克式的患难与共、黄色丝带式的矢志不渝之际,黑泽明以一对夫妇和一名强盗在不到半天时间中的命运交错,就揭示出所谓忠贞爱情的虚妄与脆弱,所谓善良人性的阴暗与猥琐。以小博大,神乎其技也!黑泽明的死,意味着东方电影精神偶像的幻灭。
黑泽明电影剧照(13张)黑泽明的电影中充满了绝对和纯粹。其中的人物也无不是绝对和纯粹的。他们完全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可以为之抛却生死。他们往往是孤独的,但他们并不寂寞,因为有近乎顽固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武士为自己的名节,农夫为自己的财产,女人为自己的欲望。他们往往是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但他们并不畏惧,因为无论战胜或战败,还是既战胜又失败,都无损于其人性意义上的惊人的完整、优雅和崇高。《七武士》结局处山岗上四座武士坟上的寒冷刀光,游荡耳边的悲伧乐曲,以及残存武士那句富有禅意的“胜利是那些农民的,我们又失败了”,无不折射出导演对于日本民族独特性的感悟。黑泽明式的战争,人物不多,武器简陋,场景粗糙,但却是关乎道义,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战争。其展现的一次次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恢宏跌宕,同时,其性格刻划、人性披露与人道关怀却又那样丰满、细腻,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动人的温柔。日本民族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民族,力图追求一种残酷的完美,不管这种残酷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在他们心中,关心的是信念和理想的完整无缺,而对外界对他人的关切、影响和反映则被其赋予较低的权重。他们可以为其他人献出一切甚至生命(例如天皇),但是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为天皇献身这件事本身符合其固有的信念和理想。日本人是极端理想化和顽固化的,这客观上正是造成其他民族灾难的根源。
黑泽明的电影没有喜剧。即使某些影片中出现了个别喜剧人物(如《七武士》中的菊千代),但基本上也是以悲剧收场,或者根本上无损于影片的悲剧基调。这绝不是偶然。日本人喜欢樱花,但是认为欣赏樱花的最佳时机在于樱花开始凋谢时,于残缺中欣赏花之美。虽然中国也有“饮酒宜半醺,赏花宜半开”之说,但也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其生机之美。而日本民族似乎对死亡之美、对衰败之美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偏好。日本的建筑结构也似乎是迎合居住者在忧郁、萧索、消沉等态度下的审美观感。日本人之所以好斗,战斗无非是他们进行自残或者伤害他人以满足自己审美情趣和观感刺激的一种方式而已。据说在日本关于性虐待的A片特别好销,恐怕也不是偶然。黑泽明的片子充斥着欲望的张力,其中的人物往往被内心中无法了解的疯狂所驱使并毁灭,表现敏感而激烈。爱欲、性欲、权力、征服、倾慕、羞耻、惊诧、恐惧、绝望等微妙、敏感、颤动不安的主观情绪得到无休止地放大,最后又全部归结为破坏和毁灭。影片中无与伦比的光影世界,好似观众似曾相识的梦境。人物看似歇斯底里荒谬骇人的行止,在其中却显得惊人的合乎逻辑和情理。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即黑泽明的片子是日本人集体无意识的凸现,是日本民族理想梦境和荣光的某种程度的表征和宣泄。“最毒妇人心”这句中国俗语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成了普适性的规律。不狠毒就不是女人,至少不是典型和纯粹的女人。不论是《乱》中以一己力量毁灭强大的秀虎家族的女人,还是《罗生门》中撺掇奸污自己的强盗杀掉自己丈夫的女人,都与我们平日印象中日本女人谦恭温驯的闺秀碧玉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黑泽明电影中永恒的谜团,是黑老有意识而为之,还是无意识的表露?这反映了黑泽明对女人是恨极生爱,还是爱极生恨?如果这是黑泽明对日本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维度里的客观刻画的话,那人性就太可怕了。为什么日本人民族性凸现的黑泽明电影会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喜爱?除了其超凡入圣的摄影技巧外,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片子深刻地刻画出人性的弱点、残酷甚至狰狞(虽然在不多的场合下也偶尔显露一下人性的光辉)。人性是相通的,因此日本人的民族性也是其他民族或多或少具有的。在世俗浮生里备受压力的生活中,不经意间被黑泽明手中的利剑陡然刺破人性的伪装,在惊出一身冷汗后忽然感到莫名的紧张、惆怅、舒畅和愉悦的交替,当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2]
编辑本段电影解构
特色 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黑泽明最出名导演手段就是对现场的调度,许多桥段成为其他导演争相模仿的对象。以其命名的“黑泽明式调度”,影响更是至今。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1954年,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他从未忘记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其正义感和道义上的斗争仍坚持不懈。影片描写身处古代乱世的村民委托七个流浪的武士剿灭山贼,黑泽明以超人的导演技巧,用千军万马的气势来展现七武士与山贼的博杀,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险恶和人性的坚韧勇敢。从1958年后,日本电影从顶峰一落千丈,为摆脱困境,黑泽明的电影趋向娱乐性,艺术性有所削弱。进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坛的巨制《影子武士》,惊险的传奇故事,辽远恢宏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加之日本民族传统戏剧表演技巧辅以诗化语言,激情典雅,韵味悠长。1985年,又一部纯粹的黑泽明电影《乱》问世,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被一贯挑剔而刻薄的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其要探讨的主题是:人类动乱的根源来自于人本身。黑泽明采用很多大场面和长镜头,让世界的纷争,人心的涣散,个人命运的不可知,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仔细精微的透视着历史烽烟中的世情和人心。电影天皇黑泽明在其电影中,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色彩,针锋相对的对峙与冲突,别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疯狂、欲望、毁灭、欢乐、解脱、温情、迷惘等种种的景象,深刻无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类灵魂。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导演语言。电影,究其本质便是镜头的影像。黑泽明电影的魅力和魂魄更是蕴藏于他那精心推敲设计的镜头影像中。黑泽明有着很深的绘画功底,在电影开拍前,他也总是将自己对未来影片镜头的想象亲自画出来。反复推敲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人物安排、构图和气氛。他的许多导演的技巧也体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造型中。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天气的美学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环境与象征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人物造型与戏剧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
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的黑泽明对镜头画面作出的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红胡子》中的阴影《红胡子》是一部具有强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场景是一所收容贫困病危病人的小医疗所。强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动在墙上,死亡与苦难的气息扑面而来。表演中的雕塑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以上仅仅是从电影造型的角度,谈了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导演艺术,而这仅仅是他导演艺术的一部分。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卧虎藏龙》影评(六):邱心志版《卧虎藏龙》精典语句
邱心志版《卧虎藏龙》精典语句,让人刻骨铭心。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徐徐出现清明,谁能在安静中活动起来,徐徐显露生机。
天地用形体让我们以寄托,用生让我们劳苦,用老让我们安逸,用死让我们休息,照顾我们生命的天地也会照顾我们的死亡。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你若真想得道,若能在俗世中走一遭,才能悟出道,活虚无飘渺的天长地久。